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有七年之癢這回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大學,連個初戀都沒有,還那麼童貞,竟然知道了結婚娶老婆過日子的那些事。這都緣于我愛看的衆多雜志中的一本——《家庭》。後來,參加工作,機關派發任務,要求人手必須一本雜志,我毫不猶豫地就登記上了《家庭》。隔了一日,上司找我訓誡,說是要訂專業雜志,必須和所教的學科一緻,要求更改。最後還被兇了一句“熊青幫蛋子,連個媳婦都沒有,看什麼《家庭》!”那時刻,要有個地縫真的就能鑽進去。
我婚姻家庭生活的啟蒙就來源于大學那幾年的《家庭》。現在想想,也真是個奇葩,都不知道那時候我怎麼就喜歡上了看《家庭》。
工作兩年後結婚,已過來了二十多年,回想回想,實在也沒感覺到七年之癢說的那個無聊乏味疲憊和倦怠。七年之癢是别人家的孩子,這對我來說也太有違科學規律了吧。

那時候,我工作的機關離家有二十多裡路。說是家,其實是租賃了人家的房子,老婆和兒子在的地方就是家。我白天黑夜裡吃住在機關,一個星期才能在家待一天,中間要想回去得到晚上十點學生放學之後,騎着輛叮當二五的破自行車不安全不說,回到家老婆兒子早就熟睡,再回去打擾也是不妥。是以隻能靜待休息的時候。我就這樣舍家立業,整天忙得馬不停蹄,累都快累成了黑狗熊。
老婆和兒子租住在别人家的兩間平房裡。老婆白天上班,洗洗涮涮,還得接送兒子上幼稚園,早睡早起,也是整天忙得不亦樂乎。遇上兒子有個病有個殃地都是獨自承擔,裡裡外外的一把手,不到一米六的小個頭也幾近成變成了女漢子,昔日翠嫩欲滴的美嬌娘也日益風化成了黃臉婆,卻依然是我共同生活的美嬌娥。
那時候,我真就認為距離産生美、小别勝新婚。兩個人一星期真正待在一起的時間也就一天,彼此珍惜每一次在一起的時間,共同享受家庭的溫暖和溫馨,親還親不過來呢,哪有那閑功夫艾艾怨怨、指責、抱怨和争吵。偶有情緒和不滿,也都能互相包容與退讓,化幹戈為玉帛。不對,我印象裡還真沒發生過可稱為“幹戈”的事件。三口之家,大手牽小手,逛街、散步、吃小吃,也是溫暖地人見人羨。其實也挺感激那二十多裡的距離,我想七年之癢是屬于那些天天膩在一起的人。
那時候,我與妻好象對生活沒有什麼美好的欲望追求,應該是現在所說的即安型男女小家庭。工資收入不高,還都是以現金發放,每次發了工資,回到家就直接碼放到抽屜裡,妻也一樣。親戚朋友、雙方老人、婚喪嫁娶、日常各種用度自取自用,從不計較算計,也沒有因誰使用不妥而争吵。兩個人的生活哪有什麼不妥,隻要是ta認為可用的就是可用的,從不去翻騰那些雞零狗碎。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包容吧。給對方留下足夠的生活空間,也是在維護自己的自尊。何必讓自己的婚姻家庭遭受雞毛蒜皮的困擾。
由于我的工作變動,我們先後五次搬家,05年才有了屬于我們自己的房子,08年,三口之家才算是穩定地生活在一起。生活還是那樣,兒子上學,我與妻各自忙碌自己的工作,白天在一起的時間也就是一日三餐。晚上,妻愛窩在沙發裡追劇,我的最愛是美國大片,總也鬥不過老婆的小脾氣,隻能默默地看電腦;有狐朋狗友呼去推杯換盞,總也聽不到老婆的“死哪裡去了”的招喚;老婆偏愛吃零食,隻要一聲令下,晚上十點也得乖乖下樓去,人家店裡關了門那可真是沒有了辦法。時爾也說什麼時候能到了“摸着老婆的手,就象左手摸右手,一點感覺也沒有”的時候呀?
漫漫長長的人生,那個癢癢沒感覺,婚姻小船說翻就翻沒經曆,想想也真是悲催,沒有經曆的人生是不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