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丘吉爾上司全英人民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

1943年,反法西斯戰争各主要戰場形勢發生根本轉折,同盟國已經取得戰略進攻的主動權。為了協調盟軍的下一步反攻計劃,丘吉爾迫不及待地要去美國通路。

5月12日,丘吉爾一行到達華盛頓,兩國首腦及其參謀長們,在白宮舉行了以“三叉戟”為代号的秘密軍事會議。雙方商定,要打破軸心國潛在的威脅,加強軍事優勢,采取必要而實際的措施,援助蘇聯和中國。

雙方還商定,要在地中海地區實施大規模作戰,以迫使意大利退出戰争,同時準備于1944年春在法國登陸,對德國實行決定性的攻擊。

7月3日,盟軍開始進攻西西裡。

7月25日,墨索裡尼下台。

10月13日,意大利宣布加入盟軍一邊,對德作戰。

為商讨加速戰争程序和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美英蘇三國前腦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蘭舉行會晤。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三巨頭”第一次“像一家人一樣”圍坐在德黑蘭的會議桌旁。

丘吉爾說這次會議“也許象征着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世界力量的聚會”。

會議讨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開辟第二戰場,即實施“霸王”計劃。斯大林宣稱,“霸王”計劃應提前到1944年5月實施,同時進攻法國南部給予支援,蘇聯則在東線發動攻勢予以配合,阻止德軍調往西線。丘吉爾同意進行“霸王”行動。會議決定“霸王”行動在年5月開始。

會議還就戰後成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問題交換了意見;就戰後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進行了初步讨論,三國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三國一緻贊成戰後重建獨立的波蘭,其邊界西移,将德國東部的部分地區并入波蘭。

這次會議還讨論了蘇聯對日作戰問題。蘇聯表示在歐洲戰争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并提出歸還整個庫頁島等條件。

會議簽署了《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協定》。三國表示今後将“共同協作”,“力求所有大小國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壓制的真誠”。

德黑蘭會議是反法西斯聯盟三大盟國首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首次直接會晤。加上後來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以及波茨坦會議,對推動戰争程序和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德黑蘭會議讨論的“霸王”行動大部分由美軍擔任,羅斯福挑選在北非嶄露頭角的艾森豪威爾擔當西北歐盟軍遠征軍總司令,但是随後丘吉爾還是為英國争得了部分指揮權,即“霸王”行動初期由蒙哥馬利上司。

地中海區域大部分是英國或由英軍控制的軍隊作戰,丘吉爾委派威爾遜當總司令。還在離開英國時,丘吉爾就患了重感冒,服藥得到緩解。經過一系列會議和旅行勞累,12月12日飛抵突尼西亞時病情轉重,經診斷為肺炎,還患有心房纖維性顫動,便放慢工作節奏,由女兒讀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給他聽,夫人從倫敦飛來照料。27日以後,他又到馬拉喀什療養三周,同國内外來訪者商談工作。

1944年1月21日,盟軍在羅馬以南40公裡的安齊奧登陸,但前進受阻,正如丘吉爾所說,“原希望我們抛上岸的是一隻野貓,結果隻是一條擱淺的鲸魚”,直到6月4日才攻進羅馬。

“霸王”行動的準備工作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盟國的反潛艇措施日漸奏效,飛機上裝的雷達能在浮現前發現潛艇。英國對德國進行大規模空襲,美國空軍集中消滅德國戰鬥機。兩國轟炸機還摧毀德國“無人駕駛飛機”的發射基地,空襲法國的運輸網,包括鐵路、公路和機場,以阻止“霸王”行動開始後德軍增援部隊的迅速調動。

在軍需部議會協調大臣、丘吉爾大女婿鄧肯·桑茲提議下,空軍對德國秘密武器的幾處試驗基地進行了猛烈的轟炸。通過這些戰略轟炸,摧毀和打亂了德國的軍事、工業和經濟體系,瓦解了德軍的士氣和鬥志。

丘吉爾每周主持一次會議,研讨“霸王”行動計劃的實施。登陸的地點選在諾曼底,這裡地勢開闊,可同時擺開二三十個師,距英國西南海岸各主要港口又較近,便于輸送部隊運送物資,德軍在這裡的兵力也較薄弱,有利條件勝過加來。加來距英國海岸近、而距英國海港遠,又是英國重點設防之地。

諾曼底的缺點是沒有良港,丘吉爾提出用人造港來代替的創見,召集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設計。人造港是用一百多萬噸鋼筋水泥來建造一批巨大的碼頭,将它們安放在海灘上,向海的一端浮在海面。再用沉入水中的混凝土結構和沉船在外圍築成巨大弧形的防波堤加以掩蔽。這樣,盡管浪高流急、狂風驟起,吃水深的艦船也能夠停泊和禦載,登陸艇能夠自由來往于海灘。

