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登高碑”與宋江夢斷海州

連雲港市的海州古城旁西南角的一座高約63米,周長2華裡的孤零零的白虎山。它承載着厚重的曆史,距今近千年前大宋王朝張叔夜在迎戰宋江前,曽率幕僚、軍政要員於重陽日登上白虎山,遺存下來一塊碑刻曰:“登高碑”。

徽猷閣待制知州事張叔夜淮東兵馬都監劉繩孫前兵馬鈐轄趙子莊兵馬鈐轄趙令懋前朐山令閻質司刑曹王冶懷仁主簿蔣仝權朐山尉王大猷宣和庚子重陽日同登 口口口獻書

小小的白虎山,古往今來,一直吸引無數名流,文人墨客前來登臨 ,給小山留下唐、宋、金、元、明、清各類石刻三十多處。而衆多石刻中要數張叔夜的那塊“登高碑”,它因與備戰迎寇全殲宋江義軍有關,而名冠古今,引人注目。一塊碑刻記載着一段古人留下的故事。

讓曆史回放到數百近千年前,北宋王朝的腐敗,百姓不堪賦稅盤剝,緻很多人流離失所。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朝廷官府。這時的宋江聚衆起義,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宋·徽宗本紀》、《宋·張叔夜傳》記載: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十二月間,以宋江為首的36人揭竿起義,占據梁山泊,旋又率衆攻打河朔(黃河中下遊南北一帶), 京東東路,轉戰于青、齊,至濮州間,攻陷十餘郡縣城池,引起了統治者的恐慌。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二月,宋江率衆自青州南下沂州(臨沂)與官軍周旋。此時海州前任知州洪拟上書:“山東盜賊攻城”。朝廷将鎮壓農民起義的得力幹将張叔夜從京城 徽猷閣待制再知海州。

史書記載,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設海州,治龍苴。蓋内為準黃之尾闾,外為島門之屏障,實江北形勢要區。為淮北險要,連山阻海,一直是軍事要地,海防重鎮,戰時據點。二知海州的張叔夜,深感責任重大,積極備戰迎寇,從思想上行動上做好萬全對策,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不測。就在宣和庚子(公元1120)重陽日那天,張叔夜親率軍政要員登上城南的白虎山上,留下了千古傳頌、頗具傳奇色彩的那段故事。他們重陽登高,不是賞景遊玩,而實際上是一次思想上備戰的一次演練。古稱重陽為重九節,踏秋節,也是祭祖避災的節。張叔夜此時重陽日登高,與幕僚集體祭祀,默默祈禱神靈庇佑自己,避開災害,不辱皇命,剿滅盜賊。

張叔夜重陽日登山後不到半年,就迎來了宋江義軍流竄海州境内。史書記載: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淮南盜宋江等揮軍南下楚州一帶,途徑沭陽,遭到縣尉王師心部衆的有力打擊,倉皇逃竄,沿河路徑趨海州境内的海濱。宋江等夢想奪取海中大島-----郁洲山,建立一處與梁山泊相似的根據地,與官府作長期抗衡。

據《宋·張叔夜傳》記載:“張叔夜使問者(即間諜)觇(意規控)所向。募死士得千餘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狀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宋江夢斷海州這是曆史注定的。義軍與官府雙方對比力量上的巨大懸殊,官府精心備戰長時間的投入準備,與宋江倉促應戰等諸多因素相比,緻使宋江等夢想徒然,乃至全體覆滅。最終以官府赢得剿滅盜賊而成為必然的結局。

當人們再次登上了白虎山,高高矗立在小山東邊40米半坡處的登高碑處,仔細地讀着镌刻在巨石上的端正、雄厚有力的每一字,它雖然曆經風雨侵蝕、剝落,字迹仍清晰可辨。它靜靜地躺卧在山坡上的登高碑,好像在默默地訴說已經逝去的當年歲月裡發生的那段往事啊!

宋江等人的故事能夠千古流芳,并不因為曆史上真實的宋江的驚心動魄的那段作為的影響。事實上在宋王朝三百多年的曆史舞台上,宋江義軍一夥隻經曆了短暫的一年多時間。那段曆史能夠在百姓間廣為流傳,主要由于施耐庵著的”水浒傳”中塑造的主角宋江,他那種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和忠義雙全的義舉得民心、順民意。勞苦大衆稱他為救星,百姓人民信奉他為英雄。小說“水浒傳”中刻畫得栩栩如生的宋江,以緻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直傳頌古今。

曆史上的宋江他已是一個遙遠的故事。真實的曆史上的宋江被俘後是死是活,是接受了招安,還是向官府投降?史書上沒有記載,它成為曆史上的一個永遠不解的謎,令後人衆說紛纭。但在曆代百姓心中,特别是白虎山周圍的群衆裡,代代相傳。就在前不久的一天上午,筆者專程前往故地走訪了附近幾位年長的老人。一位楊姓老大爺告訴說,白虎山地處一條從錦屏山上流淌下來的青龍澗溝旁的東側,解放前是一處黃土嶺,人們清楚地記得那裡是亂葬坑,群衆稱為“好漢茔”。如今這裡難覓一點點遺存下的蛛絲馬迹,而是被棟棟居民樓覆寫了。但在這裡還流傳着一首詩:“白璧虎山陰,墳壘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茔”。

宋江等被俘後的去向封建王朝的正史沒有記載,而當地海州的百姓是最好的見證人,一代一代口耳相傳。據說宋江等人沒有接收招降、赦之,而是統統被張叔夜殺害,埋在白虎山根的黃土嶺處。宋江作為一個造反人,結局就一定成為一個悲劇性人物。對封建統治者來講,宋江等是巨盜、賊寇,十惡不赦,統統殺之,以絕後患,不足為奇。表面上許諾的所謂招降隻是一面幌子,用以麻痹群衆,愚弄百姓。在白虎山上留下的那塊張叔夜登高碑,後人不絕如縷地登山來探幽尋古,到石刻旁逗留,它已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古往今來百姓群衆流連在這段曆史遺存的舊址處,把宋江等人稱作是受人尊崇的一群好漢。 如今白虎山下的“好漢茔”是廣大百姓的親切稱呼,不正說明這一點嗎!

“梁山好漢”宋江等人的曆史史實經曆了無數風雨滄桑和悠久漫長的歲月,還能在百姓中流芳千古,而口耳相傳,如此念念不忘,這是對宋江義軍在曆史上的肯定與承認。

《水浒傳》中描寫的主人公宋江一次在江樓上借酒興題詩:“他年若遂淩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從曆史經曆來看真實的宋江是一個胸無宏圖大志,隊伍組織松散,盲目打殺,到處流竄的流寇,他的結局必然是可悲的,落得身敗名亡。真實生活中的宋江怎麼能跟古代黃巢相比呢!

曆史上的車輪永遠向前,秋天年複又一年的輪轉,重陽日又迎來了人們去登高,去尋古,去賞景,去遊玩,享受今天安定祥和的又一年秋日重陽,讓我們去迎接更加燦爛的明天啊!

吳成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