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莊襄王在位3年,于公元前247年五月丙午日去世,年僅13歲的嬴政繼承王位,秦王嬴政正式登上曆史舞台。嬴政的一生經曆了從秦王到始皇帝的轉變,我們也按照這個轉變,将他的故事分為秦王政時期和秦始皇時期來分别講述。秦王政時期(公元前246-前221年)的曆史也可以以“秦滅六國”分為兩個階段。本期小編為大家簡要介紹下秦王政從繼位到統一六國前(前246-前231年)的曆史。

少年嬴政劇照
疲秦計反成強秦計——鄭國渠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與秦國相鄰且在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南韓,為了避免亡國之運,想出了一條消耗秦國國力的疲秦之計——興修水利。在古代的生産力水準下,新修水利是耗費大量人力财力的工程,即使富強如秦國,也無力同時兼顧興修水利和對外征服。這樣就可以讓南韓繼續苟延殘喘幾年。于是,南韓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前往秦國執行“疲秦計”,鄭國遊說秦國開鑿一條從仲山開始,穿過泾水,沿北山向東入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正在進行中,南韓的意圖被發覺,秦人準備要殺掉鄭國。鄭國說:“我這樣做确實為南韓延長了幾年的壽命,不過水渠一旦修成,也會給秦國帶來萬世之利呀。”秦國人認為他說得有道理,便讓他繼續完成這項工程。水渠開鑿成功,可引淤濁而又肥沃的水灌溉鹽堿地四萬多頃,每畝地收成可達一鐘以上,關中地區是以而更加富饒。秦國擁有巴蜀和關中兩個糧倉,國力大增。原本消耗秦國國力的“疲秦計”,結果卻使秦國國力日增。南韓靠着這條“妙計”苟延殘喘了幾年,但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
鄭國渠位置示意圖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秦将蒙骜率軍攻打南韓,奪取了十二座城。
秦王政四年(前243年)春季,秦将蒙骜攻打魏國,奪取了畼、有詭兩座城。三個月後才撤軍。被秦國送到趙國做人質的公子回到秦國,在秦國充當人質的趙國太子也回到趙國。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将蒙骜攻打魏國,攻取了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等二十座城,設定了東郡。
蒙骜伐魏
合縱失敗與楚國遷都
秦王政六年(前241年),楚國、趙國、魏國、南韓、衛國結成合縱聯盟攻打秦國。楚考烈王被推舉為聯盟之長,由春申君黃歇負責軍事事務,奪取了壽陵。當五國聯軍抵達函谷關時,秦軍出兵迎擊,五國聯軍敗退而逃。楚王把敗退的原因歸罪于春申君,春申君與楚王的關系更加疏遠。觀津人朱英對春申君說:“人們都認為楚國原本是一個強國,隻是因為你執掌楚國的事務後才逐漸衰弱。可我不這麼認為。先王時,秦國對楚國友善,二十年間從不攻打楚國,為什麼?因為秦國如果攻打楚國必須越過黾阨要塞之地,十分不便;如果要向西周和東周借道,背對着南韓、魏國來攻打楚國具有很大的風險是行不通的。那麼現在不同了。魏國早晚會滅亡的,沒有能力再保住它的屬地許和鄢陵了,必然會割給秦國,這樣,秦國距離楚國的都城陳,隻不過一百六十裡。根據我的觀察,秦國與楚國每天都處于争鬥之中。”楚國于是離開陳地,把都城遷到壽春,改名為郢,春申君被封到吳地,依然行使相權。
楚考烈王劇照
同年,秦軍占領了魏國的朝歌及衛國的都城濮陽。衛國衛元君帶領他的部屬遷移到野王,依仗山嶺的險勢,才使魏國河内得以保全。
秦王政七年(前240年),秦軍再次進攻魏國,奪取了汲。秦将蒙骜去世。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軍攻打魏國,攻克垣和蒲兩城。秦國将領楊端和率軍進攻魏國,并占領了衍氏。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相國的職位,離開京城,回到他的封地河南洛陽。
呂不韋被罷免劇照
李斯上《谏逐客書》
