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月有兩三天都是鬥志滿滿、刻苦勤奮。但除了這兩三天,剩下的二十多天則是重度懶癌患者。
其實,當懶惰情緒頻頻作祟時,它也是在提醒你,你的意志力已經不夠用了。
很多人會有這麼一個錯誤的認知:總是認為意志力差是天生注定的性格或是難改的禀性。
我們沒有并意識到自控系統中意志力的供給出了問題,正是由于意志力沒有得到補充,才讓懶惰占了上風。
我之前看到的《養成自律,從來都不靠硬撐》一書裡提到:
随着意志力的不斷消耗,個體的自控力也會下降,隻有找到讓意志力消耗的因素,并且利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幫助自己重新戰勝懶惰情緒。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消耗我們的意志力?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目标過大,讓自己倍感壓力
“先定一個小目标,賺他一個億”,這句話曾風靡網絡,演變成人人自嘲的玩笑話。可對于一個成功企業家來說,這真的是一個小目标,但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可能是一輩子的遙不可及。
在制定目标時,我們往往過度追求急于求成,将目标定的過大。
當你躊躇滿志、信心滿滿之後,才猛然發現行動起來與理想的巨大差距,随之而來的隻有無盡的壓力來消耗你的耐心與精力。
是以,我們不如試着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内設定一個容易完成的目标,完成一小步後,再逐漸增加難度,盡量将自己控制在學習區,而不是高壓恐慌區。
時刻處于壓力減少的狀态,從點滴的成長技能中不斷變得強大起來。

繁重的計劃“透支”意志力
如果讓你參加5000米長跑比賽,在前1000米的時候就全力沖刺,早早地将力氣用完,剩下的那4000米你還有力氣跑嗎?
同樣的,我們所列的計劃越繁重,對我們意志力的挑戰也越大,帶來的壓力也大,當我們在執行這些計劃的時候,常常會遇到被各種事情打亂,這樣就會嚴重影響我們對計劃的執行力。
那麼,再堅持下去就很難了。
例如,你興沖沖地給自己定了一個每天下班後學習英語2小時的計劃。
但由于工作時常遇到加班的情況,等你回到家已經很晚很累了,根本沒有精力再去學這2小時的英語,于是,你的這個計劃就執行不下去了。
倒不如試着将你的計劃設計得更靈活一些,比如:将”每天學習2小時英語“改為“每周學習英語累計時間不低于6小時”。
這樣一來,不僅減輕了學習壓力,還可以合理安排工作與學習的時間。
悲觀的墨菲定律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墨菲認為:運用意志力解決問題時,人們習慣于預先假定存在着和願望相違背的情形。
這就意味着越害怕失敗,就越重視,越容易關注到負能量的那一面。
比如,我一朋友報名申碩考試之後,那她思慮的一直是“考不上怎麼辦”?整個學習期間都在背負着這樣的“心病”。
而這種“心病”勢必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造成意志力的大量耗損。
是以,在整個自律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抱着去試的态度,不要過度關注目标結果,而是享受讓自己精進的過程。
當我朋友試着把關注點從考試結果如何這件事上拿開之後,抱着能學多少學多少的心态,反而更可以靜下心來備考了。
羅曼羅蘭曾說過: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特别在這個快速運轉的時代,一個人的意志力是否線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其實不難發現,我們的意志力就像電池,也會有低電量的出現。
那麼,我們該如何為意志力“充電”呢?
運用“番茄時間工作法”
“番茄時間工作法”是指在一個時長為25分鐘的時間段内專心工作,完成後則休息5分鐘,再進入第二個番茄時間,如此循環,直到完成指定工作。
但在此期間,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幹擾:
1)自身幹擾
比如在工作時想上洗手間、吃零食,甚至突然想到自己追的電視劇今天更新了,于是自己就不受控制地想去看。
面對這樣的幹擾,我們可以盡量将吃零食、上洗手間放到番茄鐘休息的那5分鐘去完成,而在番茄鐘工作時間則盡量将辦公桌整理好,不放任何零食。
當你突然被别的東西所吸引的時候,可以将影響你注意力的這件事馬上寫下來,保持對自己專注力的警惕心理,提醒自己回到之前的工作上來。
2)外界幹擾
例如,電話突然想起、上級給你配置設定了新的任務等。
這時候,我們就要快速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如果是不緊急的事情,則可以安排到番茄時間結束後去辦,但如果情況緊急,則可以采用相反方法。
這時,我們既學會了靈活應對這些突發狀況,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番茄工作時間的可持續性。
為規則“松綁”
很多教師通常在講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同時會列舉2-3個相關題型來進行練習,其目的就是在于幫助我們更好的加深、鞏固對這個知識點的了解。
其實,同樣的,意志力也是可以通過練習而變得強大。
我們往往會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緊繃自己的神經,甚至不允許自己犯一點差錯。
比如說好健身,偶爾一天懈怠,便完全不原諒自己,不知不覺中,目标已經變成了一副沉重的枷鎖。
其實,我們可以在鍛煉意志力的初期,不用做的那麼完美也可以。
例如你決定合理飲食,達到減肥的效果,但是此前你經常飲食不規律,那麼就沒必要逼着自己一開始就達到合理飲食的目的,可以先做到三天正常,偶爾錯過時間,或者飲食過多,也不要有任何心理負擔。
為規則“松綁”,其實也是在為自己減壓。
“0+1+n”行動法
書中提到的“0+1+n”行動法加以輔助,即以零起點開始,每天隻要做一點點改變.
就像我們堅持三天規律飲食之後,發現這個改變不會再讓自己有抵觸的情緒,就慢慢增加天數。
如此,隻要堅持下來,規律飲食的次數越來越多,直至将規律飲食成為習慣并融入到你生活的一部分。
巧用積極的自我暗示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帶給我們緩解焦慮、增強自信的能力,甚至在壓力面前可以幫我們變得強大。
俄羅斯名将伊蓮娜·伊辛巴耶娃在前幾次跳高中都失敗了,最後一跳前,他坐在場地中用大毛巾将自己蓋住,在這個“小帳篷”中她重複了幾遍自己的“咒語”後進行了最後一跳,結果這次她表現得十分完美,并成功打破世界紀錄。
這正是“積極心理戰術”的展現。
當我們在負面情緒下,會出現很多幹擾自己思維的想法,這會無意識地影響我們的臨場發揮,導緻失誤不斷。
但如果你信念的事情是正面的、積極的,你就會找到更多支撐這個信念的正面資訊和證據。
當你踏上了尋找資訊、創造證據并不斷自我暗示的道路上,你的意志力已經在不斷地蓄積并為你增添助力。
很多時候,有些事情也許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難以完成。
我們在自我提升、養成自律的道路上,學會在适當的時候為自己的意志力補充“電量”,學會以退為進,養精蓄銳,你會發現自己每天都能保持元氣滿滿。
自由意志力,其實才是每個人内心追求的最大幸福,願你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