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上個月明星紮堆離婚,比如雙宋、高雲翔和董璇、文章和馬伊琍。有些明星離婚讓網友哀歎“再也不相信愛情了”,有些則讓網友高呼“早該離了”。我們向來不應當以惡意揣測人們的行為動機,是以假設明星們也是為了愛情而結婚,而非什麼商業目的。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緣由使得原本相愛的兩人最終形同陌路?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我們自然不會止于“時間長了情感淡了”、“出軌”等這樣的答案,我們想要了解更深層次的東西,即愛情是什麼?難道“愛情”大多都有質保期,終究無法長久?我們或許可以吸取柏拉圖的思想資源來探究此問題。

柏拉圖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探究“愛情是什麼”,那麼我們首要思考的問題應是“最完美的愛情是什麼”,或者說“理想的愛情應該是怎樣的”。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從思考事物的“理想版本”開始來探究該事物是柏拉圖的思維模式。當柏拉圖談到理想版本時,他用“理型”(the forms)來指代。我們也可以将“理型”了解為事物的“本質”。本質與“現象”相對立。柏拉圖認為我們所見的是事物僅僅是理型的摹本,例如一個現實中一段令人羨慕的愛情僅僅是愛情的理型的摹本。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可以這樣了解理型,即理型是事物應該有的樣子。通過了解一事物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辨識什麼是正确,什麼是錯誤,然後注意到我們應該做什麼,讓這個世界變得稍微好一點點。

柏拉圖将世界分為理型界和現象界。現象世界就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變動不居、充滿遺憾的世界。理型的世界是完美的、不變的、永恒的世界。雖然我們生活的世界有諸多不堪,但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也是以完美的理型的世界為模闆。

在柏拉圖看來,愛情的理型和現實中的愛情的關系是:愛情的理型是現實中的愛情的模闆、原型。現實中的愛情通過模仿愛情的理型而變得美好。美好的愛情需要情侶們一起悉心經營,但應該怎麼經營呢?柏拉圖認為情侶們應該通過模仿愛情的理型來經營自己的愛情。

就如同工匠要打造一個雕塑,他不會随随便便就開始下手雕刻,他會對照一個大師制造的模闆來雕刻并檢查自己雕刻得對不對。這就是柏拉圖對于“理型”的基本概念。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理型”具有指引作用,如果你擁有了理型,那麼你就可以被指引走向正确的目的。

理型,在柏拉圖眼裡是一種藍圖,是一套關于指導将一件事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指南。是以愛情的理型就是一套指導現實中人們的愛情獲得圓滿結局的指南。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理型的原因,為了能夠讓理型在生活中指引我們。

大多數人可能認為愛情的理型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愛情,會忽視很多現實中愛情存在的問題。人們可能會認為愛情的理型是現實的愛情的對立面。

但柏拉圖認為愛情的理型恰恰是對現實的愛情的深刻了解。

那麼柏拉圖認為愛情的理型是什麼樣的呢?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我們可以從《會飲篇》中略窺一二:

(1) 兩個真心相愛的人會為對方變得勇敢、肯為對方犧牲自己的生命。

(2) 理想的夫妻之間不會過度沉溺于肉欲感官,更多是愛對方的靈魂,希望從夫妻那獲得美德。愛的理型是以靈魂來統治肉欲,而不是以肉欲來壓制靈魂。

(3) 理型的愛是人對自身完滿性的追求。

在《會飲篇》中,阿裡斯托芬講述了一個著名的神話故事:

從前世界上存在三種人:男人、女人和既男又女的人。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着圓圓的背和兩側,有兩張一模一樣的面孔,身體的其他器官都是現在人的兩倍。他們體力和精力都十分旺盛,想與神們比高低,于是宙斯和衆神商量出了對付人的辦法——将人劈成兩半, 這樣人的能力隻有原來的一半強大,進而不再對會對神構成威脅。因為人類本來是渾然一體的,是以被分開為的兩半的人會互相思戀,試圖重新結合到一起,回歸原始的整體和健康。

最後,阿裡斯托芬總結說,全世界的男女隻有找到和自己相配合的夫妻才能實作自己的愛,是以愛情不是在肉體得到歡樂,而是要使有分而合的欲望得到實作。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4)在愛的理型中雙方會展現美好的德性。

在《會飲篇》中,阿伽通論述了愛神的美德:

愛神是正義的,不論做什麼,都不會使用暴力;愛神是明智的,可以從容地統治快感和情欲;愛神是勇敢的,能治住無敵于天下的勇者;愛神是智慧的,有無窮的創造力;愛神是善良的,消除隔閡,締造友愛。在阿伽通看來,愛神本身是最美的,最好的,愛是所有品德的源泉。

(5)在愛的理型中,人們追逐自己所或缺的美好。

在希臘神話中,愛神愛洛斯是資源神與貧乏神結合,是以愛神既繼承母親的貧乏、醜陋、邋遢和無家可歸,又繼承了父親的氣質,因而強烈地渴望一切善和美的東西———勇氣、堅毅、機智等。在嚴格的意義上,愛神并不是神,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愛神是介乎人與神之間的精靈,不具有神的完美和全善。愛神所追求的正是他所缺乏的。是以。愛的性質中也包含着一種對于自身缺乏的美好東西的渴望。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6)愛的理型由身體和靈魂的愛欲共同構成。

柏拉圖在強調靈魂愛欲重要性的同時也認同身體的愛欲存在的必要性,但靈魂之愛要統治身體之愛。靈魂除了明智、勇敢外還有一項德性,即節制。雖然身體上的愛欲并不可恥、低級,但要讓靈魂要控制肉體的欲望,使之節制。

(7)在柏拉圖眼裡,愛情的理型存在于智慧的成年男子和俊美的未成年男子之間。

在《會飲篇》的最後,蘇格拉底的情人對他的贊歎可以說 是“柏拉圖式愛情”的真實寫照。蘇格拉底的情人是一個美少年,他之是以愛上外形醜陋、不拘小節的蘇格拉底,正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折服于蘇格拉底靈魂的善和他的智慧。這也是第(5)點的展現,追逐自己所或缺的美好。醜陋的蘇格拉底渴求的是英俊少年的美,無知的少年渴求的蘇格拉底的智慧。

總而言之,從《會飲篇》中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式的愛情”,也就是愛情的理型的特征表現為:

(1)靈魂的三種德性:追求智慧、對肉欲的節制、為對方可以勇敢到犧牲自己;

(2)使自己變得完滿,追求自己所或缺的美好,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

從哲學角度看,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的愛情,兩者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參考文獻 1. 樊麗萍. “柏拉圖式的愛情”:一種被後人曲解的愛情觀[j]. 河北學刊,2004(05):77-80。 2. 王叙雅. 從《會飲篇》中探索“柏拉圖式愛情”[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2):83-84。 3. 謝文郁. 柏拉圖真理情結中的理型和天命——兼論柏拉圖的“未成文學說”[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3(02):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