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个更特别的存在,《明朝那些事儿》火的一塌糊涂,说实话我没看过,因为距离现在比较近,怎么说也就是那些事嘛。

胡蓝之狱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这可能和他是史上最寒酸的出身有关,最底层一跃成为皇帝,这是何等的造化,诚惶诚恐,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巩固住政权才行。第一步,兔死狗烹。为避免功臣权臣将来造反,先下手为强,经过“胡蓝之狱”两次政治运动,开国功臣、文臣武将几万人丧命。大功臣徐达,据说背上长疮,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就送了蒸鹅给他吃,这样对待一起打江山的兄弟,真是无毒不丈夫啊。
锦衣卫
朱元璋还废除了丞相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分权反贪两手抓,军政大权牢牢把控。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要控制官员的思想和行动,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这一特务机构,全方位监控官员。明朝后来进一步增设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内行厂都是由宦官统领,打破了立国时宦官不能干政的规矩,宦官专权在明朝极其严重,逐渐摧毁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对官员不仅有监控,还在朝廷上设有廷杖,一言不合就得挨板子,朱元璋确实有些暴戾和阴暗。至于思想控制上的文字狱就更是可以想象了。
洪武之治
一分为二的看,朱元璋还是有大局观的,他是一手整顿吏治,一手发展经济,开创了“洪武之治”,天下安定富裕。从政治家的角度讲,朱元璋的种种手段,加强皇权,建立了明朝的基本制度,不外乎要给后代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社稷,太祖的开山功业不可否认。
朱允炆
朱元璋意识到大宋强干弱枝的弊端,还有残存的蒙古势力,必须分封儿孙做藩王,镇守全国各地要塞。关键的时候还是自己的家人可靠,让他们兵强马壮,哪里敢有造反就让儿孙们灭他。太子朱标死的太早,等朱元璋一死,由朱标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了,他就是明惠帝,年号建文。
靖难之役形势图
叔叔们手握重兵,不削藩可能就会被“藩削”啊,也许是年轻气盛,节奏没把握好,有点操之过急,燕王朱棣眼看着哥几个逐渐被废掉,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靖难之役”(以皇帝身边由奸臣的名义,出兵靖难)上演了。朱棣实力强劲,中央军也不是乌合之众,争斗了三年才分成胜负,最后朱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打进南京后,建文帝人间蒸发,下落不明。
朱棣
朱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后迁都北京。虽然他得位不正,也不算仁厚之君,但是在位二十二年,他绝对是明朝最英明有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做过很多大事,如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巩固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完整;兴建北京城、疏浚运河;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等等。将靖难之役的战乱破败发展到国力强盛的“永乐盛世”,确有宏图大略,文治武功堪称卓越。
后来的仁宗、宣宗父子两代完成了明朝从开国向治国的转变,但在此后的“治世”中也出现许多问题。
土木堡之变
英宗时,发生了“土木堡之变”。面对瓦剌的进攻,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英宗不顾朝臣反对,御驾亲征。在手握大权的王振的“英明”指挥下,瓦剌军将明军围困于居庸关外的的土木堡,俘虏英宗。这是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明军精锐损失殆尽,元气大伤。另外,别忘了,王振是个太监啊,还手握兵权,成何体统?!
于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瓦剌挟持英宗朝北京城挺近的危急时刻,兵部侍郎于谦(<石灰吟>作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挺身而出,坚决主张守卫北京,避免南宋的覆辙,拥立朱祁钰继位,即景泰帝。在于谦的组织下,背水一战,利用武器上的优势硬是将瓦剌军逼退,是为“北京保卫战”。于谦乃大英雄!
明英宗
在明军接连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为与明朝议和,瓦剌决定归还明英宗。太上皇回来了,让景泰帝多么尴尬,由于担心皇位不保,景泰帝软禁了英宗。几年后,景泰帝患重病,由于没有明确太子人选,几位武将联合发动“南宫政变”,拥立英宗复位,废了景泰帝。同时,处死了拥戴景泰帝的于谦等官员,一代忠臣,含冤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