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1952年,《中國青年》編輯部收到湖北一位讀者的來信,題目是:羅興亞烈士的犧牲值得嗎?

"羅勝同志的任務是與敵人作戰,他不應該冒着生命危險去拯救一個北韓孩子......救一個孩子,淹死一名人民志願軍士兵。這不值得!"

編輯委員會沒有立即回複這封信,而是在1952年将其發表在第六期"生活,思想和學習"中。立刻,編輯部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讀者的一千多封信,一緻認為羅興亞教會拯救人民的英勇事迹是偉大的,至于是否值得,70年後的今天,我們或許能夠看到更清晰的答案......

羅勝,1931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新華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49年11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師從湘西軍政幹部學校。1950年7月1日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配圖|羅興亞烈士

1951年春,羅興亞人加入鴨綠江對岸的軍隊,參加了抵抗美國援助北韓的戰争。在這裡,他遇到了許多貧窮的南韓人,其中許多人無家可歸,無數老人,婦女和兒童逃離,羅興亞人憎恨他們的入侵者。

中國志願軍中有紀律,要尊重北韓人民的風俗習慣,不向北韓族人索要一粒米、一柴,不僅如此,志願軍士兵會留給他們很少的食物。

像許多士兵一樣,羅興亞人仔細研究韓語,鄉親們就像一個家庭。

有一次,敵人的戰機突然被炸毀,村子突然陷入熊熊大火,羅勝教育拼命沖進燃燒的房子,救出安姨和她的孫女。

在臨錦江牛尾洞伏擊戰中,羅勝主義主動到前線搶救傷員。突然,一枚炸彈在他身旁爆炸,他毫不猶豫地沖了上前去,用身體遮住了傷員。

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險中,羅興亞人首先想到的是同志和群衆。

1951年寒冬,羅興亞人駐紮的偵察連奉命在北韓平安南路雙川縣石田安休息。

1952年1月2日,士兵們仍然陶醉在慶祝新年的喜悅中,羅興亞人獨自來到泥河邊,尋找兩枚在前幾天訓練中沒有爆炸的手榴彈。

那天,河上的四個少年正在愉快地滑冰,其中一個名叫崔英的少年突然踩在空中,冰塊破裂,他突然掉進了八英尺多深的冰洞裡。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三個孩子吓壞了,哭了,羅興亞人在聽到呼救聲後立即趕到他們身邊。

他以最快的速度脫下棉質衣服和靴子,在零下20攝氏度的冰冷溫度下,毫不猶豫地跳進了冰洞。

第一次潛水時,羅勝教育沒有碰崔英,他浮出水面吸了一口氣,然後潛入水中,第二次,羅勝教育仍然沒有找到崔英,這時他的體力已經幾乎耗盡,他還是深吸了一口氣,進入了刺骨冰冷的冰水中。

第三次,羅勝寶終于碰到了崔英,他反複把崔英托放到水面上,但冰已經裂開了很脆弱,崔穎幾次伸手爬,冰已經塌陷了。

羅勝已經凍僵了,他用盡了最後的力量,将崔英再次撈起的水裡,從水中出來。

偵察連理發師宋志雲都聽到一聲急忙過來的聲音,他不會遊泳,隻能找到一根木杆,伸到水面上,希望能幫助羅勝教一個,崔英抓起棍子,終于被救了出來。

這位21歲的年輕人被冰下的水沖走了。等到偵察連的戰友和石場群衆找到,裡面的冰洞已經完全找不到英雄的身影。

後來,羅興亞人的遺骸在下遊十幾米處被發現。

幾天後,時任第41師師長的葉劍民等上司來到團指揮部隊,總結前一階段的作戰情況,特别是研究對付敵機化部隊的作戰方法。

當他的車緩緩駛入石田時,路兩邊突然有許多普通的北韓人包圍了他,他們都傷心重傷,舉止嚴厲,每個人似乎都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對上司人說,但他們說的話卻不為人知。

葉建民問道:"發生了什麼事?他旁邊的參謀搖了搖頭。

葉建民立即讓車停了下來,派參謀人員下車詢問,原偵察連有一名名叫羅勝的士兵,因救出一名名叫崔英的少年而死亡。

鄉親們自發地來找軍隊首領,希望志願軍答應他們用南韓當地的習俗埋葬羅興亞同志。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聽到"羅森"這個名字,葉建民覺得很熟悉,仔細回憶說,前幾天确實看到過一張事故通知,上面寫着這名士兵是淹死在水裡的。

在當時的戰争環境下,在國外的士兵在任何時候都會遇到各種危險,報道沒有較長的描述羅興亞人的犧牲。該師的幾位上司已經下屬的全軍趕上了整支訓練,指揮部隻有一名剛剛調來的副參謀長負責工作。整個師那麼多人,所有繁重複雜的工作,千事如意,羅勝的犧牲"偶然"如此定性。

