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律媒橋

文/李蒙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川 越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川越"到江戶——看日本的曆史街區保護

注明:一位日本友人看到文章後很快提出了修改意見,我注明在開頭,不對正文作修改了,主要集中在“町内會”這個組織上。她說,日本的町内會不會承擔承擔戶籍工作,進行民意調查和人口普查這些工作,這些工作是政府部門做的。再有,町内會的從業人員沒有任何報酬,居民交納的“月費”是辦公經費并非勞動報酬。同時,町内會也不會有财産收益。我注明在開頭,正文裡就不改了,以免起不到強調作用。(文/李蒙)

"川越"到江戶

——看日本的曆史街區保護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川越市一番街上的藏造建築,李蒙攝)

東京在500年前是個人口稀少的小漁村,叫"江戶"。1457年,一個叫太田道灌的武士在這裡構築了江戶城,逐漸發展成為日本關東平原的政治經濟中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起了實際統治日本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江戶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被稱為"江戶時代"。天皇隻是日本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住在位于關西平原的京都。1867年,德川幕府"大政奉還",明治天皇實際掌權後,将首都從京都遷到江戶,改江戶為東京,定為首都。此後,東京不斷發展,成為今天的東京都。

  曆史的江戶古城遺址,在今天的東京千代田區,已被指定為"特别史迹"。經過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二戰時的轟炸,江戶古城的原始建築已經沒有剩下多少了。今天,人們如果想看到江戶時代的日本城市面貌,隻有兩個地方可去,一個是東京江戶博物館,另一個就是距離東京市中心隻有40公裡的川越市了。

  川越市在琦玉縣中部偏南,面積109.16平方公裡,人口超過34.5萬,而每年來川越旅遊的人,2000年就達到300多萬,2009年nhk電視台播出了以川越為背景的電視連續劇《羽翼》後,旅遊人口猛增,達到600多萬。川越是曆史文化名城,在日本,稱為"小京都"的城市有許多,稱為"小江戶"的卻隻有川越這一座城市。它是"東京的背影",來到這裡古色古香的曆史街區,遊客就可以"穿越"到江戶時代,感受德川幕府時代的風土人情。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古色古香的曆史街區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古代日本人喜歡修築城堡用作軍事防禦,諸侯和權貴們在城堡内居住。老百姓不能住在城堡中,散居在城堡的四周,形成連排的房屋和街道,這就是所謂的"城下町"。日本的傳統街道村鎮,位于寺廟前的叫"寺前町",喝茶喝酒聽歌妓彈唱的叫"歌舞伎町",驿站前的叫"宿場町",港口前的叫"港町",而川越是"城下町"。

  今天的川越,城堡已經不在,本丸禦殿("本丸"在日語中是"城堡中心"的意思)是城堡内唯一殘留的舊建築物,是鎮守川越的藩主的府邸,今日遊覽,可以從牆垣間依稀想象将軍和武士們在裡面居住、議事的情景。這座建于1848年的本丸禦殿,大客廳依然完整保留,目前在全日本,本丸禦殿還保留着大客廳的隻有兩座,另一座在高知城。

  除了本丸禦殿,能見證川越與江戶的德川幕府的密切政治關系的,還有喜多院。它的全稱是"星野山無量壽寺喜多院",這座寺廟原本有北院、中院和南院,中院、南院後來都毀于火災,隻有北院保留下來,日語中的"北"與"喜多"諧音,圖個吉祥,遂改名"喜多院"。

  喜多院供奉着天海大和尚,他與德川幕府關系很深,與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等幾代将軍來往密切,是一位"山中宰相"。第一代幕府将軍德川家康,就在病危時托付天海等人處理有關葬禮的儀式和廟号。無量寺在大火後重修時,在幕府的授意下,第三代幕府将軍德川家光出生的房間被從江戶移築過來,當作書房,德川家光的乳母春日局(與德川家光的感情超過其生母,對家光繼位作用極大,一度掌握幕府相當大的權力,是非常重要的曆史人物)的化妝間,也被從江戶移築過來,當作客殿。後來,江戶也發生了大火,幕府建築群化為灰燼,而早先移築到喜多院的這兩間房屋,成為江戶城最重要的遺留殘骸。

