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 | 一年就完成任務目标的80%,北京這一成績單怎麼取得的?——專訪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

作者:春河月亮
瞭望 | 一年就完成任務目标的80%,北京這一成績單怎麼取得的?——專訪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

尹勇,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

過去一年,北京蹄疫穩步推進"兩區"建設,以第一個好标準布局,用釘子精神落實,第一年完成任務80%的目标,跑出了北京的開放加速

一年來,北京形成了34個國家第一或第一批政策創新,以及首批10個最佳實踐案例,向全國複制和推廣,達到過去五年擴大服務業開放全面試點期間全國複制案例數量的40%。

今年1-7月,北京新增外商投資企業(含分支機構)1803家,同比增長74.2%,遠超全國同比增速。其中,自貿區貢獻了7%的市場主體增量和28%的城市面積增長,為吸引國際因素聚集和建設國際開放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溫|《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塗明、《瞭望台》記者王曉傑

在近期開幕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洽談會上,北京對"兩區"建設的重視,在開放機遇下展現了對北京的新面貌,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

"兩區"是指擴大國家服務業開放綜合示範區,即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區"建設是中國向世界宣告擴大開放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北京"十四五"開放中"五子關聯"的關鍵部分,對加快建構以國内、國際雙循環為主體、以國内外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在北京"兩區"建設一周年之際,《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尹勇。他說,北京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北京高層公開決策部署,馬蹄踏實地推進"兩區"建設,以先好标準布局,用釘子精神落實,第一年完成80%的任務目标,跑出北京的開放加速。

加強三區總體規劃 全面加快"兩區"建設

瞭望台:過去一年,北京是如何打造"兩區"來打造這張開放黃金名片的?

尹勇:過去一年來,市政府高度重視"兩區"建設,作為北京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率先探索和建構新的發展格局有力支撐,堅持着眼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堅持立足于首都的戰略定位, 堅持國際先進規則和實踐,探索高水準擴張和開拓的有效路徑。

一是協調"兩區"建設,充分釋放"産業開放與園區開放"疊加優勢。基于首都服務業發展優勢,圍繞産業開放,引進科技、金融、文化旅遊等九大領域的開放方案,建構覆寫北京服務業優勢的新體系。注重優勢資源的調動,建立健全人才、知識産權、稅務、報關等全方位的要素支援體系。充分發揮區域禀賦作用,重點建設近130平方公裡的"3-1"自由貿易區,即北京自貿區科技創新試驗區、國際商務服務業和高端産業3區、河北自貿區大興國際機場區(北京地區),以及京德經濟技術合作試驗區和京中創新合作示範區的服務開放戰略需求, 等,形成全市開放和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功能園區聯合體、多點支撐對外開放新格局。

二是全面"名單管理與項目推進",紮實"兩個領域"建設工作抓緊。國務院準許的"兩區"計劃将細化為251項政策任務清單,具有職責明确、逆向排期、挂圖運作、編制工作進度"周報"、政策任務和項目推進"每周排期"、研究問題"每周回報"、自我評估及其評估相結合的"回頭看"等工作機制,確定任務完成速度快于時間表。 以項目落地為重要标準,檢驗"兩區"建設成效,實施政策清單、空間資源清單和目标企業清單"三單管理",梳理共331個政策清單,8238萬平方米空間資源,948個目标企業;

三是協調"全産業鍊開放、全環節改革",努力探索制度化、一體化改革路徑。在全面落實國務院準許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改革開放的系統整合,提升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水準,重點發展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綠色金融等戰略優勢産業,推動全産業鍊開放。聚焦人才、知識産權等關鍵要素,貫穿全過程,制定一攬子改革措施。聚焦綜合保稅區和北京中德中日工業園,提升國際化發展水準,努力擴大開放,從單點突破向內建體系創新,探索改革開放适應首都發展的新路徑,展現出第一好标準,具有首都特色。

打造"兩區"建設模式,提升開放上司力

瞭望台:"兩區"建設如何幫助北京走向全國前列?取得了哪些成就?

