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18世紀中葉,繪畫中的海珠石

老廣州吹水,常會提及這樣一塊石頭的前塵往事:

曾與越秀山高矮相視,南北同輝;

既有中國文人唱和,又見外國畫者寫景;

平時是花園,戰時成炮台;

昔是一城的“風水石”,今為一樓的“宅基石”;

曾一炮而沒,又一鍬而赤身重制;

真身既入地,魂遁天上遊;

……

初,番禺城南大江如海,人稱“珠海”“小海”或“粵江”。淼渺水中央,有數百個小島浮沉。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17世紀中葉,海珠石(左下)

在近城的江面上,有三座小島繞城而列,東是浮丘石(位置在今荔灣的石崗街、積金巷一帶),中為海珠石,西是海印石(位置在今廣九大馬路與廣九三馬路相交處)。

這三座小島其實是江中的巨型礁石,存在已久。皆為第三紀至白垩紀紅砂岩系,通體赤色,屬于今天人們所稱的“紅砂岩”一類。三島離城最近,往來便利,且有景緻,故人們将它們并稱為“羊城三石”。

盡管這些礁石非常堅硬,但終不敵自然造化和人類建設。從清代至民國,三石相繼沉埋地底。其中浮丘石最早消失,海珠石最遲,而且失而複現,盡管隻是局部。

海珠石,又“走珠石”“海珠洲”,呈東西向橫卧于江中,長逾100米,寬50餘米(今大緻範圍:西至長堤大馬路迎珠街南,東至少年兒童圖書館,南北處長堤大馬路與沿江西路之間),高出江面數米。它的南邊,有大兄弟“江南洲”——基底同是紅砂岩建構。此洲後來發育成一江中大島,并繼承了海珠石的大名稱“海珠島”,行政區稱“海珠區”。此外,海珠橋、海珠路、海珠廣場、迎珠街、連珠街等地名,都源于海珠石。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1815年,江中的海珠石(海珠寺)與海印石(東炮台)。

“羊城三石”中,又數海珠石故事為多,如珠江水,衮衮來。

有人戲稱,它的由來——“走珠入海成石”傳說,可與五羊傳說并稱為廣州兩大傳說。

在各種版本中,傳說的核心都是一“珠”。流傳最廣的,稱這珠是來自異域的寶石——陽燧寶珠。它原為南越王趙佗心愛之物,在唐代被得了神仙指點的崔姓詩人自王墓中盜出,又入一波斯商人之手。待船行江中,寶石化作一道白光潛入水中,成一巨石,人們遂稱其為“海珠石”;船行的大江,就是“珠江”。明清時期,海珠石所在的水域被稱為“沉珠浦”。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17世紀,荷蘭人畫筆下的海珠石

這一傳說,既有虛構的成分——詩人盜珠、遺珠成石,也有真實的曆史——秦漢時,廣州已成為“犀角、象齒、翡翠、珠玑”等奇珍異寶的集散地;唐代,居于廣州蕃坊的大食商人,貿易的商品中不乏珠寶。

不管虛與實,立于江中的海珠石,側畔有千帆過往。若它有靈,必記得廣州過往春秋事:

大食、波斯蹂躏廣州後浮海而去(唐);侬智高部攻城的兵戈相擊之聲(宋);大米南銷北運,廣船、福船、浙船、沙船穿梭不息(宋);尚可喜轟城的炮聲(清);十三行的船來人往(清);“荷蘭炮台”之辱(1655);海珠炮台兩次被毀之恨(鴉片戰争);配合建市而上建海珠公園的風光……

毫不誇張地說,廣州千年的風雲際會,它或親曆,或目睹。

難怪有人說,品閱海珠石,就如同讀一部廣州簡史!

深以為然。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1907年,地圖上的海珠石

當然,海珠石被老廣州惦記着,主要還是它曾經夠熱鬧,有生氣,夠漂亮。清代詩人王士祯在《廣州遊覽小志》記有這樣的情景:“海珠石在江中,上有慈度寺,下瞰江水,水帶羊城,舴舶漁艇,往來如畫圖,為粵人競渡之所”。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明信片中的海珠石

尋求快樂的城裡人,當然喜歡這樣的去處。

人來人往,遂累積下厚實的人文,

江中巨石是以不再形容漠然。

至遲在五代十國時期,海珠石上人文之花始盛開。那時,南漢王在島上修建了一座寺廟——慈度寺,而向來不喜咬文嚼字的一方群眾,直呼其為“海珠寺”。迎來送往間,自然少不了那些文人墨客和他們的吟詠。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民國時期,填埋前的海珠石