沒想到今天,葉建民會看到這麼多北韓人自發地來部訪,可想而知這個士兵在他們心中是多麼重要。

葉劍民要求他的從業人員立即深入群衆,了解情況,如實報告。

參謀們回來的時候,心情還沒有平息下來,他給葉建民詳細記述了百姓的要求,他們想教羅勝。一位名叫元山的55歲北韓婦女願意把她的墳墓獻給羅同志。他對前來調查的同志們說:"羅同志和我兒子沒什麼不同。

一位白發蒼蒼的南韓大師一直在要求軍隊在北韓最盛大的葬禮上埋葬羅興亞人。

葉建民先生聽着,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不久,宣傳科科長和工處處長直屬機關的指令來到葉建民面前,葉建民問工程處處長:你能了解羅勝主義是怎麼被犧牲的嗎?

直屬工程科科長回答說:"我知道這件事,他掉進河裡淹死了,我們按照羅興亞人的慣例作為非戰鬥減少向軍隊報告,并按照溺水事故通知各團。"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照片|崔順|在北韓接受采訪時與中國記者合影

在戰争時期,上下層溝通的這些東西不能輕易改變,否則就會産生負面影響。

但葉劍民知道,這是一個犧牲的志願軍人的榮譽,也是這麼多北韓人的願望。

葉建民詳細詢問了直系工程科科長處理羅勝教育事件的過程,并長篇大論地告訴他,在做生意時一定要對情況有深入細緻的了解。

葉建民冒着零下20攝氏度的冰冷,将兩人帶到羅興亞人死亡的河邊進行檢查,安迪的母親聽說老師親自來了,立即帶着孩子們去找他們。

他們一見面,崔英和母親就跪在葉建民面前,崔雍的母親急切地想把中文和韓文混為一談,較長的描述了羅同志救出崔英的情況。

羅勝思跳下來的冰洞還沒有完全結冰,葉建民默默地蹲了下來,看着冰洞的邊緣,他很興奮,他為犧牲一個士兵而難過,也為有這樣一位志願戰友而感到自豪。

葉建民一回到師,就把調查情況告訴了政委彭青雲同志,并與他交換了意見。

當晚,葉劍民主持了一次會議,主要讨論決定向羅興亞烈士學習的問題。

羅勝主義是值得大力宣傳的正面形象,師長葉建民與政委彭清遠簽署了關于羅勝自救生命教育的報告材料,報上級作功報告。

當時,戰鬥條件有限,師委決定用最高的禮儀和規格為羅興亞人舉行追悼會。

羅興亞人沒有死在戰場上,但像戰場上的烈士一樣,他展現了我們志願軍國際主義的崇高精神。

追悼會在石黑市舉行,有2000多名志願者和數百名當地人參加。

崔英和他的母親,以及提出将她的墳墓捐給英雄的準新娘,都發言了。師炮兵開了21槍,向羅興亞人緻敬。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圖檔|崔瑩

根據南韓人民的禮儀,羅興亞人被埋葬在石田的山坡上,村民們在他的墓地周圍種植了松樹,象征着"不朽"。

在清理羅興亞人的遺物時,同志們發現他的日記裡寫着這樣的詩句:

當我被侵略者的子彈擊中時,

我希望你不要呆在我身體前面,

應該繼續勇敢,

為成千上萬的南韓人和倒下的同志報仇!

在北韓的這段時間裡,羅興亞人給家人寫了四封信。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給母親寫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

青春是美好的,但一個人的青春可以是平庸的,也可以散發英雄的火焰。我必須把火放在火裡,看看我是不是一塊鋼。

對于羅生來說,拯救一個過着簡單生活的北韓孩子,并不是一種暫時的情感沖動。他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情操,但也有簡單動人的文筆。

此時,金日成李萬機器在聽完羅興亞人的故事後,一定要來石田看羅勝的墓地。

羅興亞人死亡的河流後來被命名為"羅興亞河",而羅興亞人被埋葬的河對岸的山被命名為"羅興亞山",石黑河更名為"羅興亞村"。

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羅興亞人民軍一等旗幟勳章和一等士兵榮譽勳章,中國公民志願軍政治部授予羅興亞烈士特别榮譽,并授予"夫妻民的模範"榮譽稱号。

毛主席親自為他題詞:國際共産主義戰士。

那是一段動蕩而貧窮的時光,卻造就了無數無私、心狠手辣的父母。

羅晟犧牲後,崔英寫信給羅的父親羅迪,稱他為"父親"。

1953年7月28日,也就是《北韓停戰協定》簽署後的第二天,羅迪給北韓人民軍的家屬寫了一封信:

我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我愛我的兒子,我愛我的國家和土地......

