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曆史主題知識大綱
一、中國近代史:
從1840年鴉片戰争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0年-20世紀初,列強發動了四次侵華戰争,逐漸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中國人民則抵抗外來侵略,不屈不撓地進行了四次現代探索。
事件順序:鴉片戰争-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争-外交運動-中日戰争-變法-頤和同盟運動-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屈辱史
★★現代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序:
<col>
侵華戰争
鴉片戰争
第二次鴉片戰争
中日戰争
八國同盟國侵略中國的戰争
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
北京條約等
馬關條約
罪惡醜的條約
影響
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半殖民化程序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A. 發展總趨勢
從1840年到20世紀初,列強發動了四次侵華戰争,逐漸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國近代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是外國列強的侵略、封建專制的衰落和綜合國力的薄弱。
1. 鴉片戰争(1840-1842):陶光帝
(1)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
(2)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賣煙。(禁煙:鴉片走私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曆史意義:虎門卷煙銷售是中國人民戒煙鬥争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抵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
(3)英國發動侵略戰争:1840.6-1842.8,虎門關天平之戰殉難,武渨之戰成犧牲。
(4)《南京條約》:第一個《失去權力國的不平等條約》。(内容:割地、補償、五通、談關稅)
内容:(1)開放廣州、廈門、福州、甯波、上海作為貿易港口。(2) 将香港島歸英國。(3)賠償2100萬銀元。(4)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均需繳稅,必須通過雙方之間的協定(協定關稅,以便傾銷貨物)。
哪一★最能反映英國鴉片戰争(開放中國市場)的目的?
(5)附件:《中英虎門條約》:英國享有領事管轄權、單方面最惠國待遇和在貿易港口租用土地的權利。
(6)美國、法國和中國簽署了《旺沙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
(7)影響:鴉片戰争從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争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8)鴉片戰争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本質,是以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争(1856-1860):鹹豐皇帝
(1)英法兩國發動戰争的根源: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英法戰争借口:英國"雅羅事件"、法國"馬牧師事件"
(3)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外國使節應駐紮在北京,漢口、南京等十個地方将開放為貿易港口,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上各自的港口自由航行。恢複貿易憲章條約: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5)英法聯軍燒毀了元明園,這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是對人類文明的踐踏。
(6)1860年《北京條約》:開放天津作為商業城市,切除九龍分部,将當地劃歸英國等。
(7)俄羅斯占領了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15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是近代最大的國家。《亭條約》是一次割讓最多領土的條約。
(8)影響:第二次鴉片戰争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化。
3. 中日戰争(1894-1895): - 光緒皇帝
(1)爆發:1894年,日本奉島海海戰爆發。今年是農曆新年,是"正午中日戰争"的曆史。
(2)平壤之戰:清軍将領的犧牲。
(3)黃海戰争:1894.9.17,鄧世昌率領遠方艦艇官兵,撞上日本艦"吉野号",不幸身亡。(光緒皇帝向聯盟悼念鄧世昌:"這一天揮舞着世界淚水,有一支強大的海軍")
(4)旅順大屠殺:旅順将徐邦道一人。日本人在旅中進行了大屠殺。
(5)威海衛之戰:北大洋水手鐵托丁玉昌自殺殉難,北海艦隊被威海衛軍全軍擊潰。
★威海衛北海艦隊的崩潰-标志着外交運動的崩潰。
(6)中國和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在日本馬關簽署條約。
《馬關條約》内容:"砍三島,損失2億,再張口四,開工廠"
(1)将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群島劃歸日本;(2)補償日本服兵役的費用2億;(3)開沙城、重慶、蘇州、杭州營業;(4)允許日本在貿易港口開設工廠。
(7)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
★"允許日本在貿易港口開廠",帝國主義侵略從出口貨物轉向資本出口。這一條款的簽署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8)中日戰争後,帝國主義掀起了分裂中國的狂潮:
(1)分化狂潮:在俄國、法國和德國的脅迫下,日本放棄了遼東半島,卻勒索中國3000萬兩"丢遼飛"。随後,列強劃分了中國的勢力範圍,掀起了一股分裂中國的浪潮。
(2)"敞開大門":1899年,美國向英國、俄羅斯等國提出了"敞開大門"的照會。"門戶開放"政策的實施,造成了列強将中國分割在一起的局面。
