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個更特别的存在,《明朝那些事兒》火的一塌糊塗,說實話我沒看過,因為距離現在比較近,怎麼說也就是那些事嘛。

胡藍之獄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這可能和他是史上最寒酸的出身有關,最底層一躍成為皇帝,這是何等的造化,誠惶誠恐,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鞏固住政權才行。第一步,兔死狗烹。為避免功臣權臣将來造反,先下手為強,經過“胡藍之獄”兩次政治運動,開國功臣、文臣武将幾萬人喪命。大功臣徐達,據說背上長瘡,不能吃發物,朱元璋就送了蒸鵝給他吃,這樣對待一起打江山的兄弟,真是無毒不丈夫啊。
錦衣衛
朱元璋還廢除了丞相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機構設定,分權反貪兩手抓,軍政大權牢牢把控。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要控制官員的思想和行動,設立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這一特務機構,全方位監控官員。明朝後來進一步增設特務機構,東廠西廠内行廠都是由宦官統領,打破了立國時宦官不能幹政的規矩,宦官專權在明朝極其嚴重,逐漸摧毀了明朝的統治根基。
對官員不僅有監控,還在朝廷上設有廷杖,一言不合就得挨闆子,朱元璋确實有些暴戾和陰暗。至于思想控制上的文字獄就更是可以想象了。
洪武之治
一分為二的看,朱元璋還是有大局觀的,他是一手整頓吏治,一手發展經濟,開創了“洪武之治”,天下安定富裕。從政治家的角度講,朱元璋的種種手段,加強皇權,建立了明朝的基本制度,不外乎要給後代留下一個穩定的江山社稷,太祖的開山功業不可否認。
朱允炆
朱元璋意識到大宋強幹弱枝的弊端,還有殘存的蒙古勢力,必須分封兒孫做藩王,鎮守全國各地要塞。關鍵的時候還是自己的家人可靠,讓他們兵強馬壯,哪裡敢有造反就讓兒孫們滅他。太子朱标死的太早,等朱元璋一死,由朱标的兒子也就是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了,他就是明惠帝,年号建文。
靖難之役形勢圖
叔叔們手握重兵,不削藩可能就會被“藩削”啊,也許是年輕氣盛,節奏沒把握好,有點操之過急,燕王朱棣眼看着哥幾個逐漸被廢掉,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靖難之役”(以皇帝身邊由奸臣的名義,出兵靖難)上演了。朱棣實力強勁,中央軍也不是烏合之衆,争鬥了三年才分成勝負,最後朱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打進南京後,建文帝人間蒸發,下落不明。
朱棣
朱棣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後遷都北京。雖然他得位不正,也不算仁厚之君,但是在位二十二年,他絕對是明朝最英明有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做過很多大事,如親征蒙古、收複安南、鞏固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完整;興建北京城、疏浚運河;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等等。将靖難之役的戰亂破敗發展到國力強盛的“永樂盛世”,确有宏圖大略,文治武功堪稱卓越。
後來的仁宗、宣宗父子兩代完成了明朝從開國向治國的轉變,但在此後的“治世”中也出現許多問題。
土木堡之變
英宗時,發生了“土木堡之變”。面對瓦剌的進攻,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英宗不顧朝臣反對,禦駕親征。在手握大權的王振的“英明”指揮下,瓦剌軍将明軍圍困于居庸關外的的土木堡,俘虜英宗。這是明朝曆史上的重要事件,明軍精銳損失殆盡,元氣大傷。另外,别忘了,王振是個太監啊,還手握兵權,成何體統?!
于謙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瓦剌挾持英宗朝北京城挺近的危急時刻,兵部侍郎于謙(<石灰吟>作者,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守衛北京,避免南宋的覆轍,擁立朱祁钰繼位,即景泰帝。在于謙的組織下,背水一戰,利用武器上的優勢硬是将瓦剌軍逼退,是為“北京保衛戰”。于謙乃大英雄!
明英宗
在明軍接連勝利的大好形勢下,為與明朝議和,瓦剌決定歸還明英宗。太上皇回來了,讓景泰帝多麼尴尬,由于擔心皇位不保,景泰帝軟禁了英宗。幾年後,景泰帝患重病,由于沒有明确太子人選,幾位武将聯合發動“南宮政變”,擁立英宗複位,廢了景泰帝。同時,處死了擁戴景泰帝的于謙等官員,一代忠臣,含冤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