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技術不僅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還能解決一些長久以來無法解決的難題,比如視覺障礙。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視障人群已達2.85億;而在醫 療手段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新技術來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則是令人關注的部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5種有望讓視障人群重見光明的裝置。
1. 輔助視覺智能眼鏡
首先,是來自英國牛津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博士stephen hicks主導研發的輔助視覺智能眼鏡。雖然看上去尚處原型機階段,但眼鏡擁有非常先進的硬體,包括透明oled螢幕、兩個小相機、陀螺儀、指南針、gps以及一個耳機。
輔助視覺智能眼鏡能夠讓視障人群看到的圖像
輔助視覺智能眼鏡運作原理也非常酷:由于大多數視障人群還是能夠分辨出光線的明暗,是以根據這個特性,眼鏡能夠通過深度攝像頭捕捉現實環境、并産生高對比度的明暗圖像(如上圖),幫助視障人群分辨出人物或景物。
另外,深度攝像頭還能夠結合軟體、gps及識别子產品,來顯示其他物體,比如識别出正在接近的汽車,陀螺儀則可計算出角度變化,而耳機則用來傳達資訊。顯然,輔助視覺智能眼鏡雖然不能讓視覺障礙人群真正看到多彩的世界,但至少提供了一個輪廓,讓他們能夠辨識人群、方位、物體,進而獲得自我生活的能力,這種“虛拟現實技術”似乎更加具有意義。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緻力于減小輔助視覺智能眼鏡的體積、增強性能,初期計劃在今年生産100隻,配置設定給正常及視障人群測試。如果一切順利,大規模生産指日可待。
2. 人工智能眼鏡
墨西哥高等研究中心(cinvestav)正在進行另一個與視障人群有關的智能眼鏡項目 它結合了幾何計算、人工智能及超音波技術,來幫助視力受損者識别物體。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眼鏡看起來更接近普通眼鏡,内置電池可以實作4小時的使用時間。眼鏡能夠将立體聲傳感器相結合獲得資料,并傳輸到平闆上,通過語音向視障人群傳達資訊,比如貨币面值、物體顔色等等。它還能夠使用超音波探測到障礙物,提醒使用者注意。
人工智能眼鏡的商用原型機最遲将在明年8月推出,真正的商用機型直至2015年才會上市,售價将在1000至1500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币6225至9336元)。
3. 盲文電子書
盲文電子書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幾年前,直至歐盟推出“anagraphs項目”,才有望變成現實。這些技術運用紅外雷射輻射系統,将一種蠟質材料作為電子書的顯示屏,通過加熱、成型、冷卻來形成文字凸點。但不幸的,歐盟已經耗盡了全部資金,需要更多投資者來繼續研發。
4. fingerreader手指閱讀器
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正在研發的一種可穿戴裝置——fingerreader,有望成為一種更便攜、實用的盲文閱讀器。它看上去像是一款大号戒指,能夠檢測手指附近的12号列印文字,并大聲閱讀内容,進而幫助視障人群閱讀。當然,由于視障人群視力水準不同,如果fingerreader想要擁有更廣泛的應用能力,還需要更靈活的使用形式。
5. arianna應用
有時候,最好的技術就是讓你使用手邊最常見的工具,比如智能手機。arianna是一款“室内輔助導航路徑識别增強感覺”應用,能夠通過gps、攝像頭及掃描功能,來幫助視障人群辨識室内内置。稍微不太友善的是,系統需要以彩色膠帶為基準,是以需要在家中事先“布線”。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6-24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