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007:無暇赴死》這部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部詹姆斯·邦德特工電影,也是迄今為止007系列時長最長的作品,在時隔将近2年的延期後,終于上映了,這部會為丹尼爾版的007系列劃上圓滿的句号嗎?
目前電影的評分已經出來了,在各個平台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今天這期我們就來聊聊這部《007:無暇赴死》。
丹尼爾·克雷格的最後一部007可謂是一波三折,在他帶着嚴重的腳傷艱難的拍完《幽靈黨》之後,丹尼爾和其他很多演員一樣,對重複飾演一位角色固化自己的演繹生涯産生了排斥,而幽靈黨也是邦德最大的勁敵,在《幽靈黨》中幽靈黨被滅掉之後,似乎該影片可以成為丹尼爾卸任邦德的一部作品了。
但這樣的拍完後突然的“不告而别”,又并不是一個系列成為優雅與榮耀謝幕的做法,這有點像《天幕殺機》m夫人被告知突然退休一樣,少了些許圓滿和儀式感。
邦德要怎麼和觀衆告别,成了我覺得《無暇赴死》這部電影誕生的最終原因,也是這部電影存在最重要的問題,甚至這個問題超過了影片的故事和打鬥本身,這部電影是丹尼爾對飾演邦德這個角色,以及丹尼爾面對觀衆最為溫情和私人的話别,如果你從這個角度去看到《無暇赴死》這部電影,這部作品會讓你飽含感動。
誠然這不是我覺得最好的丹尼爾版的007電影,但影片必然是為這個系列做出最周到和誠意的诠釋,尤其從邦德自己的心路曆程出發去看待,從開始邦德在《皇家賭場》的自負和動真情,到《量子危機》帶着私人複仇信念去執行任務,《天幕殺機》中對組織和體制的質疑,再到《幽靈黨》義兄反派讓他不得不再次面對自己的過去。
在這些冒險旅程中,邦德死裡逃生,在失去和獲得反複中得到最堅定的信任,以及收獲了再次的真情。
《幽靈黨》中的斯旺博士,成為了邦德内心暗處早已死灰的情感再次重燃的火種,她在《無暇赴死》中和邦德再續緣分,而他們的感情,在影片中将要面臨更重大的考驗。
《無暇赴死》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特工做任務的電影,我指的并不是影片是文藝片,它也是一部商業片,但160分鐘的電影,用了不少的時間去刻畫了邦德此前幾部作品隻是用來點綴的文戲,這部電影拉長了邦德稀松平常但又珍貴的不為人知的一面。
影片一開始就接着《幽靈黨》的結局,邦德解決掉幽靈黨最大的老大,也就是邦德的義兄布洛費德後,邦德和斯旺過上了沒羞沒臊的甜蜜退休生活,但好景怎麼會長,幸福的日光越強烈,照出兩人的陰影就越明顯。
他們陰影之下的邪惡勢力,再次不請自來,邦德好不容易憧憬的未來被猛然擊得支離破碎,兩人不得不因為某些原因分開。
時光飛逝,5年之後,陰影下的組織日漸龐大,進而影響到包括美國cia在内都要參與的任務,此時大家都想到了正在牙買加繼續過着退休生活的邦德。
邦德雖然看起來已經可以與世無争,但他知道這個陰影始終會有一天和自己的影子相聯結,于是邦德帶着他略帶憔悴,并且已經能看得出不再年輕的體格重出江湖,去完成他的終極任務。
每部邦德都會有一部主題曲開場,除了《皇家賭場》用複古平面動畫緻敬此前007系列展示,從《量子危機》開始就用了cgi真人轉場穿插整部影片的關鍵元素和議題,可謂是成為視覺藝術開場的試驗田,這一次也不例外,每一個轉場和元素的設計,讓人看得目不暇接,尤其是一處dna和武器結合創意,契合本片要素又充滿巧思。
而且每次開場也都會請到一位當時最紅歌手獻唱,本片也不例外,比利·艾利什成為演唱007系列主題曲最年輕的歌手,不過坦白講這首歌并沒有前面幾部主題曲來得這麼壯闊和大氣,但卻也符合邦德在這部的心境吧,對于每首歌的喜愛程度這個真的太主觀了,我個人是更喜歡《天幕殺機》和《幽靈黨》阿黛爾和山姆·史密斯的那兩首,兩人渾厚和又有穿透力的嗓音,配合着精彩絕倫的開場cgi動畫,更讓人印象深刻。
等到開場演繹結束後,邦德的任務就此展開,一個接着一個的艱難任務和謎題等着邦德去完成和解鎖。和《碟中諜》不一樣,同樣都是老特工,伊森給人帶來的是每次呈現更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而邦德更多把焦點放在和對手的正面對抗上。
相對來說,整部電影我更喜歡最終反派沒登場前的那些鋪陳的段落,那個時候一切恐怖事件的原因,和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都被層層包裹,所有機構群組織都在為着自身利益去權衡事宜,邦德如同汪洋孤舟在海浪中潛行并尋找答案。
這個尋找的過程就充滿天然吸引力和好奇心,邦德在找尋線索的過程中落入到了更深的謎中謎裡,反轉和驚喜都在随時發生。
尤其是在古巴做任務中分派到和邦德合作的帕洛瑪,看過《利刃出鞘》一定不會陌生安娜·德·阿瑪斯和丹尼·格雷格精彩的對手戲。
