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衆所周知,唐朝乃是一個極為開放的朝代,開放到什麼程度呢?就連唐朝的皇後公主私生活都極為混亂,其中尤以韋皇後、高陽公主、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最為出名。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郜國公主,從史料記載來看,似乎也是因為“淫亂”而被幽禁至死,然而種種迹象表明,此事背後的原因恐怕并不簡單。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在唐朝數百位公主中,郜國公主其實并不算太出名,但影響力卻一點也不小。郜國公主乃唐肅宗李亨之女,最初被封為延光郡主,成年後被嫁給了虢國夫人之子裴徽,作為郜國公主的第一任丈夫,裴徽的身份便極不簡單。

裴徽出自河東裴氏,不僅世代為官,而且多與皇室聯姻,伯父裴虛尚唐睿宗之女霍國公主,叔父裴玪尚唐玄宗之女新平公主,而其母則是楊貴妃的三姐虢國夫人,出身弘農楊氏。其父裴璆去世後,随着楊貴妃得寵,其母虢國夫人也得以入京,甚至與唐玄宗眉來眼去。

由于楊貴妃在宮中得寵,是以到了裴徽這一代,與唐朝皇室的聯系仍然極為緊密,裴徽娶了延光郡主,其姐妹則嫁給了唐玄宗兄長李憲之子。而裴徽與延光郡主之子裴液後娶唐代宗李豫之女晉陽公主。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然而,正所謂“福禍相依”,顯赫身份帶來優渥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災難。“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于天寶十五年(756年)帶着楊貴妃、皇子皇女等逃出長安,然而在逃往蜀地途中,卻爆發了“馬嵬驿之變”,宰相楊國忠被殺及其子、南韓夫人、秦國夫人被殺,裴徽則與母親虢國夫人趁亂逃走,但因被追捕甚急,虢國夫人最終殺死裴徽後自刎。

“馬嵬驿兵變”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稱帝,後延光郡主也被晉封為延光公主,改嫁給了太仆卿蕭衡和唐玄宗之女新昌公主的兒子蕭升。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這蕭升的身份同樣極不簡單,其出身蘭陵蕭氏齊梁房,乃南北朝南梁武帝蕭衍之後,唐朝時其蘭陵蕭氏仍然極為興旺,蕭升的五世叔祖蕭瑀曾為唐高祖、唐太宗時宰相、祖父蕭嵩曾為唐玄宗時宰相、伯父蕭華則是唐肅宗時宰相,其胞兄蕭複後在唐德宗時也官至宰相。

延光公主嫁給蕭升後,先後生育了蕭位、蕭佩、蕭儒、蕭偲四個兒子和女兒箫氏。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間,兩人的女兒箫氏于建中二年(781年)被選為了太子李誦的太子妃,而延光公主也在貞元元年(785年)被晉封為了郜國大長公主。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不過,由于蕭升早卒,郜國公主再度守寡,但以其年紀和身份,此時已經難以再嫁。而也正是在此之後,關于郜國公主各種流言蜚語開始甚嚣塵上,先是宰相張延賞在貞元三年(787年)告發禁衛将軍李昇私自出入郜國公主府邸,結果李昇被調離禁衛軍,改授太子詹事。之後,又有皇親國戚告發郜國公主與太子詹事李昇、蜀州别駕蕭鼎、豐陽縣令韋恪、彭州司馬李萬淫亂,并使用厭勝邪術詛咒皇帝。

對于此事,《舊唐書》有載“貞元中,蜀州别駕蕭鼎、商州豐陽令韋恪、前彭州司馬李萬、太子詹事李升等出入主第,穢聲流聞”。唐德宗得知後大怒,廢黜郜國公主的封号,将李萬杖殺,蕭鼎、韋恪、李昇被流放嶺南,郜國公主的兒子蕭位被流放端州,蕭佩、蕭儒、蕭偲被流放房州,裴液被流放錦州,時任太子左庶子的蕭複也被貶死饒州。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之後,事情更是牽扯到了太子李誦,以緻唐德宗一度想要廢黜太子,太子為求自保,不得不向唐德宗請求與蕭妃離婚,但還未等到兩人離婚,郜國公主便于貞元六年(790年)去世了,然而太子也随之患病,于是唐德宗殺死了太子妃箫氏來為太子“厭災”。

從史料記載來看,郜國公主與女兒的悲慘下場,似乎完全是因郜國公主自己私生活混亂所緻,然而仔細分析此事,再綜合種種迹象,卻讓我感覺此事的背後并不是這麼簡單。

首先是郜國公主事發時的年紀,雖然史料并未記載其出生年份,但從其第一任丈夫裴徽死于天寶十五年(756年)來看,郜國公主此時至少已經四五十歲,雖說唐朝時這個年紀的貴婦私生活混亂也屬正常,但以李萬、蕭鼎、韋恪、李昇幾人的身份來說,豈會甘于給郜國公主做面首?而且還是幾人共事一婦。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此外,從《新唐書·李泌傳》和《資治通鑒·唐紀》關于此事的記載來看,此案背後恐怕另有玄機。

