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首低知名度的詩,說一場文字大獄,明史案與南浔詩派一、清初第一大文字獄二、南浔董家三、南浔劉錦藻四、水晶晶的詩意小鎮

在清代湖州詩壇上,産生了許多頗有影響力的詩人,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章氏家族,但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則是“南浔詩派”。

湖州市南浔鎮位于太湖之南,河湖環繞,從南宋時期便開始經營此地,到明清時,聲名日益興隆,成為湖州絲綢最大的交易地之一,到清末民初達到極盛時,産生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說法。

南浔在清初有一段光榮和殘酷的曆史。清初時,有一位愛國詩人方文,寫過一首《南浔歎》,可以說很形象地介紹了南浔當時的風土和典型曆史事件,他寫道:

南浔一村當一縣,财貨雲屯商賈便。 中間巨富者誰子,擁資百萬人所羨。 百萬金錢是禍胎,片時飛滅如浮埃。 匹夫無罪懷璧罪,盡室洙夷亦可哀。

詩雖然并不太好,知名度也不高,但是這首詩卻很形象地講述了南浔在清代時的富裕,同時也點出了一樁令人震驚的文字獄案件!

從一首低知名度的詩,說一場文字大獄,明史案與南浔詩派一、清初第一大文字獄二、南浔董家三、南浔劉錦藻四、水晶晶的詩意小鎮

南浔在清朝時,擁有中國最大的絲綢商人群體,南北生絲往來其中,無數财富滾滾而來,一直興盛到清朝滅亡,後來,還赢得了“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浔半個鎮”的美譽,方文的前兩聯詩句,便點明了這個特點,一個村子就比别處的一個縣城還要富裕。

而後兩聯,則點出了清初江南第一文字獄“莊氏史案”(或叫“明史案”)。

當湖州南浔富甲一方的時候,很多大商人都選擇讓子弟讀書,雄厚的财力,自然有良好的教育資源,是以南浔附近,出現了很多達官貴人,有“九裡三閣老,十裡兩尚書”的說法。當時,位列明末三閣老之一的大學士朱國桢,曾收集自己平生所見所聞,通讀史書,寫下了《史概》一書,并留下了一部沒有刊印的《列朝諸臣傳》,明朝亡國後,朱家家道中落,将這部書輾轉賣給了南浔富商莊允誠的兒子莊廷鑨[lóng]。

從一首低知名度的詩,說一場文字大獄,明史案與南浔詩派一、清初第一大文字獄二、南浔董家三、南浔劉錦藻四、水晶晶的詩意小鎮

莊廷鑨自幼失明,但他發奮讀書,想要繼承“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的事迹,以盲史自居,因為家中财富驚人,招賢納士不是難事,他們一起對這部《列朝諸臣傳》進行補充和修訂,改名為《明書》,但尚未刊行,莊廷鑨便英年早逝,他的父親為了能讓兒子流芳百世,于是找人刊發了此書。

然而,千不該萬不該,《明史》一書中,保留了很多朱國桢的思想傾向,而且是站在亡國遺民的立場上說事,這在清初那樣敏感的時候,自然是統治者所不允許的,一旦發現,後果可想而知。

偏偏有一個因A錢而革職的縣令吳志榮,知道莊家巨富,臨走前想要敲詐一筆,遭到拒絕後,他懷恨在心,偶然看到《明史》一書,便心生毒計,以毀謗朝廷之罪,告了上去,這自然是大事。

從一首低知名度的詩,說一場文字大獄,明史案與南浔詩派一、清初第一大文字獄二、南浔董家三、南浔劉錦藻四、水晶晶的詩意小鎮

影視劇中的吳志榮與莊允誠

莊允誠趕緊上下打點,才算是壓了下來,他又不放心,憑借自己雄厚的财富,将這部書回收上來,重新修改一些不妥的地方,然後再行刊出,等到吳志榮再看時,居然換了樣子,不得志的吳志榮,便帶着初版的《明史》,一路告上京城。

這一下,朝廷震驚,專門派人來查辦此案。最終,莊允誠被捕入獄,死在獄中,莊廷鑨雖然早死,也受到開棺的懲罰,莊家和朱家老小,全部被殺,甚至,連所有買賣《明史》的書攤小販、看過《明史》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連,這一案,牽連多達七百多家,讓無數人家破人亡。

莊氏史案發生之後,江南文士人人自危,文壇、史壇死水一片,沉寂了許多年方才有點生機。

當然,這件文字獄并不是針對南浔,隻是清朝統治者加強自己統治地位,打壓思想的手段而已。因而南浔詩壇上,還有像黃周星、陳忱、董說等愛國詩人。其中,能夠形成詩派的,隻有董氏家族。