  除了喜多院,川越還有許多寺廟和神社,如成田山川越别院、蓮馨寺,以及紀念德川家康的東照宮。每年的10月第三周的周六日,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川越"秋祭",場面盛大,精巧玲珑的大偶人推出絢麗豪華的彩車,威風凜凜地在藏造街列隊遊行,競相用笛子、大鼓演奏音樂,配合人群表演舞蹈,晚上的熱鬧氣氛更是達到高潮。

  政治之外,川越與東京的經濟關系也很密切。在江戶時代,便利的水陸交通,将川越的土特産源源不斷地送到江戶,其中最著名的特産是甘薯和鳗魚。許多餅幹和甜點都是以甘薯為原料制成,以蕃薯切片烘烤而成的仙貝,稱為"初雁燒",分無糖和有糖兩種,是當地名産。古代江戶蛋白質資源貧乏,鳗魚大受歡迎,烤鳗魚和日本米飯堪稱絕配。川越創業時間最長的鳗魚店叫"lchinoya",1832年開業,其密制配方已經傳承了7代,至今仍生意興隆。

  川越有一條糖果店鋪林立的街道,"果子屋橫丁",聚集了20多家銷售日本傳統糖果的店鋪,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這裡的店鋪一度超過70家,都向東京供貨,那是"果子屋橫丁"最鼎盛時期。

  除了"果子屋橫丁",更有名的一條街是"一番街",這是一條以傳統"藏造建築"為特色的商業街,被列入日本"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群儲存地區"。所謂"藏造建築",就是日本的一種倉庫式店鋪建築。其中的"藏"字,有"貯藏"的意思,也有"隐藏"的意思。

  日本的傳統建築多為木結構,很少用磚石,是為了"防震"和"防濕"。日本多地震,而木結構的房屋抗震能力較強。日本的傳統木結構房屋,幾乎全是榫卯結構,沒有鐵釘固定,也是因為榫卯結構抗震能力強,在地震後也較容易恢複到震前的狀态。日本氣候潮濕,是以傳統木結構房屋很少上油漆,多是原木,因為原木能更好地吸收水分。也是為了防潮,日本的傳統房屋地闆與地面間往往有一段距離,不直接貼地。因為這些原因,日本傳統建築多是洗練、素潔、優雅的風格,很少繁複和絢爛。很講究的茶道,通常就是在最簡單的一間草房茅舍内進行。房屋内部的空間間隔也多是靠屏風之類隔擋,而不是到處砌牆。傳統建築的牆壁,也多是木框、木格上再糊上泥土和白灰,較少由磚石壘砌而成。

  而"藏造建築",并不僅僅是用來作為倉庫,其實也是住人的。往往是殷實之家才蓋得起藏造建築,在房屋裡"貯藏"糧食、酒和各種貨物。這樣的建築今天看來并不高大,多是二層、三層,但在古代已經算很雄偉了。藏造建築的特點,就是這類建築的木柱子"隐藏"在土和石灰牆裡,不露在外面。川越的藏造建築,就是由木柱和30厘米厚的石灰泥搭建而成,而在外觀上看不到一根木柱。這也是為了防火。在川越旅遊,時時能感受到迎面吹來涼爽的風,這裡是多風的地區。因為風大,川越的建築多次毀于火災,隻有藏造建築能夠在火災中幸存一些,是以更多住戶願意建造比較昂貴的藏造建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藏造建築的"一番街"。

  行走在一番街,可以看到街兩旁的藏造建築錯落有緻,屋檐都不一樣高。當初修建的時候,居民們考慮到建築群的整體美,每棟建築的屋檐都故意錯落開。每棟建築物的臨街寬度都很窄,也就是四五米,但進深非常深,都有幾十米。川越藏造建築博物館,當年是煙草商小山文造的店鋪和住宅,如今已經作為私人博物館對外開放。

