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ancy, 完全資料化生活第一人:穩坐家中,串聯世界。你會是下一個ta麼?

Dancy, 完全資料化生活第一人:穩坐家中,串聯世界。你會是下一個ta麼?

在chris dancy家中一角,牆上貼滿了各類小物品,可以看到他生活的剪影——有他和朋友的合照、匯率表、音樂會的入場券、還有邁克爾·傑克遜、安迪·沃霍爾等dancy喜歡的偶像的周邊産品。單是看這些,你一定想不到dancy其實是個走在科技潮流前端的達人,稱其“生活最資料化的世界第一人”也不為過。

近來,dancy正是因其”資料監測無處不在”的生活方式,在網際網路上火速蹿紅。dancy在日常生活中,會同時使用300-700項追蹤、記錄工具來系統記錄生活細節,借助的裝置從fitbit手環到beddit睡眠追蹤器等不一而足。

資料改變生活

采訪中,話題談到了dancy生活拮據的童年,現年45歲的dancy在回憶起母親是如何帶領全家一同熬過難關的時候,dancy閉上了眼睛,稍稍脫離了采訪情境。與此同時,房間内的燈光也開始輕晃,四周難得的安靜,針落亦有聲。微閃的燈光提醒了dancy,他開始放慢呼吸,試圖調整情緒。燈光,與dancy家中許多用品一樣,也是與dancy身上穿戴的裝置互相關聯的,這些裝置能監測他的心率,并給出信号,提醒dancy應該要放松心情。同樣,當dancy情緒不佳想發脾氣時,房間裡會播放古典音樂,幫助dancy淡定心情。

dancy表示,通過各類裝置跟蹤到的資料,他可以了解到應該如何調節、調整來達到最佳狀态,生活得更為健康、高效。比如他會調整室内的光影分布、或者控制卧室的通風情況,進而保證自己能夠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dancy甚至會在觀看情色電影時監測自己的心率,進而了解自己“打心底裡”真正的偏好。他談到,“我曾經以為我喜歡的是某一種類型,不過通過資料,我發現其實我實際上更喜歡另一種。” 更勵志的是,dancy通過追蹤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并逐漸予以調整,前後整整減掉了100英鎊(約為45公斤)!

Dancy, 完全資料化生活第一人:穩坐家中,串聯世界。你會是下一個ta麼?

五年前,dancy每天抽掉2包香煙,狂飲20到30罐無糖瘦身可樂(diet coke),每周末會固定喝上點小酒。“我喜歡享受生活,而我的身形也誠實地展現出了這一點。”dancy表示,“但我想要了解到底為什麼會(胖成)這樣。”

以此為動機,dancy在尋找自己肥胖原因的同時,點燃了自己對監測生活資料的熱情。dancy開始監測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并重點關注卡路裡攝入較低的時段。他發現,卡路裡的攝入情況和他呆在一起的人、互動的人(甚至是郵件互動)、所在地點(家裡或者是旅館)都密切相關。同時,這些資料還讓他了解到,在光線敞亮的飯店裡,自己吃飯的速度更快。

從此,dancy開始有選擇性地避開與某些人共同進餐,并對郵件進行過濾。沒多久,他就迅速減掉了30英鎊。随後,dancy為自己定下規則,隻在走路的時候檢視社交媒體上的資訊。他的姿勢矯正帶設定在40分鐘震動一次,這将提醒dancy更多地站起來——“如果我坐太久了,燈會打開、或者是音樂會響起來,這些都能幫助提醒我不要久坐。”

其後,dancy開始記錄自己在facebook上發的狀态、檢視自己的财務模式、并開始分析看電影等活動的規律。他開始注意哪些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所影響——例如在前一天看了場電影是否會讓他在周一工作時心情更佳等等。foursquare這類簽到應用幫上了不少忙。

當dancy開始更為關注自身資料、并對應進行調整時,他與舍友doug的關系開始變得緊張。dancy坦言,“我不會說,我們的關系是因為這些資料才破裂的,但資料确實是原因之一。(因為這些資料,)我變了很多。”他表示,“我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和以前不一樣了。這對我們之間的關系來說,影響不小。他一直當我是以前他認識的那個人,而我則按照對資料的了解活成了另外一個人。”

dancy不僅是為自己做記錄,甚至他的狗狗也是通過一款名為tagg的産品記錄着生活的每時每刻。dancy這種略顯瘋狂的資料采集模式,在許多人看來仍是無法了解的——為此,有人稱他為cyborg(電子人),有人則直接将他當做外星人來看。

