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28年梅蘭芳訪粵轶聞:有些粵劇内容淫靡,置社會公益于不顧

作者:江沛揚

南下廣東獻藝

 1928年的廣州市,一個戲劇團體“戊辰同樂會”特邀梅蘭芳來粵演出。據香港《華星報》4月22日放出的消息說:“廣東人欲點綴升平,因有延請梅畹華(梅蘭芳别字)南來演劇之舉,先省後港。”并文中引述梅蘭芳的講話說:“梅對南方景物,常系衷曲,且以當時政局不甯,未得一履粵行為憾,每見粵人,辄絮訴萦念珠江之臆。”

 梅蘭芳當時剛喪妻,強忍痛楚,辦理了後事,于10月22日從天津乘日輪“神丸号”,經大連抵達上海,再乘船到香港,10月30日抵達廣州。他的配角譚富英、武生金少山、武旦朱桂芳、小生姜妙香、花旦姚玉芙等120餘人,陸續到達廣州。

 廣東人難得看到平劇,但早聞梅蘭芳大名。第一個在報紙上寫文章向廣東人介紹梅蘭芳的,就是順德名士羅瘿公。此人是清末翰林江孔殷的好友。江孔殷在廣州市河南同德裡建有“太史第”,是“戊辰同樂會”創始人之一,民國初年去北京認識了梅蘭芳,這次邀梅訪粵就是江孔殷建議的。

 梅蘭芳剛抵埗,江孔殷立即到他下榻的酒店,送上由其題詩、第八夫人湘纨的國畫一幅,作為見面禮:《戊辰九秋,畹華應征來粵登壇。南北别已逾十稔,因以姬人湘纨舊作仿宋人芙蓉鴛鴦乙幅為贈,并系一絕以慰》:

 畫中人是美人妝,寫到芙蓉總斷腸;珍重涉江人宛在,不妨左顧有鴛鴦。

1928年梅蘭芳訪粵轶聞:有些粵劇内容淫靡,置社會公益于不顧

梅蘭芳

 廣州人熱烈歡迎梅蘭芳一行,在他演出的海珠戲院前面馬路搭起四座牌樓,其中海珠戲院門前的牌樓最為壯觀,高八丈,兩旁有亭台,嵌以梅蘭芳的十二尺巨幅照片,挂上“歡迎梅蘭芳莅粵”的美術字大智語,兩旁又設有音樂亭,樂隊整天反複演奏中西樂曲,一片喜慶熱鬧氣氛。廣州各報也連篇頭版介紹這位平劇大師的風采。

演出起風波

 梅蘭芳于11月1日正式演出,海珠戲院1900個座位座無虛席。市黨部因包場未行,以“梅一伶耳,有何價值博得如此歡迎”為由,下令把海珠戲院幾座牌坊全部拆除。11月2日,《民國日報》更發表文章《給捧梅派當頭一棒》。于是廣州出現“捧梅”和“貶梅”兩派之争,越演越烈。梅蘭芳原計劃在廣州、香港各演12天,結果應觀衆要求,前後演出了40天,先後演出《奇雙會》、《四郎探母》、《木蘭從軍》、《太真外傳》、《楊貴妃馬嵬坡自缢》、《仙山歌舞重見明皇》、《上元夫人》、《虹霓關》、《葬花》等多出首本戲。觀衆看得如癡如醉,大飽眼福耳福。有一位馮幼偉将軍,每場必到,捧場最力。

1928年梅蘭芳訪粵轶聞:有些粵劇内容淫靡,置社會公益于不顧

梅蘭芳、王少亭之《太真外傳》

 江孔殷在看了梅蘭芳演出《華清池》、《四郎探母》之後,分别賦詩抒發他的感受,《題梅畹華華清池 ·四郎探母雙劇》:

 曠世誰同調,三郎與四郎;不圖衰志日,猶見内家裝。端相何人似,征歌舉國狂;固知天上曲,能有幾霓裳。

 為答謝江孔殷的鼎力支援,梅蘭芳結束海珠戲院的演出後,專誠到江孔殷的私邸“太史第”造訪,在那裡住了幾天,受到上賓接待。江孔殷命愛女畹征,畫一幅梅蘭圖,然後他親筆題詩,贈送給梅蘭芳。詩雲:

 姓名呼出此花身,畫裡真真幻亦真;彩筆吾家女兒有,美人香草兩傳神。

 梅蘭芳在“太史第”的後花園“百二蘭齋”為衆人多次演出他的首本片斷。江孔殷的十三子江楓———南海十三郎,抓緊時機,一邊學習,一邊向梅蘭芳請教戲劇、戲曲知識;他後來能夠成為粵劇編劇大師,與梅蘭芳的悉心傳藝有很大關系。

 江孔殷又寫《調寄江南月贈畹華》,表達與梅蘭芳的深厚情誼,詞雲:

 淩波襪,心事微茫。一樣秋風團扇曲,漫将投枕蔑思幹,魂夢莫相忘。

 當梅蘭芳先别“太史第”時,江孔殷又寫《畹華行矣續成二首志别》:

 其一:河山兩戒一青衫,除汝何人可劇談;曲罷繞梁音未絕,斷腸何日又江南。

 其二:舊事霓裳劇可哀,元端聽曲為君來;南都自昔多歌舞,到處湖山莫嫩灰。

1928年梅蘭芳訪粵轶聞:有些粵劇内容淫靡,置社會公益于不顧

梅蘭芳之《四郎探母》

诤言贈廣東粵劇界

 自清末以來,廣東粵劇一度式微,或陳詞濫調,或格調低下,雖經潘達微、何劍士等有識之土力倡改良,未根本扭轉。

 梅蘭芳來粵演出期間,抽空觀看了一些粵劇表演,又跟江孔殷等人談論粵劇。江孔殷平日也關心粵劇,心中有許多意見:“當今廣州的粵劇界實在令人有聲無詞,近則競向白話平喉,文武生、醜老旦無大差別,又一變而為有詞無聲,安得有心人起而糾正之!”

 梅蘭芳果然向新聞界發表對粵劇的批評,他說:“貴省唯一之旦角,遑論技術,即喬裝尚未明了。”又對當時粵劇為吸引觀衆而一窩蜂流行的“機關”布置,他說:“我演《天女散花》、《上元夫人》等劇時,為某些場面演得迫真。借助于幻術,本來無可厚非,諸名流就多非議……貴省的粵劇,動不動就搞‘機關’布置,讨好觀衆……而有些粵劇内容淫靡,置社會公益于不顧,太不應該。”這些話都發表于1928年12月中旬香港的《華星報》。

演出有盈餘

 1928年12月中旬,江孔殷在“太史第”舉行盛會餞别梅蘭芳。粵劇界、文化界和許多社會名流都應邀出席。席間,江孔殷獻上《蘭齋餞别畹華》一首:

 檀闆凄清,曲中已是天涯遠。無多無會又離尊,未醉心先亂。彩丹華燈易散,兩相逢,江湖日晚,聞天上不同人間。何情笙管,傳唱江南,香王不落香君怨;風流紫稼,想當年仿佛春明宴。一曲鈞天夢斷,恨匆匆人歸阆苑。重來故國,台榭滄桑,霓裳聽倦。

 梅蘭芳與衆人告别,說不盡依依惜别之情。

 據《華星報》報導:“此次梅郎南來粵港兩地,賣座均甚盛……随梅由北京南來者,其總包銀為三萬八千元,完全由梅郎支配,其餘在滬招集之班底,其包銀約一萬元,訂約演足三十日,計粵港合計收入十七萬餘元,對此當然獲利。”

(《黃金時代》2005年第432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