從一首低知名度的詩,說一場文字大獄,明史案與南浔詩派一、清初第一大文字獄二、南浔董家三、南浔劉錦藻四、水晶晶的詩意小鎮

董家自董說開始,後代子侄晚輩中,多有著名的詩人,比如董樵、董耒、董謂瑄、董浩、董靈預等,他們的詩,各有特色,在當時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比如摘錄一首董靈預描寫農民疾苦的詩作,如下:

望雨心殊切,郊原日日晴。無雲留一線,有夢到三更。 敢冀滂沱足,難期霖霖輕。農人相歎息,辛苦桔槔聲。

其實,南浔詩派之是以能發展壯大,人才輩出,與董氏家族世代為官分不開,因為家族的興盛可以在當地帶來一定的地位和社會聲望,後來雖然家道略有衰微,但是科舉一直不斷,再有,就是董家文學素養較好,詩人輩出,可謂書香門第。

當然,到晚清以後,南浔董家開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南浔劉氏家族,劉氏家族在劉镛一代,成為南浔四象之首,家中财富,數以萬計,當真是富可敵國。而劉镛的次子劉錦藻,不僅是商業巨擘,還是湖州近代詩壇上的著名詩人,可以說是南浔詩派的傳承人。

劉錦藻曾中進士,家中巨富,他的居住地南浔小蓮莊,至今仍在,是所有到南浔古鎮遊玩者必去的地方。當然,劉錦藻雖是南浔詩派的繼承人,但與董家的詩風,已經大不相同了。

從一首低知名度的詩,說一場文字大獄,明史案與南浔詩派一、清初第一大文字獄二、南浔董家三、南浔劉錦藻四、水晶晶的詩意小鎮

劉錦藻像

劉錦藻的詩歌,最鮮明的是極具愛國主義情懷。他有理想,有抱負,想為國出力但又壯志難酬,他胸懷祖國,踐行“人生百歲會有死,重或泰山輕鴻毛”的态度,憂國憂民,令人佩服。

比如,他在知道《辛醜條約》簽訂時痛苦地寫道:

漫言梁敦化兵戈,貂傳星馳诏議和。 虎視鷹磷方弱食,雀羅鼠掘奈頹波。 籌邊竟說珠崖棄,互市紛來赤嶺多。 日暮新亭正愁絕,不堪舉目感山河。

此詩首聯便諷刺慈禧向帝國主義乞和,中間兩聯描繪了帝國主義對中國土地的觊觎,清政府内外交困,不禁令詩人無比憂傷,詩中所展現的憂國憂民情懷,令人佩服。

另外,劉錦藻的詩歌,也有很多描寫了南浔的風土氣息,表現着他對南浔這塊土地的熱愛和贊美,有一首《春晚信步》寫道:

雨綻新秧綠,風吹大麥黃。平蕪浮野色,古樹漏斜陽。 布谷村村喚,缫絲戶戶忙。經鄭無異術,大利隻農桑。

詩中突出了南浔絲綢大鎮的屬性,描寫了南浔的美麗風景,并對農人表示了同情與熱愛。

從一首低知名度的詩,說一場文字大獄,明史案與南浔詩派一、清初第一大文字獄二、南浔董家三、南浔劉錦藻四、水晶晶的詩意小鎮

當然,南浔除了董、劉兩大家族比較興盛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詩人,像範锴、溫日鑒等人。由此也足見,南浔可真是一個詩意的地方。

到了現代,我國著名詩人、翻譯家徐遲先生,便出生于南浔鎮,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這裡度過,成年後的徐遲,曾經在《江南小鎮》中,用詩一般的語言,一口氣用了66個“水晶晶的”來描繪家鄉,強烈抒發了自己對南浔的熱愛,他說:

“這個水晶晶的小鎮,水晶晶的倒影,映出這個水晶晶的世界!這是,啊!這是我的水晶晶的家鄉!”

水晶晶的南浔,有着水晶晶的詩和文化,南浔詩派雖然在曆史上沒有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也為詩壇點亮了一抹星星,讓南浔這小小的地方,沉澱了更多溫柔和詩意,難怪,小鎮裡處處充滿了詩一般的優雅。

從一首低知名度的詩,說一場文字大獄,明史案與南浔詩派一、清初第一大文字獄二、南浔董家三、南浔劉錦藻四、水晶晶的詩意小鎮

是以,對于江南的六大文化古鎮,我更偏愛南浔,沒有過度宣傳的喧嚣,卻散發着古老而又詩意的溫柔,令人一去便流連忘返。#水晶晶南浔水晶晶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