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喜歡和年邁的外婆一起去聽戲,常常沉浸在婉轉流暢的唱腔裡,沉醉在曲折離奇的故事裡,忘了歸家。直到外公尋來,我們才驚知夕陽西下,二人已在劇團待了大半天。
外婆家在呂藝鎮,正是呂劇的發祥地。在鎮上,像外婆一樣不僅看戲、懂戲,還會唱戲、演戲的人不在少數。上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下到七八來歲的稚童,随便一人,都能哼唱幾句。這就是呂藝鎮。

每到農閑時節,呂藝鎮上的呂劇愛好者們,就自發地聚到一起,搭班子練戲,演一些小節目,打發閑暇時光,自娛自樂,悅人悅己。聽外婆說,呂劇從最初的倚門小調發展到現今的梨園明珠,可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和故事。
清同治年間,博興縣由于地處黃河下遊,水患頻發,災荒不斷。百姓生活困苦,唯有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以藝謀生。人們随身攜帶墜琴、竹闆等簡單樂器,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為主,或順口編造有趣故事,邊演唱邊乞讨。表演完後,看客們有給幾個銅闆的,也有給幾個窩頭的,收入不多,但總算解決了口糧問題。
漸漸的,難民越來越多,以“唱曲”讨飯也成為有些人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流浪中,他們不斷汲取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和特點。演出形式也不斷發展,從最開始的“跑門子”到“盤凳子”,再到“拉地攤”化妝演出,漸漸形成了大好的觀衆基礎。呂劇迎來了最初的萌芽。
當時有一演出者名叫孫中新,他多才多藝,既能演唱,又擅長司鼓操琴,常與民間藝人搭檔演出,深得觀衆贊賞。後來他聯合搭檔劉巒峰、張貴蘭、張保光等人,首創化裝揚琴。将原來由演員兼操樂器,以第三人稱演唱故事的形式,改為演員上裝扮演角色,伴奏退到後場的演出形式,形成了呂劇的雛形。孫中新也是以被譽為呂劇創始人。
再後來,這些民間藝人們創造性地編出了《王小趕腳》《呂洞賓戲牡丹》等演出劇目,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由于當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演奏者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将“捋戲”改稱為“呂戲”。
後來呂戲迎來了自己的大發展,在齊魯大地廣為傳播,逐漸發展成為山東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并跻身全國八大劇種。而最初民間藝人們的故鄉,也是以改名為“呂藝鎮”。
如今,呂藝鎮的人們安居樂業,生活條件極大改善,已無需走街賣藝,但農閑時節就組織呂劇演出這一傳統卻仍舊被保留了下來。
長大後,我仍舊喜歡聽呂劇,喜歡那質樸清新的唱詞,喜歡那婉轉自然的唱腔,也喜歡它講的那些老故事,娓娓道盡人間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