尹勇:一年來,北京以制度創新為抓手,推進以可複制推廣為要求的"兩區"建設。

一是實施多項先試政策,開放上司力明顯增強。過去一年,我們大膽探索創新,在開放改革、國際标準化的先進規則和最佳實踐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動企業創業投資企業所得稅優惠、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國際專業資格認定、知識産權保險試點、資料跨境流動安全管理試點、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等創新 舉措加速落地,形成34項全國首批或首批政策創新成果。

二是形成一批制度創新案例,公開貢獻不斷完善。過去一年,我們形成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文化服務更新、金融服務創新創業、優化區域合作模式等首批10個最佳實踐案例,建構科技創新、股權投資、風險投資轉移股權轉讓模式創新的全鍊條服務生态圈, 等,向全國複制推廣,近五年服務業拓展綜合試點期間,全國複制案例數量達到40%。此外,形成網絡雲控自動駕駛汽車産業發展服務模式,如首批24個試點案例,在全市範圍内複制推廣。

三是登陸多個标志性項目,市場活躍度不斷攀升。過去一年,我們推動持續釋放"産業開放與園區開放"的協同溢出效應。在科技資訊化領域,SMC中國總部、山根亞太總部、施耐德研發中心、蘋果廣告、中國區域總部等多家中外機構落戶北京。在金融領域,國家重大金融基礎設施——金融門戶、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保險公司、外商獨資控股持牌支付公司、第三支柱國家養老保險公司、銀河資産管理公司等突破性項目陸續落地,自"兩大區域"建設開始以來, 68家國内外金融機構落地。在教育醫療領域,德勤(中國)大學落地打造了全國首家國際科研醫院、細胞醫學産業化基地等,網際網路醫院達到20家。在園區開放方面,自貿區集團開放主體地位凸顯,擁有全球最大的加氫站、分散式臨床試驗(DCT)項目,以及"兩區"建設以來的首條五路。在"兩區"建設的帶動下,首都疫情防控一直保持着高度緊張的态勢,今年1-7月,全市新增外資企業1803家(含分公司),同比增長74.2%,增速遠超全國同比增速。其中,自貿區貢獻了7%的市場主體增量和28%的城市面積增長,為吸引國際因素聚集和建設國際開放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四,打造多個關鍵平台,要素集中度不斷提高。一年來,我們登陸了北京首個面向全球的新一代原創創新藥發現平台——金磚國家疫苗研發中國中心、國家金融标準化研究院、國家金融技術認證中心等38個功能性、服務型平台,通過資源要素的國内外雙周期連結,打造國際合作與競争的新優勢。 以擴充新空間。

第五,建立多個可視化,開放顯示不斷增強。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将無形的系統創新與實體載體建設相結合,建造了2000多平方米的"兩區"展覽客廳,依托重點示範園區,推出了首鋼園區、中國電影之都等"兩區"打孔地,京津冀首個國際氫能交流中心,京日創新合作示範區展覽中心和一批直覺易感的結果, 并進一步建立一個擴充的開放式模型室。

規劃政策創新持續提升企業收購意識

瞭望台:"兩區"建設給企業帶來了哪些政策紅利?

尹勇:北京是全國服務業最發達、商業環境最好的城市。"兩區"建設鎖定了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創新體制機制,響應企業關切,特色政策,精準服務保障,進一步提高企業滿意度,增強企業準入。

一是資金跨境融資更便捷。第一批政策,如跨國公司外币整合資金池試點、外币綜合銀行結算賬戶制度試點,在北京打破僵局,深化外債便利化改革,試點額度提高到1000萬美元,受益企業借入外債平均利率僅為0.51%;QDLP(合格國内有限合夥人)境外投資試點額度增至100億美元;貿易外彙和資本項目便利化試點業務額突破770億美元 率先更新跨境人民币結算業務便利化試點,面向對外承包項目領域的優質誠信企業。