  在一番街裡,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鐘樓",是川越的地标性建築。它是在寬永年間(1624-1643)由當時的川越藩主酒井忠勝所建,多次毀于火災,最後一次重建是1894年,也就是1893年川越大火的次年。川越居民在重建自己的家園前,先集資修建這座鐘樓,因為鐘樓是川越人屹立不倒的精神象征,是永遠的心靈家園。當時日本企業家澀澤榮一贊助了資金,連明治天皇也賜給了資金。這座鐘樓共分三層,高達16米,在每天的6時、12時、15時、18時四次敲響。過去是人工敲鐘,如今是自動敲打,鐘聲一響,全川越的人都知道是什麼時間了。

  除了一番街上的傳統藏造建築,明治維新後的西洋式建築,在川越也可以看到一些,如教堂、銀行、商會等等,也都是老房子。日本人的"和西結合",不僅展現在建築樣式和外觀上,也展現在建築和日常起居上,往往客廳、餐廳等對外部分的陳設是西式的,使用沙發、椅子等現代家居;而卧室内的陳設則是日本傳統樣式,還是喜歡榻榻米、灰砂牆、杉闆、糊紙格子推拉門。在川越,傳統建築與西式建築都完好保留,從江戶時代到今天的建築,都在街道兩旁陳列,構成一部立體的建築史。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日本人如何保護

" 文化财 "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川越市本丸禦殿一角,李蒙攝)

日本有一部法律,叫作《文化财保護法》,其中"文化财"的概念,翻譯成中文還有點讓人犯難。"文物"?"文化遺産"?相近卻又不完全一樣。在日本人心目中,文化遺産也是财富,他們是作為财富來精心保護的。

  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就制定了《古社寺保護法》,由此開始了日本的文化遺産保護。1949年因法隆寺金堂發生火災,日本于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護法》,将此前的《古社寺保護法》《國寶保護法》《關于儲存重要美術品的法律》《史迹名勝天然紀念物儲存法》等予以綜合,并進一步擴充了相關的保護制度。此後,《文化财保護法》曆經多次修訂,建構起了一個頗為全面和系統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

  1999年對《文化财保護法》第三次修訂時,規定日本政府應将有關文化遺産的行政權限部分地移交給都道府縣或指令都市,極大調動了地方政府保護各自轄區内文化遺産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到2013年4月,日本全國的重要傳統建築群保護區已達104個,全都由各市町村的傳統建築群保護地區協會根據自己制定的條例來管理,川越"一番街傳統建築群"即為其中之一。

  重要傳統建築群保護區的標明标準有三條:一是全體傳統建築物的設計優秀;二是傳統建築物及分布保持完好的原狀;三是傳統建築物及周圍環境有顯著的特色。三有其一,即可被標明。

  但日本的重要傳統建築群保護區,并非由政府標明,而是由該保護區内的居民來決定。他們對是否申請成為保護區進行投票表決,并由當地政府、居民代表及專家共同組成的規劃工作組定期舉行研讨會。政府能做什麼呢?隻能在保護區被認定後,通過投入資金和提供優惠政策來引導,而不能強加幹預。傳統建築物的所有者仍然生活居住在被保護的建築物中,而不是成為該建築物的管理者。

  這些建築物如何保護規劃,權利也在所有者手中,政府隻能提出進行适當的"修理"或"修景"的建議。所謂"修理",就是把傳統建築物完全修複成原來的樣子,而所謂"修景",則是對保護區内的非傳統建築進行改造,使其盡可能與傳統建築保持統一或比較協調的風格。但是否修理或修景,完全取決于所有者,政府不能強迫。一旦建築物所有者提出申請,政府就會提供一半的維修資金,另一半則由所有者自己負擔。

