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咨詢師苗保平,網名心若無塵。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嶽曉東博士《登天的感覺:我在哈佛大學做心理咨詢》一書中的:“第3章 職業選擇:聽自己的,還是聽父母的”的章節内容。
正文:個案分析(接上文)
3.開啟腦力發動機——做最好的自己
通常,人進入青少年時代就會有一種自我對話:我怎麼樣?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以後可以做什麼?…理學将其歸結為心理同一性的問題。如果一個個體在這一時期能夠很好地整合以往的生命經驗,把握自己人生的發展方向,那将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
個案中的嘉慧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在求學期間,主動地去體驗新聞寫作的事,并獲得了同行的贊賞。與此同時,也得到了真切的自我認同,并逐漸明确了自己以後要做的事情。這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标志。
在咨詢中,我跟嘉慧做過一個“三圈”遊戲,現在與大家分享:請你在紙上畫三個圈,三個圈上分别标注我最喜歡做的事、我最擅長做的事、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事。如果你的答案與嘉慧那樣有高度的重合,那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你的人格整合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完美的境地!
我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當我們的“三圈”合一的時候,左右腦的資源整合将達到最佳狀态,獲得更持久的動力以及更好的創造力和意志力。大腦的獎賞回路也得以自然形成并強化。
由此,個人的職業取向如果能夠兼顧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将會在職業中獲得最佳的成就體驗,登上自我實作的高峰!用自己擅長的去做有意義的事情,那你就是一個成功又幸福的人!
解讀:
進入青年期,生理水準和心理發展達到成熟水準,辯證的、相對的、實用性的思維形式逐漸成為重要的思維形式。生活空間擴大。開始承擔社會義務,開始戀愛婚姻。
心理學家對青年期有許多描述。如斯普蘭格( e . spranger ,1924)将青年期形容為“第二次誕生”,第一次是為了生存而誕生,第二次是為了生活而誕生。霍爾認為青年期是由“疾風怒濤”到“相對平衡”。還有人認為青年期的個體屬于“邊緣人”,是說青年,特别是大學生,雖然已脫離了孩子的群體,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是以常被排斥在成人行列之外。
是以對青年人來說,父母依然在人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盡管對父母的依戀開始減弱,但多數人在人生中的重要問題都要和父母商量。同理,父母依然在關注青年人的成長,包括生活、職業選擇、戀愛婚姻等。
由于社會賦予青年人更多的角色, 是以從這個意義來說,青年人不僅在家庭承擔丈夫、妻子的責任,在社會又要履行工作的任務,這不僅是經濟方面的原因,因為成人意味着獨立自主,而且工作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部分。沒有工作就意味着不能融入社會,對人格的再成長也不利。
是以青年人選擇職業或專業要考慮自己的能力,不要單純地考慮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因為隻有選擇自己熱愛的、擅長的、感興趣的、适合自己性格特點的職業或專業,就會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增強工作滿意度,降低職業倦怠感,這是人的一生極其重要的發展階段。 在此,和青年人需要探讨的是要降低急于求成的願望,因為剛剛步入社會,你的學識、能力,你的書本知識和職業都有互相融合的問題,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時間的歲月才最能磨砺一個人的耐心和意志,腳踏實地、勤學好問是成功的階梯。當然如果你夠聰明、夠有運氣,縮短成功的時間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對社會的正确認知,把自己的同一性融入主流社會,能夠抵禦各種不好的誘惑,少走彎路,做最好的自己,這是青年人職業道路比較明智的結果!
本文中大學生嘉慧的情感經曆、事業成功對我們青年人來說,有點啟示!
2021年11月2日#心理咨詢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