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在乎,是因為距離不夠遠。無論是遠方的盡頭還是内在的盡頭,最後都歸為一片黑暗,這是本質。”
下面将要觀看的記錄短片為《10的次方》,作者是charles eames 和 ray eames,上映于1977年。
這部9分鐘的老片教會人們換個距離,來看待人生和世界。有人感歎,我們日常生活為之煩惱的事情是多麼卑微瑣碎。
故事是從美國芝加哥市一個甯靜的午後開始的,時間是1968年。一對年輕的夫婦在灑滿陽光的草地上野餐完畢,躺下來,享受着沉睡的靜谧時光。這個時候,俯身在1米的高度悄悄打量他們,你會發現橫條紋的野餐布,發現吃剩的葡萄和讀了一半的早報——看上去,世界就是這個樣子,而且隻是這個樣子。
但是請等一下,我很樂意給你一個機會,讓你看看世界的另一副樣子。你不需要做太複雜的動作,隻需要站高一點——也許隻是10米的高度而已,這時候,你看見了什麼?
沒錯,葡萄和早報已經看不清,這對沉睡的小夫妻面目也模糊了,占據你視野的,是一大片的綠色草地。
隻要換個距離,世界将如此不同,這就是科學片《10的次方(powers of 10)》想要告訴你的事情。當年,一位建築師拍攝的這部不足10分鐘的短片,将許多人的目光從1米的高度拯救出來,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我們究竟身處何處?
如果願意,你不妨跟着電影的鏡頭,一起進行一場短暫旅程,升往高空,以10米為基礎,每次都将高度提高到10的更高一次方。然後再看看,同一個位置的世界,會有怎樣的不同?
适應一下我們的新高度,現在到了102,也就是100米了。現在,那塊野餐布變得隻有米粒一樣大,我們能看見,三角形的草地周圍原來是繁忙的馬路和停車場。再高一點,103,我們距地面有1000米了,草地在視野裡逐漸消失,整個城市的輪廓展現出來。喔,這可真是個大城市。
我們越來越高了,105,到了10萬米的高空,蔚藍的海岸讓人賞心悅目。但這不是最好看的,106,百萬米高空,北美大陸盡收眼底。終于到了107米高空,沒錯,你看到了地球——我們在茫茫宇宙中的小小家園。
109米時,月亮從身邊擦肩而過,而站在1010米處,地球已經變成一片黑暗中的小小顆粒,野餐、城市,早就消失在視野裡。如果随着影片繼續想象之旅,我們會在1013米處看到整個太陽系,并看到太陽逐漸變成一個光點。我們在1020米時看到整個銀河,然後在1026米時停住腳步——在1968年,人類的知識隻能走這麼遠。
但這已經夠了,足夠改變人們眼裡的世界:如果連太陽都隻能算是一粒微小的塵埃,那麼在更渺小的地球上一場平常的野餐,又算得上什麼呢?
“我們是如此不可思議的渺小”,看完電影之後有人歎息:“而且永遠不知道遠處有些什麼。”
一趟遙遠的旅程結束了,我們回到熟睡的小夫妻身旁——你現在也許同樣覺得他們實在太渺小了。但鏡頭沒有停止,《10的次方》的拍攝者帶我們繼續前進,這一次,我們透過鏡頭,以10的負數次方為機關将世界層層放大,去更渺小之處探尋。
随着鏡頭,我們靠近了熟睡者的手背,并逐漸在顯微的狀态下看到肉眼看不到的東西。10-2米,也就是1厘米時,我們看到皮膚表層規則的結構,10-4米,肌肉的纖維結構展現出來。随後,我們依次看到蛋白質顆粒、dna螺旋,構成dna的分子,在你眼裡,世界還是原來的樣子嗎?
《10的次方》剛剛播出時,正值美國人第一次登上月球。影片助長了普通人對于宇宙和實體科學長久不衰的癡迷。如今,40年已經過去,人類已經将自己的視線又向宇宙延伸到10的更高次方,看到了更多星系,發現了宇宙膨脹。我們也在原子内找到了更小的機關——誇克。這麼看來,這部制作粗糙、情節簡單的黑白片,顯然已經過時了。
但它的生命卻沒有是以老去——這部老片仍然在教會人們換個距離,來看待人生和世界。一個周日的下午,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看完《10的次方》後,震撼不已。有人感歎,這部片子讓她驟然不知今夕何夕,“意識到日常生活為之煩惱的事情是多麼卑微瑣碎”。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4-12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