在我兒子犧牲後,北韓人民将他作為自己的兒子埋葬在你們英勇國家的土地上。我深深地感謝你,我與你有血有肉的友誼是牢不可破的。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配圖|士兵崔英(圖中穿着棉質軍裝)與慰問團合影留念

讀完這位偉大父親的信,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羅勝之是以有如此高尚的精神,與他父親的教育、黨組織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崔英的父母一直告訴崔英"救命的恩典永遠不要忘記",他們一再向有關方面表達自己的願望,希望能見到羅晟的家人。

1953年10月,中國政府派出賀龍、羅瑞清率領的慰問團通路北韓,羅帝凱是北韓的一員。

在平壤到處都是被炸毀的房屋和倒塌的工廠的時候,不敗的北韓人正在努力重建家園。

慰問團已抵達北韓元山、仙新、上甘嶺等地,都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

一天,在哀悼團的一次大規模表演之後,一名北韓翻譯請來了一名北韓人民軍排長。他的臉又興奮又緊張,雙手不停地拍打着自己的角落,似乎對酋長們說了很多話,但他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配圖|一中風,崔英看到羅生教父母

這個年輕人就是崔英,被羅勝從冰洞中救出,現在他是一名真正的人民軍士兵。代表團見到他很開心,大家圍成一團與他握手,有人在他的胸前挂了一枚8月1日的紀念章。

通路期間,羅受到金日成的接見,北韓安排羅帝凱前往崔家與崔順實見面。

為了等待羅底的到來,羅勝村和附近村民在半夜3點鐘起床,排了一英裡多的隊。姑娘們上山去拿歡迎花束,老農民們戴着莊嚴的黑帽子。

這是崔英第一次見到中國羅爸爸,他大喊:"爸爸,爸爸,你可以來!"

羅斯的眼淚湮炯炯地湧了出來,仿佛看到羅興亞人正朝自己跑來。

在羅迪西來到北韓之前,羅家精心準備了給崔英的禮物:毛澤東主席的石膏雕像,羅的母親做的一套衣服,等等,裝了一個書包。Choi還向Choi的家人贈送了一份感謝禮物:兩套南韓民族服裝,其中一套是他母親手工編織的家。

崔穎心中充滿了愧疚,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說到羅勝主義,他還是不停地自責。

羅迪凱慢慢地打開了他的嘴:"你要好好學習,完善文化,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的未來,把死人當作活人來教導。"

晚飯時,金日成特意問哪位父親是羅興亞人,舉起酒杯,用中文對羅迪說:"謝謝你,謝謝你有這麼好的兒子為北韓人民而死,謝謝你這麼好的父親。"

當羅迪出現時,他立即被數百名戴着綠色圍巾的孩子包圍,他們都向羅迪大喊"爸爸"和"阿巴基"。

那天晚上,羅迪住在崔家。

除了懸挂毛澤東和金日成的照片外,崔的家人還釋出了一幅羅興亞人的肖像。羅笛凱和崔英的父母聊了聊今年的收成和明年收成的計劃。

崔英對羅的父親毫無拘束,依偎在他身邊,懇求他多講一些關于羅生童年的故事。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配圖|崔英(中戴帽子者)與少先隊合影留念

熱烈的談話一直持續到深夜。

羅帝凱知道北韓人民對兒子的重要性,也聽說這裡的村山川改名為"羅興亞",寓意羅興亞烈士的精神将與山川同在,人民将把這個感人的故事代代相傳。

隻是在Theroit,他沒想到金日成會和他一起來掃羅興亞人的墳墓,他親自為羅興亞人寫了一塊題詞:"羅興亞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北韓人民永遠共存。

1954年,崔英随北韓第三次訪華代表團來到中國。

在火車上,崔瑩急于見到自己的中國父母,一直在抱怨:"火車太慢,太慢......"

同時,羅晟的家人也每天在縣裡跑好幾次,問縣幹部:"崔英是什麼時候來的,羅晟的弟弟妹妹們急着要見到崔英哥哥。"

5月30日,北韓代表團在通路了毛澤東的家鄉廬山之後,通路了湖南省長沙市。第二天一早,代表團副團長李永軒等12人,在省民政廳廳長李月志、省軍區副參謀長田厚義的陪同下,前往羅勝的故鄉新華縣。

中午,當車隊到達新區時,全縣3000多人在雨中等待,崔英一車,羅迪開車歡迎起來,崔穎立即跑向羅迪,和他擁抱在一起,大喊:"爸爸,爸爸!"