  我們也許會想,如此一來,會不會每條街都出現一兩個"釘子戶",就是死活不願意修理或修景,導緻整條街無法形成統一的傳統建築風格呢?這樣的情況顯然無法絕對避免,但絕大多數重要傳統建築群保護區,都沒有出現這樣的釘子戶。事實證明,當地居民是最熱愛當地的傳統文化的,隻有真正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無論修理或修景,修的隻是房屋的外觀,而不包括室内。室内如何布置,怎麼生活,完全取決于所有者自己。政府隻關心外觀,不關心裡頭。讓傳統建築裡的居民仍然保持古代生活,不享受現代文明,這是絕對無法辦到的事情,也不應該成為保護傳統建築追求的目标。

  一條街的修理或修景并非同時進行,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開始時也有一些想不通的居民,但當左鄰右舍都從政府那裡領到了一半的維修資金修理或修景時,他們也就坐不住了,總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日本是一個很注重臉面和聲譽的民族,在保護思想占絕對優勢的社群中,出于對周圍輿論的考慮,釘子戶難以堅持。日本解決釘子戶,不靠法律,更不靠政府施壓,而是靠道德輿論。

  在日本,"町内會"是個很有意思的組織,有點類似中國的居委會。在日本,隻要住在某地,就會自動成為當地町内會的成員,是一種強制加入的社群組織。全日本共有30多萬個町内會。町内會在居民間開展互幫互助,維護社群穩定,組織居民活動,既組織居民進行支援地鐵線路修建、反對拆除曆史建築物等活動,也傳達政府通知,承擔戶籍工作,進行民意調查和人口普查。町内會負責人經民主選舉任期兩年,但連任無限制,是以一般任期很長,多由當地名望較高的人擔任。負責人沒有政府工資,收入來源是居民交納的月費,有的有林地、湖泊或其他不動産收益。

  町内會對日本的重要傳統建築物群的保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川越,老城區的11個町内會成立了聯合會,共同探讨如何進行曆史文化保護工作。在町内會的積極運作下,川越的一番街傳統建築街區保護工作,實際上是一場全民運動。

  川越能成為古色古香的旅遊城市,與川越人幾十年如一日的精心保護是分不開的。從1960年代起,由于日本的現代化,古老的店鋪建築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1965年,專家們首次提出了關于川越曆史建築儲存的問題,從此開始了街區景觀儲存運動。在1970年代後期,川越居民發起了反對在一番街附近建設高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活動。1998年6月,日本文化廳"文化财保護課"制定了《川越市川越傳統建築物群儲存地區儲存條例》。1999年12月,川越市以一番街為中心的曆史街區被劃定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儲存地區。

  1986年,川越一番街商業街活性化典型事業推進委員會做出了《川越市一番街商業街活性化典型商業報告書》。1988年,街區景觀整治委員會制定了《川越一番街街區建設規範》。兩個重要檔案都是由民間團體完成的,雖然不是法律,但對于全川越市居民來說,他們内心裡把這兩個檔案也當作法律來遵守。

  川越一番街的街區景觀整治、抵制街區附近高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建設、增強街區商業活力、建立"街角博物館"等各項活動,都是從市民當中發起并開展起來的。民間團體如藏造建築學會、一番街商業協同組合、街區景觀整治委員會、舊城下町地區自治會聯合會等,更是在宣傳教育、制定規範、金融信貸、指導幫助整改項目、組織居民活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在川越遊覽時,導遊就是一位60歲開外的老人,也是舊城下町地區自治會聯合會的一名志願者。當地的導遊都來自這個協會,也都是退休老人。他穿着紅色的馬甲,态度非常熱情,解說不厭其煩,經常滔滔不絕地一說就是四五分鐘,被我們一次又一次打斷。他總是告訴你,再往前走一走,前面還有哪個景點可以看,那裡還有什麼什麼,要不要再去看一看?那種對家鄉的熱愛,對當地曆史文化傳統的自豪感,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遊客。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賞櫻正當時

莫負好春光

“川 越”到江戶時代:日本是如何進行曆史街區保護的?日本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