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作者:南方都市報

上海寶龍美術館在四周歲生日之際,将于11月19日重磅推出“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這是寶龍美術館迄今最大規模收藏展。展覽跨越百年,以來自不同國家的150餘件藝術作品,追溯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藝術現代化之路與中國社會現代化程序共振的曆史。“現代的脈動”從曆史走來,亦預示着向前的未來趨勢,呈現出一場連接配接過去與未來、輻射中國與世界的藝術盛宴。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海報

聚焦“現代性”,一展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上海寶龍美術館建立的收藏系統從19世紀中期綿延至今,同時在空間次元上從中國輻射世界,這一軌迹與中國的現代化程序相吻合,這次的“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所展開的是寶龍美術館的收藏史。展覽從内容鴻富的館藏中遴選出國内外藝術家逾一百五十件作品,從齊白石于1931年前後創作的 《咫尺天涯-山水冊》,到 2020年kaws 創作的《峰回路轉》,期間跨度近百年。而這一百年與現代同樣緊密相關,展覽所題“現代的脈動”意為揭示寶龍美術館收藏的曆史價值和譜系——近百年的曆程中藝術沒有缺席。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齊白石 咫尺天涯 山水冊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kaws 峰回路轉

“回望過去-立足當代-面向未來”,長卷橫觀文化交流之路

展覽以“書藏樓”藝術珍藏作為叙事開端,将其所包含的跨越百年的中國美術現代化之路作為時間線索,聚焦于中國始于近代的“現代化”訴求,在曆經劇烈的、革命的與曲折的中國現代化程序後,在當代中國所展現出的一種内在化的現代性經驗,并将其作為回望過去、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的自性傳統,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探索一條屬于中國的美術館體系的,與不同文明序列之間平等的文化交流之路。展覽宛如一幅藝術長卷徐徐展開,讓觀衆立身于中國近現代坐标上的視覺文化史,感受藝術本身的魅力,目睹近百年的曆史收藏藝術時刻。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寶龍美術館1号圓形展廳-1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寶龍美術館1号圓形展廳-2

六條線索,百餘位國内外藝術家的同台盛宴

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以六個展覽單元展開,分别是:“内在的現代”、“普遍的世界”、“流動的形象”、“時間的渦流”、“範式與時勢”、“自性與共情”。

總策展人張子康表示:“從六大線索回溯寶龍美術館的收藏譜系,不難發現其總體特征,其本土行動和全球視野使寶龍美術館成為中國現代民營美術館的一個樣本,收藏是對于藝術和曆史的緻敬,更是飽含美術館對于文明的敬畏,尤其也展現出美術館對于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文化野心。”

“内在的現代”主要呈現中國美術與國家、社會之間現代化的時代共振,所包含作品為顔文樑、厐均、蔡國強、薛松、丁乙、黃宇 興等藝術家的作品;

蔡國強 沒有我們的外灘

“普遍的世界”關注于全球化的辯證形象,一個将精微殊相與宏觀全景合二為一的世界,呈現了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帕特·斯蒂爾(pat steir)、 維森特·曼納薩拉(vicente manansala)、 haroshi、 喬爾·梅斯勒(joel mesler)、 巴裡·麥吉(barry mcgee)、 平子雄一(yuichi hirako)、 kaws、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 尹朝陽等藝術家的作品;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維森特·曼納薩拉 集市

“流動的形象”集中呈現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人的形象”,用以提示全球化時代的流動性特征,該單元呈現了亞曆克斯·卡茨(alex katz)、 喬 治· 康多(george condo)、 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 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松山智一(tomokazu matsuyama)等藝術家的作品;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亞曆克斯·卡茨 無題 海灘景象

“時間的渦流”以“書藏樓”藝術珍藏作為展示主體,通過繪畫展現不同的時代風氣與公共記憶。有常玉·藤田嗣治(tsuguharu foujita)、 林風眠、 豐子恺、 謝稚柳、 陸俨少、 張曉剛、 劉野等藝術家的作品;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林風眠 風景

“範式與時勢”與“自性與共情”是兩個以中國畫為主體的展覽單元,彼此之間相輔相成,前者主要呈現作為中國畫進階藝術體裁的“山水畫”,在中國現代化程序中不同時代要求下的範式變化,呈現包含齊白石、 黃賓虹、 張大千、 吳湖帆、 李可染等畫家的作品;後者主要以中國畫内涵的中國詩歌的抒情傳統為線索,将史詩與抒情、現實與浪漫的辯證意象,诠釋為一種升華在生命之中的,超越時空局限的共情機制,從生命意志的角度體認自身内部的“中國性”。該單元呈現了關良、 吳冠中、 黃胄、 劉旦宅、 黃永玉、 範曾、 徐累等藝術家的作品。除此之外,該單元還呈現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藝術家的對話,真正以對話和對畫形式闡述自性與共情,其中包含陳佩秋、 大衛·霍克尼( david hockney )、 偉恩·第伯(wayne thiebaud)、 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這幾位藝術家之間的對話。

三次跨越,參與當代視覺文化史建設

寶龍美術館以跨越百年的收藏為立館之本,館内常設書藏樓珍藏展,是私人美術館中不多見的舉措。上海寶龍美術館自2017年開館以來一直立足于完善自身館藏,基于收藏體系着力于建設近現代直至當代的藝術研究學術體系。從個人收藏到企業收藏,從企業收藏到美術館收藏,直至此次基于學術梳理和研究的大規模美術館收藏展覽,寶龍不斷用藝術助推社會創造力的提升。“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是寶龍美術館積極參與當代視覺文化史建設,活躍在與時代共振的創造性圖景前沿的努力,它不僅僅是一次展覽,更是寶龍美術館實作再次跨越的起點。

弘揚傳統文化精髓,推動當代藝術發展

上海寶龍美術館是在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健康先生提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精神指導下創辦,集中展示了近現代及當代藝術的綜合性美術館。寶龍美術館的創立目的,是讓更多人民群衆領略文化魅力,通過對美的欣賞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内涵,樹立更高的理想追求。

上海寶龍美術館開放性地建構中國自近現代到當代的美術體系,着眼國際化藝術展事,傾力構築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彙的藝術舞台,推進國内外藝術家、藝術機構的緊密互動,讓美術館成為聯通世界的文化藝術交流平台。

“現代的脈動”,在上海縱覽百年曆史藝術時刻

寶龍美術館

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

展期:2021年11月19日-2022年5月18日

地點:寶龍美術館(上海闵行區漕寶路3055号)

總策展人:張子康

總策劃:許華琳

策展人:孫冬冬

空間設計:梁琛

南都記者朱蓉婷,實習生譚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