在這一部兩人再續寫了短暫的任務合作,對于邦德早已名聲在外,第一次出任務的帕洛瑪緊張中帶着可愛,成為任務中幽默的調味劑,但到了真正危險來臨之時,卻又發現帕洛瑪所謂的緊張和不知所措,其實是她無意間透露的最強凡爾賽,連邦德看到她的身手都要暗贊連連。
對了在影片中還不斷制造包袱去調節影片中嚴肅的劇情,而且每個梗都和邦德以及前面四部作品都有所關聯,如果你前面一直追下來會更有體會,可以說這部電影的幽默成分,應該是所有丹尼爾版007中比重最大的了。
影片這次在《皇家賭場》和《量子危機》中的cia探員費利斯·萊特也回歸,并為我們奉上他和邦德最為動人的一場情誼演繹。
萊特雖然在這個系列隻是客串的點綴,但串起來後卻也能形成一個不錯的角色弧光,有始有終,雖然是小角色,但在這部也同樣讓人共情。
不過在這之後影片開始進入到有點太面面俱到的陳述裡,少了前面巧妙的鋪墊和制作懸念的緊張感,更多的是直來直往的做任務以及引出反派。
或者說是反派自己現身,一個淩駕于幽靈黨更為強大而低調成長的反派組織。
其實在今時今日的商業片中,關于反派人設塑造已經層出不窮的了,影片中拉米·馬雷克飾演的薩芬這反派,雖然每部邦德電影反派都有着自己的氣場,但相對于《天幕殺機》中就反派動機和複雜構成而言,《無暇赴死》的反派并沒有太能形成自己獨特氣質和魅力。
拉米·馬雷克有在盡量去塑造該反派對世界已經生無可戀的反社會反派形象,但過于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套路動因,依然沒能讓這看似比幽靈黨還要深藏不露的反派有多麼可怕和深刻。
這次007依然建立在要制造一個比上一部更強大的反派,來襯托邦德更能打,更強大,更無所不能,但這樣的單純表面正反上升旋螺式對比,卻忽略了反派内心戲份的深化,以至于造成給人印象隻是一個很壞很強的反派,僅此而已。
這一不足就暴露在薩芬和邦德有段頗為長時間的對話辯論博弈上,場景布置有着日式元素的設計,兩人面對面跪坐着促膝長談,可以看出這是導演凱瑞·福永最為擅長的長台詞排程,算是緻敬了英格瑪·博格曼《第七封印》中兩角色的下棋對談,還有一些黑澤明電影的味道。
但實際的對話内容也正因為前面聊的反派塑造和動機過于薄弱,讓本來可以沉下來的正反兩派精神博弈變得稍顯沉悶。
不過反而在影片裡正反對抗中,邦德和斯旺博士之間的感情冒險故事線,卻能脫穎而出成為亮點,前提是你要清楚邦德在《皇家賭場》如何被感情“背叛”和心灰意冷的,真的不去看看我辛苦做的007“大”系列嗎。
就如這部電影制作的目的,就是為完整和圓滿落幕邦德而立起來的,是以如果你一直追丹尼爾007版本,你會在影片中再次體會到丹尼爾在整個系列最柔軟的感情牽絆,再次受到威脅和挑戰,而最後邦德的抉擇和結局真的讓人唏噓和感動,這或許也成為該影片高分的原因所在。
人世間最遠的距離不在于生離死别,而是在于好不容易得以團聚但卻又無能為力。看過電影大家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邦德007系列,在這一部翻到了他所在的最後一頁,在《成為詹姆斯邦德》紀錄片中,有記錄丹尼爾在拍攝《無暇赴死》最後殺青戲的片段,主創選擇了邦德和新手特工帕洛瑪做完任務後握手分開的一場戲,邦德離開事發現場,消失在長長的街道轉角處。
這個任務正好需要邦德身穿标志性黑白相間的西裝領結禮服,丹尼爾·克雷格作為飾演詹姆斯·邦德正式和觀衆道别,同時這樣有着特别安排的殺青,也是作為該角色系列的一種傳承。
雖然丹尼爾在飾演邦德期間也經曆過疲倦和質疑,但15年作為飾演邦德生涯的經曆,真正來到道别之時不免也讓人充滿不舍。
或許這部電影放在影史坐标評價的話并未能成為驚豔之作,但作為丹尼爾飾演邦德的告别之作,已經讓人看到丹尼爾對007系列真摯的情感和愛,丹尼爾并不沉醉于該角色給他帶來的名和利,而是選擇用一部作品去讓他和邦德這個角色,讓他和觀衆好好做一次銀幕上的卸任,而不是一直把自己的熱度和邦德形象消費殆盡。
我之前一直不太了解這部電影幹嘛叫no time to die,直譯過來其實就是“沒時間去死”,好聽的官譯就是《無暇赴死》,《生死之交》,《生死有時》。
但我看完影片後更直白的意思我覺得是”沒有時間等死,或“沒有時間讓自己無所事事的老去”,這或許也就是邦德作為特工的宿命,從《皇家賭場》那一部開始,邦德就在船上給m夫人寫着辭職信,終于到了第5部,邦德可以卸下所有的重擔和疲憊,讓代号007因為詹姆斯·邦德而顯得有意義。
過後當大家聊起詹姆斯·邦德聊起007時,丹尼爾·克雷格将會是成為新世紀無法繞開的007版本,這個系列有着《皇家賭場》讓人意想不到的驚豔,有着視覺華麗和深度的《天幕殺機》,還加送兩部動作戲還不錯的《量子危機》和《幽靈黨》,同時也有着完整誠意的《無暇赴死》落幕篇章。
好!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部《007:無暇赴死》的點評就聊到這裡。希望能給沒看或已經看過電影的大夥伴多了層淺薄的了解和幫助,請期待大聰更多的精彩解析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