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些時間拉了第二遍風月。
先說“風月”兩個字,雙隐片名。暗示由風月場所開啟故事,也隐喻了男女感情。

整個又是一部壓抑感很強的電影,透着陳凱歌90年代的暗黑和犀利。
《風月》其實跟《霸王别姬》很相似,都有多重感情線索和特殊的時代背景。但《風月》極少涉及到了曆史背景,反而接地氣的沖突沖突更複雜。包括畸形親情與多線愛情的沖突、封建與開放的沖突、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愛與逃避的沖突等等,正是因為要表現的内容太多,是以整部電影叙事以連續蒙太奇為主,厘清了每條故事線索,觀衆看起來還比較順暢。刷過風月的可以跟我複盤下面幾個場景。
第一個就是故事開頭,郁忠良化名小謝跟同夥仙人跳富家太太,富家太太自身難保還詢問“小謝呢”,同夥輕描淡寫說了句“小謝死了”。一句話又把觀衆給拉回十年前郁忠良和親姐姐的畸形感情。
在這裡電影的鋪墊是足夠的,颠倒蒙太奇把郁忠良少年時代的往事描述的很豐滿,先述果後釋因,是以說風月的故事聯系巧妙而緊密,一環扣一環;而劇中男主空洞的眼神又确實在說“死的是郁忠良,活着的才是小謝”。
第二個鏡頭是挂在如意身上的大宅鑰匙。龐家大宅是封建社會的縮影,男權至上,不允許其他人邁進,也不允許有人邁出。而就是在這個以男為尊的深宅大院,龐家大小姐挂上象征權力的鑰匙,戲劇性地暗示了如意的人物結局——封建傀儡。
這裡讓我想到了《炮打雙燈》的春枝,這兩個女性人物最大的共性就是在掌舵後想要改變現狀,她們想打破青磚綠瓦容易,卻始終打不破封建的思維窠臼。影片把如意剛做東家時的倔強,到後期在一份脆弱的感情中與封建勢力的雙重壓力下,倔強被現實蠶食一空,最終妥協的狀态層次分明地展示也穿插了很多細節和鏡頭,說到這裡,有一個不得不提、壓死如意的最後一根稻草——男二端午,端午開始反擊的眼神讓人細思極恐,是可憐和可恨的完美結合體。到後期有時間再盤的話單獨出一期人物。
第三個是郁忠良和龐如意十年後的初見,郁忠良說你在這裡呆了這麼久都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吧,自由戀愛,男女平權。
其實到這裡我還是有一些自己的見解。現在社會女性地位在不斷升高,而對男性來說,社會地位并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并不是因為男性放低身份、有更多包容而實作男女平等,是因為女性自身變強赢得了尊重,在這一點上,是女性在慢慢向男性靠攏,是以這仍然是不公平的。其實從公共場合的“女士優先”智語就能明顯看出,目前女性仍處在弱勢,平等也隻是相對而言。
第四個鏡頭是如意下定決心不再跟郁忠良糾纏時穿插的一組空鏡頭,也是電影裡一般都會出現的抒情蒙太奇。畫面是桌上幹枯的玫瑰花,被傭人拿走換成了鮮玫瑰,象征如意的心思和要開啟新生活。我比較喜歡動态的空間鏡頭,而不是死闆的一片海或者是一塊懷表。相比固定的某個鏡頭,變換的鏡頭更富有想象空間。
第五是電影1小時46分35秒的聲畫對立,悲喜反內插補點得一看。
總之《風月》有血有肉。
現在雖不是風月人間,但人間仍存風月。可能有些感情最後隻是一場相遇,也可能有些相遇本來就是一場陰謀,so what,趁年輕盡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