其次,人才支援更強大。準入設施,率先落地證券業、期貨業以往資質認定機制,向海外人才開放首批35項專業資格考試,近100名港澳台外人員參加考核,推出首批82項海外專業資格認定目錄,吸引國際人才齊聚北京;3、加工數量減少了一半。在便利性方面,19所國際學校正在加緊建設,國際商保險、醫保統一結算在積極探索中,國際人才社群建設步伐加快。在創業便利化方面,支援離岸創新創業,支援外國科學家主導政府支援的科技項目,推動持有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才設立科技型企業享受國民待遇。

第三,資料流更安全、更有序。在首批參與跨境資料流安全管理試點的國家中,研究制定個人資訊出境安全評估内部工作指南、申報指南等檔案,重視資料安全,探索發展資料市場監管沙盒機制,促進數字貿易國際合作,通過建立數字貿易口岸, 探索建立國際合作機制。

四是服務保障更加完善。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深化新三闆改革,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設立北京金融法院和北京國際商事争議法庭一站式多管道解決中心,實施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政府服務同仁 以同樣的标準,京津冀等區域聯合機制、高層次開放制度創新架構正在加速形成。

瞭望 | 一年就完成任務目标的80%,北京這一成績單怎麼取得的?——專訪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

眺望京城(9月21日拍攝)楊樂正/本期

加強制度創新 助力"兩區"建設深入實處

瞭望台:未來如何規劃"兩區"建設,實作更多突破、更有活力、更有效的改革開放成果?

尹勇:下一步,北京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博覽會全球服務貿易高峰論壇上的兩次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肩負起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北京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責任,以更加積極的态度進一步推進第一次試範。 把握數字貿易示範區、自貿集團等功能領域,引進和培育一批标志性領先項目,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努力打造北京改革開放的典範。

先是标準,再是标準,先拓展試改,落實新路徑。圍繞國際高标準經貿規則,深入對标研究,結合北京"四中心"定位和優勢産業,積極探索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跨境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知識産權保護等,制定北京方案,形成"國際高标準經貿規則第一合作示範區";我們将充分發揮服務業和服務業貿易的優勢,積極打造全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圍繞金融開放改革繼續探索,協助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和營運,不斷提升國家金融管理中心水準, 更好地服務于各國參與全球金融體系治理。

二是定位和精準,規劃全産業鍊體系創新。我們将圍繞對外開放戰略和北京自身優勢,進一步深入研究,協調制度和精度。聚焦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綠色金融等重點産業和人才、知識産權等關鍵環節,在全球産業鍊發展方向的指導下,以标杆城市為導向,以問題為導向,以痛點困難為切入點,圍繞全産業鍊開放和全環節改革進一步深入研究, 識别自身的比較優勢,持續賦能,暢通流通體系,不斷豐富第一次試煉有益經驗,為全球優質資源落戶北京創造更好的環境。

三是機制再合理化,平滑全市開放的改革創新體制。在推進"兩區"建設過程中,要始終規劃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在市級層面,進一步完善"兩區"管理體制機制,緊急出台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制定擴大服務業開放決定,為體制機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四、握手再清晰,打造差異化産業聚集新空間。堅持高點規劃,開拓新布局,充分釋放服務業擴大開放與自由貿易試驗區雙重政策疊加優勢。依托重點園區,以功能再造和政策咨詢為抓手,進一步明确重點産業承載區域和細分方向,形成各園區差異化發展路徑,打造多個"兩區"建設模式;

第五,合作務實,探索深化區域間合作的新模式。在北京,探索建立重點園區關聯機制,完善産業鍊轉移惠益分享機制,形成錯位合作,進一步深化京津冀地區協調開放,探索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關聯作為抓手,形成區域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加強與兄弟省市的交流,建立開放合作機制,開展聯合創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