資料化或是未來趨勢

不過,理論上來講,dancy這種生活方式,正是科技專家們所預言的,未來的生活模式。dancy的生活方式融彙了目前科技界的兩大革新趨勢——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以及自我資料化(通過各類追蹤監測裝置,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蘋果、谷歌這兩大科技巨頭就正在努力開拓智能家居市場,據gartner research的預測,截至2020年該市場将帶來1.9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增長。

dancy在今年3月辭去了技術顧問的工作,在世界各地進行相關演講。他去年用于測試電子産品的費用将近4萬美元。不久以後,dancy将入職田納西州一家名為healthways的公司,在富蘭克林市擔任技術專員,負責現有産品及未來健康相關的可穿戴新産品的研制開發。是以,dancy最近也将打包他的各類傳感器、個人資訊監測裝置,在南部的新家重新安置一遍。

dancy談到,“很多人都在好奇未來他們是否會像我一樣生活,而實際上,大家的生活方已經和我如出一轍了,隻不過大家不這麼去想而已。”他指出,“你的手機上已經存儲了關于你本人、你的生活的一系列資訊。如果你使用信用卡、或者gps汽車導航,那麼你(的消費記錄、出行記錄)就已經被跟蹤記錄了。當然,監控者是國家政府(big brother)。如果你選擇自己來監控、分析這些資訊的話,就像是更為貼心的家庭監控系統(big mother),減少了控制感,更多的,是對自身的優化調節。”

dancy表示,對于他個人來說,他或許是“世界上生活最為資料化”的人,但對于科技的大體趨勢來說,他也隻不過是一個小範例而已。

不突兀的科技達人

可以看到,dancy的資料化小窩乍看之下并非人們想象中的,超現代感十足的科技範兒。他的感應器、監測裝置都作了“隐身”處理,地闆上也很少看到煩人的資料線。

dancy在一些細節上還是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的。比如,那些負責顯示資訊的裝置(如google glass)他會選擇白色款,而負責收集活動資料的裝置則選擇黑色款用以區分。他表示,自己在選擇裝置的時候是非常有目的性的。“我希望我的客人們覺得很舒服。人們都喜歡自己所熟悉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最近懷舊風如此盛行。”

同時,這也是健康追蹤鬧鈴近來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這類鬧鈴能在最适合的淺眠周期喚醒你,讓你更自然地清醒過來。dancy表示,一般情況下,回報越溫和,人們的參與度越高。”比方說,如果你把google glass遞給一個從來沒接觸過這類裝置的人,他們很可能會非常不适應,甚至透過行動表現出明顯的抵觸感。科技有時候并不那麼與人為善,但本質上,它應該是美好的,畢竟我們都願意相信“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偶爾也要“奢侈地”遠離科技

dancy唯一沒有連接配接任何裝置的地方,隻有他卧室裡沒有蜂窩信号、沒有wi-fi資料的一個小角落。他指着一個古董風格椅子,表示這裡是他每天早晚進行冥想的地方。作為一個生活相當資料化的人,dancy很少脫離這些監測系統。不過每隔一兩個月,他會徹底抛開這些資料監測資訊。

當然,在很多人眼裡,dancy應該是最不願意脫離身上這些電子裝置的人。不過dancy相當明白、并且相信在某些時候徹底脫離科技裝置,是一件很健康的事。然而,他也懂得,“徹底脫離電子裝置”這事兒其實還蠻奢侈的。

dancy談到,那些能夠放心把手機扔一邊的人,估計都有一定的财務保障,不用總是檢視郵件以免工作疏漏被炒鱿魚。“另一方面來看,現在還有許多人并不能随時随地享受wi-fi。這種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情狀就明顯有了分界。充分的隐私以及斷聯(powering down)其實也是一種特權。”

Dancy, 完全資料化生活第一人:穩坐家中,串聯世界。你會是下一個ta麼?

習慣性解讀

在與dancy訪談的半途中,我發現他不僅監測自身的資料,他同時也在解讀我的資料。在訪談中,他通過google glass上的應用解讀資訊,并建議我調節坐姿重心——不良坐姿正是因為在出差旅途中扛着我過重的筆記本造成的。我心想,他是不是也能發現我整天沒吃東西,現在正餓着呢?我開始擔心他能輕而易舉讀懂我在想什麼。

對此,dancy坦言到,“看着你,就自然而然地讀到了一堆的資料,我也沒辦法。”我這種對隐私的擔憂和大部分初識dancy的人一樣。dancy自己的親朋好友中,也是有一部分認同他的生活方式,有一部分并不支援。dancy的私人醫生也曾表示再也不見他——醫生被dancy這種資料化監測的生活方式“打敗了”,并把dancy比喻成那些重度依賴線上醫療網站webmd的病人們的“更新版”。

“我就是未來幾年的你,而已”

dancy談到,人們總是無法了解。他們會不斷的、帶點緊張地詢問“你有在記錄我的資訊嗎?”也有人問dancy“為什麼要帶那麼多裝置呢?”可是,現如今,當看到一個帶着眼鏡、帶着起搏器、或者胰島素泵的人,沒人會好奇又緊張地問東問西。“我們總是帶着懷疑的眼光來看待科技前端産品。此前我們對待社交媒體是這種心态,如今對待自我資料化也是這種心态。”dancy強調,“你不用對我的生活方式歎為觀止。我就是未來幾年的你,而已。”

dancy表示,他的一些朋友也開始會使用一些裝置來記錄生活中的資料。這種生活模式的改變,就像是金魚要被換到新的魚缸裡一樣,必須先被裝到小袋子裡——會有所不适,然後才能順利轉換到新的魚缸中自在暢遊。