到達縣民政辦公室休息室後,崔英立即問羅迪凱兄弟姐妹在哪裡,羅迪凱告訴他,一家人等他很久了,這次是在家裡收拾行李,準備飯菜給他吃。

下午5點.m,北韓代表團抵達羅家。羅媽媽整天在家等着,看到崔英不禁流下了眼淚。

崔英緊緊地抱住羅的母親,羅晟的四個弟弟妹妹也抱住了他。

羅媽媽在家準備了4桌酒菜,代表團成員和随行人員一起在羅家吃飯。

崔英坐在羅的母親旁邊,羅的親戚一直不停地給他倒酒,崔英對羅的父親羅的母親敬酒,也給弟弟妹妹三明治,和他們聊起了現在的學習和生活。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那天晚上,崔英睡在了羅家。

他給羅的父親和母親寄來了北韓父親和母親的信,說這兩個家庭必須為後代交好朋友。

第二天吃完早餐後,崔順實與北韓代表團一起離開了。羅笛凱把畢業證書遞給崔英,鼓勵他說:"希望你像你哥哥一樣努力學習。"

羅媽媽送給崔英一雙布鞋,那是就在幾天前聽說崔英要來了,帶着病的羅媽媽手牽手為他服務,她哽咽着對崔英說:"穿上去好好學習,好好為百姓服務。"

崔英忍不住大聲喊道。

這一天,他們聊得很晚,仿佛話題無窮無盡。羅媽媽一直在路上痛苦,催促崔英趕緊上床睡覺,崔瑩瑩可可是媽媽,隻好鑽進羅爸爸的床上,整夜睡覺。

第二天崔英起床,看到羅媽媽準備了一桌葵花籽、南瓜子和花生糖零食,羅媽媽還要求他晚上睡個好覺,有沒有被蚊子叮咬。

兩人笑了笑,沒說多久,羅媽媽忽然鼻子酸了一聲,眼睛又紅了。

根據安排,崔英将于今天淩晨與代表團一起離開。

羅迪一家一直把崔英帶到街上。看着他們如此傷心,崔英安慰他們,以後還會再來看他們。

1960年10月25日,羅迪應邀參加志願軍海外戰争10周年大會。

毛澤東看到羅帝凱,在中央其他上司同志的陪同下,對他微笑。

羅迪凱很緊張,我不知道怎麼跟毛主席說話。毛主席看到他有點害羞,和藹地對他說:"你随意來北京!你是羅興亞人的父親嗎?聽說你有一個兒子在國外!"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毛主席如此平易近人,還和羅迪開玩笑,羅迪立刻放松下來,回答說:"不是你老爺的教誨,我可以有個洋兒子啊!"

羅帝凱八次到北京,毛澤東接待他七次,1966年10月,羅帝凱也在中南海住了三天。

毛澤東曾經對黃繼光的母親說:"我們都失去了我們的兒子。"

他與老父親的親近,可能來自那些在這場殘酷的戰争中也失去了優秀兒子的那些人的同情。

1970年10月,在志願軍加入北韓戰争20周年之際,羅迪·凱應邀再次通路北韓,抵達平壤,在那裡他受到數十萬北韓人的歡迎。

羅迪參加了在平壤舉行的群衆集會,并在講台上坐下。現在在平壤,他和第一次見到平壤時大不相同,羅迪太高興說話了。

今年,崔英成了一家人,他有四個孩子。崔瑩的母親一定要堅持要把孩子送到羅地凱當孫子,羅帝凱西英認出這個異國的孫子,按照家鄉的習俗,給孩子取名"渾璋"。

離開時,羅迪開口反複對崔英說:"要聽金總理的話,做金總理的好士兵。"

1982年,羅帝迎來了80歲生日,金日成主席的生日禮物提前送達。

1983年,在北韓慶祝建國35周年之際,《沸騰河新傳奇》在北韓上映。這是金正日同志親自執導的拍攝、制作,飾演羅勝賢這個角色經過千選後,最終決定在《血海》中飾演重要角色的演員金承賢。

2010年6月25日,《全球人民駐北韓特派記者》專程前往羅興亞烈士墓悼念,照看羅興亞烈士陵墓的江仁德向中國記者詳細介紹了這位中國烈士。

被羅興亞人救下的北韓少年怎麼了?他曾兩次通路中國,并于1977年因公殉職。

北韓同志遺憾地告訴記者,1977年,已經是北韓坦克營營長崔英,在執行任務時犧牲了!從那時起,他的母親和妻子就被送到軍隊生活。

這是一個可悲的消息,一名北韓士兵追随一名中國志願烈士的腳步,最終成為烈士。

羅興亞人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做了一件讓普通北韓人民感激了幾十年的事情,他拯救了一名同樣為人民事業獻出生命的士兵。

他的精神是不朽的,這裡的山川都以他的名字命名,這裡的孩子們世世代代都以他為榜樣。羅興亞烈士的犧牲值得嗎?但是,如果我們的志願軍士兵在心中衡量了"不值得"的問題,這場戰鬥就不會赢!我們的士兵從來都不是老練的自私自利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