先說張延賞告發禁衛将軍李昇出入郜國公主府邸之事,根據《資治通鑒·唐紀》的記載,張延賞在任西川節度使期間,便與時任東川節度使的李叔明結下仇怨,而禁衛将軍李昇正是李叔明之子,是以張延賞在得知李昇時常與郜國公主來往後,便将此事予以了告發,至于其中有沒有誣告,便不得而知了。

關于此事,唐德宗曾召李泌商議,對其說道,"郜國已老,昇年少,何為如是!殆必有故,卿宜察之",也就是說唐德宗也知道郜國公主與李昇來往密切不可能是私情,而是另有隐情。而李泌則立即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直接說道,“此必有欲動搖東宮者,誰為陛下言之?”意思是說此案看似在告發郜國公主,但卻是意在東宮太子,而且直接便猜出了舉報者是張延賞,因而勸唐德宗道,“昇承恩顧,典禁兵,延賞無以中傷,而郜國乃太子蕭妃之母也,故欲以此陷之耳”,并建議唐德宗不必細究,如果不放心将李昇調離禁軍便是,于是唐德宗便将李昇改授為太子詹事。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再說皇親國戚告發郜國公主與李昇、蕭鼎、韋恪、李萬淫亂之事,《資治通鑒·唐紀》對此有載“主女為太子妃,始者上恩禮甚厚,主常直乘肩輿抵東宮。宗戚皆疾之。或告主淫亂,且為厭禱”,也就是說這種舉報更多是因為皇親國戚對郜國公主太過妒忌,雖說不至于是誣告,但借題發揮的可能性極大。

綜合以上種種迹象,個人認為郜國公主與李昇、蕭鼎、韋恪、李萬或許真的來往甚密,但出于男女私情的可能性卻相對較小,而更有可能是為了替太子李豫造勢,拉攏朝中勢力,畢竟李昇、蕭鼎、韋恪、李萬幾個人的身份太過敏感了。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這四人官位雖然不算太高,但其背後所代表的勢力卻極大:

先來看太子詹事李昇,前文已經說過,其父李叔明乃是東川節度使(後為劍南節度使),而且其家族代為豪族。衆所周知,“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日漸衰弱,藩鎮割據情況則日益嚴重,李叔明作為地方節度使,其實力不可小觑。

再來看蜀州别駕蕭鼎,蕭鼎不是别人,正是郜國公主第二任丈夫蕭升的親弟弟,前文已經介紹過蕭升家族情況,其背後代表的勢力有多大,就不必多說了。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至于豐陽縣令韋恪,雖然沒有找到關于他的相關記載,但從其姓氏和為官地點來看,大機率出自于京兆韋氏,作為“關中五大名門望族”之一,韋氏不僅在關中地區的影響力極大,而且在朝中的勢力同樣極大,僅唐朝韋氏便出了近二十位宰相。

彭州司馬李萬則是李唐宗室,乃是唐高祖李淵的玄孫,其背後所代表的自然就是一部分李唐宗室了。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雖然隋唐以來,朝廷都極為重視削弱門閥勢力,但直到這些門閥畢竟都是傳承了數百乃至上千年的豪門,想要徹底被清除豈是一朝一夕之功,這個問題直到唐末都沒能解決,直到唐末五代以來亂世影響,這些豪族門閥才算逐漸沒落。更何況“安史之亂”後,門閥對于朝堂的影響力又有所回暖。郜國公主與這些人來往密切,不能不引起唐德宗的警惕,畢竟自武則天執政以來,唐朝的政變實在是太多了。

或許也正因如此,唐德宗隻是将始作俑者郜國公主廢黜幽禁,反倒是将蕭鼎、韋恪、李昇和她的兒子們予以了流放,更是将李唐宗室出身的李萬予以了杖殺。畢竟郜國公主自己的影響力極為有限,反而是蕭鼎、韋恪、李昇和她的兒子們背後的勢力太過強大了。

郜國公主幽禁至死,兒子流放、女兒被殺,風月案件背後的權力博弈

如此一來,郜國公主事件牽連到太子李誦也就不難了解了,畢竟郜國公主拉攏朝中大臣和地方門閥,目的正是将太子李誦扶上皇位,唐德宗不能不懷疑太子李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為此,唐德宗一度想要廢黜自己的親兒子,甚至想要改立侄子、舒王李誼為儲君。

根據《新唐書·李泌傳》的記載,李泌也看出了唐德宗想要改立太子的意圖,最終正是在他的苦勸之下,唐德宗才放棄了廢立太子,但還是将出身蘭陵蕭氏的蕭妃給殺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