(9)中日戰争促進了中國人的覺醒:(1)孫中山創立了興中社,開啟了資産階級革命。(2)康你要推出公交書,開啟新法運動的開端。(3)袁氏實業家張偉等人走上"産業救援"之路。
4. 八國同盟國入侵中國(1900年) - 光緒皇帝
(1)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目的:(1)直接目的:鎮壓頤和運動。(二)主要目的:保護和擴大在中國的利益。
(2)過程:(1)1900年,西摩率領LinkedIn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意大利和奧地利發動入侵。(2)頤和團在廊坊與敵作戰。(3)清軍将領殉難。(4)中外聯軍絞死義兵和團。(5)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燒毀和搶劫北京。
(3)結果:中國戰敗,簽訂了《醜罪條約》。
内容:"賠償金額最大,反帝,拆除炮塔,軍事基地,劃定使館邊界,成立外交部"
(1)清政府支付了4.5億元白銀。(2)清政府承諾禁止人們參加一切形式的反帝活動。(說明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最有害的工具)(3)拆除大冢要塞,允許外國軍隊駐紮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的關鍵地點。(4)北京東渡人民街被指定為使館邊界,不允許居住中國人。把首相的門改到外交部,前六個部門。
(3)影響:《醜罪條約》的簽署,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二、現代中國人民的反抗:奮鬥史
1.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鹹豐皇帝/同濟皇帝
(1)晉天起義:1851年1月,廣西桂平縣晉田村的洪秀泉,标志着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2)永安制度:洪秀全永安王(...),太平天國最初建立了一個政治組織。
(3)定都天津:1853年,定為首都,正式确立了與清政府局勢的南北對抗。
(5)"天代沐系":不可能提倡絕對平均。
(6)西征:西征取得重大勝利,進入軍事鼎盛時期。
(7)天津事件:是太平天國從繁榮到蕭條的轉折點
(8)洪仁軒著有《資本與行政新書》: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
(9)曾國祥軍、李鴻章懷軍和沃爾揚炮隊聯合殲滅太平軍。
(10)1864年天津的淪陷标志着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11)曆史意義: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争(運動的性質),對清朝統治和外來侵略勢力造成了沉重打擊,在中國近代史上譜寫了宏偉篇章。
(12)失敗的原因: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死(特點)。
2. 頤和運動(1900年):光緒皇帝
(1)口号:"清理海洋"。(評價:反帝愛國農民運動;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幻想和盲目排斥。)
(2)結果:被中外聯手絞死。
(3)影響:對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野心的沉重打擊。
三。中國現代化的開端:探索史
意義
現代化是向西方國家學習、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過程。
事件
洋務運動
變化法則
革命
新文化運動
重點
學習科學技術、生産技術
研究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
學習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國)
了解思想和文化
地位
中國現代化的開端
中國現代化程序加快
1. 外事運動(186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 - 光緒皇帝
(1)目标:富國強軍,維持清朝的反動統治(根本目的)。
(2)外事:龔(中央)、曾國軒、李洪章、左宗軒、張東(本地)等。
(3)口号:早期(19世紀60年代)的"自我完善"和後期的"謀富"。
(四)主要内容:
(1)早期,外事學院以"自強不息"為口号,發展現代軍工,先後成立了安慶市内軍械學院、江南省制造總局(李洪章)、福州航運政治局等。
(2)設立新學校,設立翻譯大廳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3)後來,外事院提出"求富"的思想,創辦了現代民間企業,如船商局(李鴻章)、開平煤礦(李洪章)、漢陽鐵廠(張洞)、湖北織布(張洞)等。
(4)準備新海軍:南洋、北洋和福建(北海最大的海軍)。海軍門建立後,統一指揮。
(5)加強防禦:左宗軒成功奪回新疆。
(5)評價:(1)現狀(影響):外交運動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現代運動。(2)外交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影響最大),在抵抗外資入侵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3)它沒有使中國走上繁榮和強大的道路。
(1)根本原因:落後的封建制度沒有改變,(2)外交内部腐敗,(3)外國勢力的擠壓。
外交運動的失敗充分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改變政治制度的道路,隻學西方科學技術是不可行的。
2.變化:(1895-1898)-光緒皇帝
(1)序言:公共汽車上的書。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署消息傳到北京、康有威、梁啟超等人,對《廣荔》一書提出拒絕,要求遷都,修改法律。這就是著名的《公共汽車上的書》,開啟了法國變革新運動的開端。
(2)宣傳:第一個新的政治團體:強社會。出版物:《上海時報》;天津國家報.
(3)變法(100日新):1898年,清政府頒布了《清國是》一書,法律變本的開始。這一變化持續了103天,也被稱為"100天之久的新"。1898年是農曆新年,曆史上的"改變法"。
(4)内容:有政治、經濟、教育、軍事四個方面的内容。
(1)觸及頑固分子的利益:廢除裁員;改革财政;編制國家預算;廢除八個機關;并減少綠色營地。(2)反映知識分子參與政治的願望:允許官員和公民閱讀和交談。(3)要求發展資本主義:鼓勵民營企業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業、工商業。(4)有利于西方研究的傳播:開設新學校(5)有利于加強軍事實力,國防軍:培養新軍。
(5)影響:對思想文化産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6)變更方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它的失敗意味着什麼?