來往的人中,名頭最大的,當然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他曾以《遊海珠寺》為題留詩(以海珠寺或慈度寺名留詩的還有宋人呂定,明代的海瑞、趙崇信、梁紹裘、劉克正、何進修、鄧時雨、許天錫、陳邦彥,清人陳恭尹等。有人作過統計,以海珠石或海珠寺、慈度寺為描寫對象的詩詠逾50首)。宋朝廣東唯一狀元張鎮孫,及第前曾在這裡結龍頭會。明末,南海人陳子壯曾谒李忠簡公祠。清代,王士祯(1634-1711)于1685年奉命來南海神廟祭告南海,于此觀光;嶺南有名的詩人、書畫家黎簡(1747-1799)曾寓居海珠寺,因拒來廣州求見的當朝紅人袁枚于門外而轟動一時;名士沈複(1763-1832)來此,在名作《浮生六記》中為海珠寺留下簡筆素描……

他們都是匆匆過客,唯有一人,得以立魂于島。他就是廣東科考史上的第一位探花李昂英(字文溪,谥号“忠簡”,1201-1257,番禺人)。他年輕時曾在海珠石上結茅讀書,後又捐資重建已廢的慈度寺;1235年,又與已辭官歸家的老師崔與之(增城人)聯手,勸退攻城的叛軍摧鋒軍,免了一城之亂。廣州人為紀念這位有救命之恩,又以敢谏著稱的同鄉,在慈度寺旁修建了李忠簡公祠(文溪祠)與探花台(民國時被毀)。

人傑地靈。自明代起,這塊江中的方寸之地成為遊玩勝地,每逢端午和盛夏,不少遊人便上島觀看龍舟賽,或下珠江戲水。以它為核心的羊城八景之一“珠江靜瀾”,與以越秀山為核心的“粵秀松濤”齊驅并駕。這是它的高光時刻。

民國時,這裡建成海珠公園,但這般美景很快便成絕唱。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海珠公園

曆明、清兩代,本居江心的海珠石,因泥沙淤積而與北岸無限接近。民國時,盡管它仍風光無限,但長堤大馬路的興旺,以及時人對土地的渴望,這座礁石終被判了死刑。1931年某日,這裡數十聲炮響後,石裂土碎,香消玉殒。被填埋後,海珠石成為珠江北岸的組成部分,其上建成名為“海珠新堤”的馬路。

這一炮響,便毀了海珠石的千年風月。但那個時候,同意炸石的“南天王”陳濟棠估計也沒有文物保護的概念。他要的是真金白銀。

從此,海珠石殘缺的身體湮沒于地裡。

廣州史記|海珠石:真身入地,魂遊太空壹 江中礁石貳 滄海遺珠叁 文化“化石”肆 死而複生

被挖出的海珠石(局部)

2000年的時候,一個工程隊意外地發現了深埋地下3米的海珠石。經過一番處理,這個巨石的局部被挖出,用作展示,就在路邊,裸着。更多的,則被高樓壓着。這部分,人們戲稱是“宅基石”。

很多時候,立于路旁的那塊赤岩,人們走過路過,多無視。

幸好,懂它愛它的廣州人也不少。廣東南十字星會天文愛好者葉泉志便是其一。他與他人共同發現了第273836号小行星。在他的提議下,這顆遨遊天際的小行星被官方命名為“海珠石星”,英文名稱為“hoijyusek”(粵語耶魯拼音)。

“海珠石是珠江中的一塊巨石,數個世紀以來一直被當作廣州的象征之一。”這句源自國際小行星中心公報的陳述,其實也點出了海珠石之于廣州老城,是不可或缺的“真魂”。

這魂,随海珠石星遊于天際。

這星這石,以光年相遊離,天上人間。

結語:海珠石再現和名字上天,這是喜事。畢竟,在廣州老城範圍内,這樣同時兼具自然地理和人文曆史的景觀鳳毛麟角(藥洲算一處)。隻是,目前它的處境尴尬。如今,關于它的影像資料、文字資料其實已很充足,配合既有的實物、地圖,弄成一個既可展示廣州老城南進地史,又呈現海珠石曆史文化的小型展覽(長期),自不在話下。就看有沒有人比陳濟棠有格局、有情懷、有眼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