為了迷惑敵人,還廣泛采取疑兵之計,使德軍摸不準登陸方向。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上創造了“保镖行動”語,即“真相經常要由虛假相伴來作保镖”。

根據丘吉爾的建議,在肯特郡海邊集結了一支假艦隊,發出大量電訊,又讓以勇猛著稱的美國巴頓将軍閑步肯特街頭,登陸地點在與肯特郡隔海相對的加來。在進攻前夕,英國飛機撒下大量錫箔片,在德軍海岸雷達看來醋似一支艦隊正沿英吉利海峽向東駛往加來。

此外,由于英國尚需依靠美國的軍事援助,特别是登陸艇,丘吉爾承認,他對頗有主見的羅斯福,有時還“不得不抓住适當時機扮演一個阿谀奉承的角色”。千呼萬喚,“霸王”行動終于就要開始了。整個英國南部變成了一座大軍營,聚集了287萬三軍官兵和後勤人員,1.1萬架飛機和6000艘艦艇。

諾曼底登陸前夕,70歲的丘吉爾走訪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要求随英艦“貝爾法斯特号”參戰,艾森豪威爾不答應。

丘吉爾說:“雖然參戰的各部隊均歸您指揮,但是參戰人員并不由您确定。”艾森豪威爾點點頭。

丘吉爾繼續說:“那麼,我可以以英艦水兵的名義簽名參戰,将軍無法阻擋。”

艾森豪威爾無可奈何地苦笑着說:“話是這麼說,但是首相閣下,您這樣做會給我肩上增加沉重的責任。”丘吉爾決心不變,艾森豪威爾隻好派參謀長史密斯将軍晉見英王。喬治六世說:“丘吉爾的問題由我來處理。”他召見丘吉爾說:“如果您決心參加戰鬥,我也有義務與您一同參戰。”丘吉爾隻得罷休。

6月6日淩晨1時許,蒙哥馬利統領的英、美、加三國軍隊,以3個傘兵師空降于登陸陣地後方為前導,在大量轟炸機和戰艦狂炸、炮擊海岸德軍炮兵陣地和防禦工事後,黎明時分,運輸艦送來的陸軍改乘登陸艇和小型攻擊艇,利用拖來的人造港,在諾曼底海灘大舉登陸。

由于守衛這一帶海岸的是納粹雜牌軍,加之登陸前幾天英吉利海峽接連出現20年未遇的風急浪高惡劣天氣,他們更是疏于防範,是以德軍尚未完全建成的從挪威到西班牙沿海的“大西洋壁壘”很快被突破。僅在6日這一整天,盟軍就出動1. 46萬架次飛機、17個師團和2萬輛軍車登上了陸地。

到12日,5個占領的灘頭連成一片,有近30多萬人和5萬多輛軍車、10多萬噸物資登上諾曼底,德軍死傷16萬多人。

11日深夜,斯大林向丘吉爾和羅斯福緻電祝捷說:

就其規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傑出的執行計劃情況來講,戰争史上從來也沒有過足以與之類比的事業。隻有我們的盟軍才光榮地、勝利地實作了強渡海峽的龐大計劃。曆史将把這一業績當作一項最高的成就記載下來。

空降着陸和步兵登陸都非常成功。德軍組織了反攻,但規模有限,無法把盟軍趕下海去。而且盟軍後續部隊源源而來,補給物資不斷增加,灘頭陣地逐漸擴大,逐漸向縱深發展。在盟軍的強力推進下,法國迅速被解放了。

與此同時,蘇軍在1944年夏季已經開進中歐和東歐。然而1944年年底,西線出現了對盟軍不利的戰況,德軍在阿登地區反撲,突破盟軍防線向前推進了90千米。

這種情況迫使丘吉爾于年1月6日向斯大林求援,請求蘇聯在東線發動強大攻勢。

蘇軍于1月12日重創德軍,德軍隻好中止在西線的攻勢。這次蘇軍進攻到了離柏林隻有70千米的地區。

德國當局敗局已定,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于1945年2月在蘇聯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再次會晤。會議決定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并在柏林設定管制委員會。

四國首腦還就波蘭邊界和政府的組成問題達成協定。最後,還就成立聯合國的問題和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問題作出了決議。

4月16日,蘇軍發起進攻柏林的戰役。

25日,蘇軍在波茨坦以西包圍柏林,并在柏林西南的托爾高地區與美軍會師。

27日,蘇軍進入柏林。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

5月2日,柏林守軍投降,各地德軍也相繼投降。5月7日,德國代表同艾森豪威爾簽訂投降書;5月8日,又在柏林向蘇軍元帥朱可夫簽訂投降書。歐洲戰場的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結束。

被戰争拖得精疲力竭的英國人民終于等待到了慶祝勝利的日子。在5月7日這天,人群聚集在白廳前面,目睹丘吉爾乘着一輛敞篷汽車滿懷欣喜地從人群中間經過。

丘吉爾上司全英人民進行戰鬥,為歐洲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戰後英國的地位打下了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