(1)失敗原因:新黨本身軟弱、妥協,隻依靠無權無勢的光緒皇帝。客觀原因:頑固勢力掌握着實權。
(2)說明:資産階級的改善道路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國是不可行的。
3. 辛亥革命(1894-1912):
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
(1)興中社團的成立:興中将是第一個資産階級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興中社。
(2)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準備發動廣州起義,失敗了。陸延東,第一個為共和革命而死的人。
《邦聯與三文明主義》
(1)革命思想的傳播:張麒麟的《反革命之書》《革命軍》陳天華的《特朗普背信》《警鐘》等。
(2)中共盟:(1)成立: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孫中山聯合興中、華興、光複等革命團體,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同盟,确定了"除華、複國、建立中華民國、平等土地權利"的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總理, 決定創辦管風琴報紙《人民日報》。(2)影響:中國同盟将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産階級革命政黨。同盟的成立,賦予了革命派統一的上司和明确的目标,促進了民族革命運動的發展。
(3)三文明主義:(1)内容:孫中山将國聯的政治綱領闡述為"民族主義"、"民權"和"民生主義",所稱"三文明主義"。(2)含義:三文明主義已成為孫中山上司革命的指導思想。
★"驅趕人民,恢複中國",即"民族主義","建立中華民國"是"公民權利",意思是:建立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這是三文明主義的核心,"平等權利"是"民生"。
革命者的鬥争
(1)平流雨起義:1906年,在湘縣邊境,同盟上司的第一次武裝起義成立,但失敗了。
(2)安慶起義:1907年夏天,光複黨員許錫林在安慶發動起義,邱秋在浙江紹興作出回應,失敗。
(3)廣西起義:1907年,在孫中山和黃興的上司下,廣西南關鎮起義失敗。
(4)黃色花崗岩起義:1911年4月,孫中山、黃興等上司人在廣州黃花崗發動起義,最終因不可戰勝而失敗。★影響:黃色花崗岩起義影響最大。革命黨的不屈不撓精神和死亡般的回歸,極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戰鬥精神。
武昌起義
(1)起義的主力軍是:革命傾向的湖北新軍。
(2)過程:首先,武昌起義爆發。革命在武漢的三個城鎮取得了勝利。很快,該國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1911年是農曆新年,曆來被稱為"辛亥革命"。
(3)性質: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資産階級民主革命。
(4)意義:(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君主制(最大的曆史作用/意義)。(2)它創造了一場完全意義上的現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國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成功的地方)。(3)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失敗)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因就任中華民國臨時總統。1912年是中華民國的第一年,取而代之的是公曆。(換算公式:公元1911年、民國年)
袁世凱偷走革命的果實
武昌起義後,革命黨希望以和平方式實作共和國。清朝皇帝退位後,袁世凱在北京就職。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被袁世凱偷走了。
中華民國臨時盟約法
(1)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盟約》。主要内容是:(1)中華民國主權屬于人民(主權屬于人民)。2.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他們有言論、出版、集會、政治參與和其他權利(平等和自由)。3.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秘書在臨時總統的協助下行使行政權並承擔職責,司法獨立(司法權)。(三權分立)
(2)性質:《中華民國暫行盟約法》肯定了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關于資産階級共和國憲政性質的重要檔案。
★革命的重要成就有兩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和中華民國的臨時盟約法。
4. 新文化運動(1915年):
(1)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原因:革命未能清除封建思想和舊文化。袁世凱掀起了一股"尊江複古"的逆流,恢複了皇制(直接原因)。
(2)标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開始。
(3)負責人:陳獨秀和《新青年》主要撰稿人是胡石、李大昭、魯迅等。
(4)宣傳陣地和橫幅:"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是主要陣地。新文化運動的兩面偉大旗幟是民主和科學。
(2)内容:(1)攻擊舊道德和舊文化。(2)推進民主科學:陳獨秀首先提出:"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3)倡導文學革命:胡鎬發表《文學改革評論》,主張用白話代替文學文本。
(3)含義: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儀的主導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平道路的作用。新文化運動是解放心靈的偉大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後期階段: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李大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先驅。
對傳統文化的态度:取其精,走向其渣滓,古今運用,傳承創新,與時俱進。
年齡
上司者的事情
主要内容
實質
品質
口号
19 世紀 60-90 年代
翟, 曾國軒, 李洪章, 左宗軒, 張東
成立軍民工業、海軍
了解西方經濟,科學和技術
外交運動是封建統治者的自助運動。
"自我完善""尋求财富"
1898
康有偉, 梁啟超
改革舊制度,實施新法律
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
變革法則是拯救生存計劃的資産階級改革運動
《拯救生命》
1911
孫中山
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
辛亥革命是一場資産階級民主革命。
"三文明"
1915
陳獨秀, 李大秀等
促進民主、科學和新文學
了解西方思想和文化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思想解放運動。
"民主,科學"
★入選:中國現代化的開端
★過程:從研究科學技術(外交運動)→政治制度(改革法、辛亥革命)→再學習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進行現代化改造。
★特點:我國現代化從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層層疊疊,從表層到淺層再到深層。
★了解:(1)民族獨立是現代化的前提。(2)地主階級和資産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隻有中國共産黨才能拯救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的曆史選擇。(4)中國人有不甘落後、自我完善、勇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