長信侯嫪毐謀反被殺,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相位,秦王政一舉收歸大權。在這種背景下,秦國的宗室大臣們議論說:“各諸侯國來秦國做官的人,都是為他們的君主來遊說,挑撥我們君臣之間的關系,使我們不和,請大王把他們全部驅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在全國進行大搜尋,下逐客令。客卿楚國人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他在被驅逐将要離開秦國時,上書給秦王說:“從前秦穆公到處征求賢士,從西方的戎地得到由餘,從東方的宛地得到百裡奚,從宋國迎回了蹇叔,在晉國找到丕豹與公孫支。由此,秦國能兼并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利用商鞅實行變法,使各國親近歸順,以至今天秦國得以富強安定。秦惠王采取張儀的謀略,拆散東方六國的合縱之盟,使各國都歸附秦國,為其效力。秦昭襄王得到範雎,王室的權利得以強化,權貴的勢力被遏制。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成就了秦國的功業。由此看來,客卿有哪些地方對不住秦國呢!美色、音樂、寶珠、美玉都不産于秦國,可是大王您使用得很多;而大王在選用人才方面卻不是這樣,不問可不可用,不論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人一律不用,并将他們驅逐出境。以此可以看出,您所看重的隻是美色、音樂、寶珠、美玉等,而看輕的是人才。我聽說泰山因不拒絕任何土壤,才能成其高大;河海不揀擇細流,才彙內建深淵;君王不拒絕任何群眾,才顯明他的恩德。這則是五帝三王是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現在您抛棄别國的群眾,讓他們去資助敵國,排斥各國的賓客,讓他們去為諸侯國建立功業,這就如同把武器借給入侵自己國家的敵人,把糧食送給強盜。”于是秦王下令召回李斯,恢複了他的官職,廢除了逐客的指令。這時李斯已走到骊邑,接到指令後便傳回。秦王最終采用了李斯的政策,秘密派遣能言善辯的人攜帶黃金珠玉去遊說各國的諸侯。對諸侯國中那些有名望、有權勢的人,凡是可以收買的就出重金收買,并結交他們;不肯被收買的,派刺客用利劍将其刺殺。利用離間計謀,挑撥各國君與臣之間的關系,然後派良将率軍攻打各國。這樣,在幾年之内,秦國終于兼并了天下。
李斯劇照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趙國出兵攻打燕國,攻占了狸陽。戰事尚未結束,秦國的大将王翦、桓齮、楊端和率軍攻打趙國,圍攻邺城,奪取九座城。王翦攻打阏與、橑陽,桓齮占領了邺城與安陽。
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秦國調動四個郡的兵力,援助魏國讨伐楚國。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秦國将領桓齮率軍攻打趙國,在平陽将趙國扈辄的隊伍擊敗,扈辄被殺,十萬人被斬首。趙國國君任命李牧為大将軍,又在宜安、肥下與秦軍作戰,秦軍被擊敗,桓齮逃回秦國。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秦将桓齮攻打趙國,占領了宜安、平陽、武城。
桓齮兵敗劇照
韓非之死
南韓國君屈服于秦國,割讓土地,獻出國王的大印,請求作秦國的附庸,派遣韓非為使者前往秦國通路。韓非趁此機會向秦王嬴政上書說:“現在秦國的領土方圓數千裡,軍隊号稱上百萬,号令嚴明,賞罰公平,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的。我冒着死亡的危險願和您見上一面,向您說一說攻破各國合縱聯盟的政策。大王您若是聽了我的主張,如果不能一舉将合縱聯盟拆散,趙國沒有被攻下,南韓沒有滅亡,楚國、魏國沒有向秦國屈服稱臣,齊國、燕國也沒有親近歸順您,沒能使秦國霸主的威名遠揚,四周的鄰國國君也沒有前來朝拜,就請大王把我斬首向全國示衆,以此告誡那些不能忠心為大王謀劃的人。”秦王讀後,非常高興,但沒有任用他。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能,便對秦王嬴政說:“韓非是南韓的公子,現在想要兼并各諸侯國,韓非終究要為南韓做打算,而不會為秦國着想,這也在情理之中。現在您不用他,長期逗留在秦國,然後再送他回去,是自留後患呀,不如依法把他殺掉。”秦王嬴政認為李斯說得有道理,便令官吏治罪于韓非。李斯派人送去毒藥給韓非,讓他早點自殺。韓非想親自見秦王嬴政訴說自己的冤情,卻無法見到秦王。後來秦王感到後悔,便派人去赦免他的時候,韓非已經死了。
韓非之死劇照
秦始皇帝十五年(前232年),秦王嬴政大舉出兵進攻趙國,一路抵達邺城,一路進抵太原,占領了狼孟、番吾,因遇到李牧部隊的抵禦,才撤軍回國。
當初,燕國的太子姬丹曾經在趙國做人質,與秦王嬴政友好。等到嬴政即位後,姬丹在秦國做人質。這時嬴政卻不以禮相待,姬丹大怒,逃回燕國。
秦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南韓向秦國獻出南陽地。九月,秦國出兵前往南韓接收南陽地。這一年魏國也向秦國進獻土地。
燕太子丹逃回燕國劇照
(以上是本期内容,如果您喜歡,歡迎點贊、評論和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