太清楚,也是孤獨

當然,dancy面對這種全盤數字化的生活模式,也有他的煩惱。比如在某些仰賴本能反應的場景,這些數字化解讀就會成為阻礙。以約會為例做個說明。在約會時,dancy會盡量讓自己不受幹擾——佩戴盡量少的監測裝置。不過事後他還是會分析資料,看他在約會時究竟情緒如何,笑了多少次等等,來分析自己的感覺。他表示“社交平台上的資料是可以修飾的,你能表現出很開心的樣子,但你很難操控這些硬性的監控資料。”

同時,雖說時刻在與自身的資料互動着,但這種自我意識有時候也是相當孤立的。dancy坦言,“有時候我很懷念過去和人們互動的模式,有些東西是不一樣的。現在,很多時候,見人就像是在讀資料。”他談到,“不借助科技的情況下,我們見到某個人,本就會不自主地觀察、評判。是以有時候,在與一個漂亮、溫柔、性情好的人的相處過程中,(如此數字化的)我反而是處于劣勢的。”

“這種資料化的自我意識并不适合心理脆弱的人”,dancy表示,“我覺得自我意識非常清晰的人,生活得都蠻遺世獨立的。”

我問到,是否有人将他這種持續監測的行為了解成“自戀”。dancy反駁道,這是當今科技時代中最嚴重的誤解。自我意識和自戀之間畢竟還有一線之隔。在社交媒體上發照片show經曆是人們的本性,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本就是這樣的。

dancy強調,如果我們一直通過人們與科技的關系來評判他人,而不參考自己對科技的融入程度,那麼這種判斷結果将注定是失敗的。

Dancy, 完全資料化生活第一人:穩坐家中,串聯世界。你會是下一個ta麼?

勇敢的嘗試者

dancy這般全程資料化的生活方式着實讓人印象深刻。我甚至可以确信,他完全也能給出一個用顔色分類标記好的表格,并指出我們的訪談中有哪些部分是讓我覺得不适應的。

一方面,他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看到了“科技改變生活”的可能性,非常有創意、有啟發性,并且很有鼓動性。作為一個幾乎不怎麼佩戴資料追蹤裝置的人,我開始思考,我是否太不重視自身相關的資料了?我并不知道在什麼樣的光照環境下效率最高——這将幫助我在截稿日迅速完成文章,也不知道什麼樣的通風狀态下我能更快入睡并且8小時都有好眠。

不過,另一方面,dancy提到的孤獨感也是讓我驚懼不已。是否當人們能夠充分了解、直視自身的量化資料時,我們的生活反而在成堆的資料面前,變得更為孤立?

不管怎麼說,dancy是作出嘗試的勇者,願意與我們分享他資料化生活的點滴更是一件勇敢的舉動。而他對未來的預測,也無疑是讓人贊賞的。

dancy預測道,“我覺得未來将會有專門面向家庭、以及個人的(可穿戴)應用,不再需要電腦或者是iphone等智能手機,你本人就成為互動平台。”他堅信,“生活就該這麼發展,我們總是會達到那種境界的。”

然而,怎麼去把握這種“資料化”的程度呢?是否我們的生活就必須這麼走?我們真的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嗎?

未來充滿可能

不得不說,可穿戴裝置目前已經是業界大熱的一個新市場,根據reportlinker的相關預測,在2014年将帶來92億美元的經濟增長,比去年同比增加43%。然而,雖然可穿戴裝置越來越熱門,主流大衆市場的低采用率依舊是廠家需要面對的挑戰之一。一開始,可穿戴裝置在外觀、功能上可能還不夠有吸引力,不過這種狀況在未來有望逐漸好轉。

“人們總是問我,‘未來我們會跟你一樣麼?’,而我總是回答道‘老天,我希望不會’。這樣子的生活方式其實還蠻荒謬的(看起來也是)。不過人們将會越來越少地感覺我們所佩戴的可穿戴裝置——這些裝置很有可能植入我們的衣物中。”

廠商們目前也在針對倉儲問題展開研究,或許未來有一天,你的通用拍冰箱會朝着你正在看的三星電視發出提示“親,你的牛奶不夠了!”——當然,目前各個品牌的電器還是偏重各自為政,極少支援不同品牌的協同工作。如果前述願景能夠實作,那我們将生活在一個更為完美的數字化世界——甚至比dancy目前的數字化生活還要美好。

當然,目前最好的情況,就是dancy這般的生活方式能夠實作——這就是一個普通人,對科技、對資料化生活适應良好,并且非常聰明地利用獨一無二的方式來監測、了解自身相關的資料,(進而讓自己過得更好)。

無可否認,dancy或許就是你我未來的寫照,隻不過,我們還沒到達那樣的階段就是了。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10-06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