
中國甘肅8月31日電(記者程健)8月31日上午,甘肅省政府召開了關于完成延連山保護區生态環境的新聞釋出會。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上司下,全省齊心協力,對燕連山保護區生态環境問題的整治工作全面完成,燕連山生态保護工作"從亂到治,成效顯著"。
燕連山是我國極其重要的冰川和節水生态功能區,是西部地區保證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加強魯連山生态環境保護是國家生态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甘肅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和緊迫任務。為做好整改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兩組上司上司的整改工作上司小組,制定并印發了《甘肅鹽蓮山保護區生态環境實施情況》,全省市各級和有關部門開展全面整改工作。
整改過程中,省委、省政府制定并頒布了目标考核辦法,通過自然資源資産試點審計、生态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甘肅省礦産資源勘探開發審批管理辦法修訂等方式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立即,對促進非法項目關閉和撤銷、草原生态環境整治、林權證書草原确認等措施加以區分,有序推進整改工作。目前,已撤銷采礦權144項,通過登出、扣除、補償予以補償,42座水電站被分類處置,9座在建水電站退出7座,2座被保留,33座水電站關閉,30座标準化營運,25座旅遊設施項目按照差異化整治措施進行分類整改。在傳統的共同牧區放牧的所有牲畜都已撤銷,并實行了禁牧。567萬畝"一地兩證"問題得到解決并得到确認。
在項目審批和監管方面,劃定了燕連山地區生态保護紅線,嚴禁發展不符合主體功能導向的産業,加強規劃控制和事後監管,保護區核心區208戶、701農牧民全部搬遷, 該地區的所有住宅和棚屋都被拆除了。在生态環境保護方面,自2017年以來,中央和省級共實施195億元,支援魯連山生态環境管理,累計投資38.56億元,出台了鹽連山生态保護綜合建設規劃,確定全部七大建設任務, 如森林保護、草原保護、濕地保護、水土保持、冰川保護、生态保護支援和科技支援,已經完成。在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督方面,通過衛星遙感定期監測保護區内人類活動現象,嚴格防止生态環境破壞,完成一系列生态環境監測和評價報告,"回頭看"燕煉山生态環境。
同時,2018年10月,盧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完善體系,中央共撥款7.4億元,開展生态修複、環境監測、空空融合等建設,有序推進國家公園制度試點。此外,通過完善生态補償機制、自然資源資産産權試點和自然生态空間利用控制制度、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不斷完善生态保護長效機制。
截至目前,鹽煉山保護區生态環境共涉及8類31項整改任務,有明确的整改時限,21項已到2020年底完成,需要長期推進的10項整改任務已納入日常工作繼續推進。
綜合評價結果表明,燕煉山自然保護區生态環境取得顯著成效,生态環境品質穩步上升并持續改善。在生态條件方面,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森林和灌木叢略有增加,植被生長總體改善,保護區總面積中顯著改善的面積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數、植被覆寫和植被生産力均呈顯著上升趨勢,其中植被指數增長10.88%,植被覆寫率增長7.81%,植被生産力提高14.8%。在環境品質方面,保護區地表水評價區段和飲用水源的水質已達到優良,其中I類水的比例達到58%,空氣品質達到國家評價要求,土壤環境品質總體良好,符合國家控制要求。
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朱偉昌表示,下一步,全省将積極探索建立生态産品價值實作體系機制,建構綠水綠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途徑,繼續做好魯連山生态環境保護工作, 在保護中實作發展,在保護中發展,不斷推動綠化、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