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隻有13個人的上市公司

一個隻有13個人的上市公司

一家公司,包括老闆在内員工13人,訂貨基本通過傳真和電話,沒有質檢部門……但在創業37年中,經曆石油危機、匯率震蕩、泡沫破滅等逆境打擊,每年依然能保持超過35%的毛利率,并且上市,他的創始人還獲得國家企業家獎。這樣的企業你見過嗎?

我說的是一家日本企業,名字叫“a-one精密”,建立于1970年,主要生産超硬彈簧夾頭,市場占有率高達60%,擁有1.3萬家國外使用者,2003年在大阪證券交易所上市。它的創始人梅原勝彥在2007年獲得日本企業家獎,之前獲獎的都是軟銀的孫正義,優衣庫的柳井正這樣的大人物。

衆所周知,小企業要是能夠做到行業的領先者,必定是在一個細分領域有出色表現,成為所謂的“隐形冠軍”,這已經不必多言。但因為小到極緻,a-one在管理上也充滿了反傳統的理念。

首先看看a-one驚人效率。因為人少,是以a-one一年開會的時間加在一起不超過30分鐘,很多的交流都在現場站着就說了。a-one的産品品質好,但是它最強的優勢卻是在交貨的快速。大企業一周或兩周的生産時間,在a-one隻需要1~3天。梅原說:“事實上,當天下午3點前所接收的訂貨,70%都可以在當天内完成并配送。實際上,要做到100%交貨也是沒問題的,但這麼一來,第二天上午就沒事幹了。”

a-one從接受訂單,到工廠開始作業,中間間隔不到5分鐘,而且中間過程不是依賴于it系統和網絡,僅僅依靠手寫的傳真。因為人員少,品類少,是以生産過程不必經過大企業必須的生産排期、物料管理、交貨期管理等諸多流程(這些都被梅原稱為“制造業多餘的管理”,幾個人打個電話,或者拿着傳真跑一圈,幾分鐘内就開始生産。為了縮短交貨周期,a-one甚至省略了質檢的步驟。按照梅原的理論——隻要認真經過每道工序,産出的就隻會是高品質的産品。

更不可思議的是,作為一家微型制造商,a-one竟然在有限的資源制約下,同時擁有自己的銷售網絡。這一戰略不僅使得從訂單到制造到發貨這一系列流程都是自己在做,沒有中間環節,提高了發貨速度;更重要的是,擺脫了被銷售端控制價格的困境。梅原在說明公司高收益構成的時候,總會說明20%利潤來自制造,15%來自銷售部,是以才會有超過35%的毛利率。

幸福感是另一個必須要提到的事情。在日本傳統的觀念裡,公司是一個尋求幸福感的地方。但是随着美國以追求規模和短期盈利為目标的商業文化的日漸流行,這種觀念已經慢慢式微。

而在a-one,員工不僅是終身雇傭、不需要打卡,可以分享公司盈利,梅原更是提出了一些離經叛道的說法。例如,在a-one他傾向于招收外行員工,因為“便于培養”,目前a-one每天操着英語對海外銷售的主管,最開始都是附近的家庭主婦。a-one沒有組織和頭銜,因為“大家都明白彼此的能力水準,是以沒有必要硬是賦予什麼頭銜之類不自由的東西”,因為這個原因,當公司準備上市的時候,梅原和證券公司産生了很大的分歧。證券公司看來,沒有組織就不能明确責任,而梅原來看,所謂明确責任本身才是奇怪的,責任沒有必要要讓人來負,工作上的責任由公司來負就行了,否則以後就沒有人去挑戰困難的事情,公司就會失去活力。他把員工的工作和私人生活分的非常清楚,甚至用嚴正的口吻告訴員工“如果在公司以外的地方看到我,可以不打招呼”,同時嚴禁員工給他家裡打電話。

在當今規模至上的商業環境中,這些理念和嘗試很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到底什麼是公司的本質?到底什麼是有效的管理?規模真的是我們唯一的發展目标嗎?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5-18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