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泰曾勸曹爽投降,幫了司馬懿,為什麼卻因為曹髦之死吐血身亡?

作者:曆史百家争鳴

陳泰在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一個準士族,之是以說是準士族,那是因為三國時期還沒有士族,也沒有士族那些臭毛病,之是以說是準士族,還是因為陳泰祖上三代都做官,而他的父親陳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開啟了士族制度的先河。

陳泰曾勸曹爽投降,幫了司馬懿,為什麼卻因為曹髦之死吐血身亡?

陳泰的外祖父是荀彧,雖然一生在為曹操出謀劃策,但是卻心向漢朝,或者說過不了自己道德的那道坎。

陳泰升官之路中規中矩,但卻潔身自好

陳泰小時候并沒有太出彩,對于他年輕事情的記錄就是零,《三國志》魏書是這樣記載的:泰字玄伯。青龍中,除散騎侍郎。正始中,徙遊擊将軍,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将,懷柔夷民,甚有威惠。

陳泰的記錄是從他被任命為散騎侍郎開始的,而且作為一個世代為官的家族,陳泰的官場路線非常的好,首先是被任命為散官,散騎侍郎就屬于那種有俸祿而無實職的官職,但算是進入魏國的官員體系了。

接下來就是依靠陳群的運作,先是被封為遊擊将軍,并且成為了并州刺史,當然還有振威将軍、護匈奴中郎将等官職,但真正有實職的還是并州刺史,魏國時期的并州是山西一帶,在地理上已經與北方遊牧民族接壤了,是以有護匈奴中郎将的官職,這實際上是讓陳泰到邊境曆練一番,然後就回到中央擔任尚書了,如果沒有高平陵之變,陳泰會一直待在中央,即便如此,高平陵之變的影響過去以後,陳泰還是回到了中央朝廷,陳泰是标準的官員任職的路子。

陳泰雖然是靠父親進入官場的,但他卻是潔身自好的,陳泰在并州做刺史的時候,京中的權貴都托陳泰購買奴仆,并送了他很多貴重的禮物,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受賄或者說示好,陳泰并沒有退回,而是挂在家中的牆上,該辦的事情還是辦好,等到陳泰回京做尚書的時候,又把這些禮物原封不動地退回,既沒有讓權貴們難堪,又跟權貴們打好關系,自己又打上了潔身自好的美名,可以說是一舉三得,陳泰做官的手段還是很犀利的。

陳泰潔身自好,讓他既幫了司馬家族,又為了曹髦吐血而死

陳泰的潔身自好是一直堅持到死的,首先來說高平陵之變,陳泰兒時到青年時期的事情并沒有記載,但陳群和司馬懿是好朋友,陳泰自然跟司馬師、司馬昭走得很近,關系也非常的好,從小一塊長大的,關系能不好嘛,但是陳泰有自己的操守,因為陳泰家族是世代興旺的,也就是說如果司馬家族要上位,也需要陳泰這種士大夫的支援。

陳泰曾勸曹爽投降,幫了司馬懿,為什麼卻因為曹髦之死吐血身亡?

在高平陵之變這件事情上,司馬懿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因為皇帝還在曹爽手裡,隻是司馬懿控制了京師,司馬懿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畢竟這是魏國,是曹氏的天下,曹爽即使專權,那也是曹氏内部的事情,而司馬懿控制了京師,嚴格意義上是亂臣賊子的表現。

曹爽其實是一個草包,隻能靠着父輩的光環延續一下,一旦遇到挫折,哪裡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畢竟他隻是利用了郭太後的名頭,真正的皇帝曹芳在曹爽手裡,司馬懿也隻是在洛水浮橋駐紮,跟曹爽對峙。

陳泰曾勸曹爽投降,幫了司馬懿,為什麼卻因為曹髦之死吐血身亡?

于是司馬懿就派出了許允和陳泰去勸說曹爽,讓曹爽認罪投降,曹爽還在猶豫,于是蔣濟又寫信給曹爽,并告訴他隻是免去官職,不會殺他的,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隻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并指着洛水發了誓。

在如此強烈的攻勢下,曹爽撐不住了,于是投降,結果被司馬懿軟禁起來,後來又安插罪名誅殺曹爽三族,陳泰願意去勸說曹爽,一方面是曹爽确實做得很過分,另外一方面也是跟司馬懿這邊關系更親近一些,沒想到司馬懿來了個趕盡殺絕,陳泰覺得待在京師會讓他名節不保,于是申請外調去了雍州,到了對抗蜀國的前線,在這裡陳泰屢立戰功,同時也避開了朝廷的鬥争。

陳泰曾勸曹爽投降,幫了司馬懿,為什麼卻因為曹髦之死吐血身亡?

到了甘露元年,此時已經是曹髦做皇帝,陳泰回了京師做了尚書右仆射,負責官員,這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隻不過陳泰再次遭遇了曹髦之死,曹髦作為皇帝,選擇了一種激烈的方式對抗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的親信賈充指使成濟殺死了曹髦,雖然成功地阻止了曹髦的反抗,但同時也對司馬昭造成沉重的打擊,而陳泰知道後,立刻跑到了現場,太傅司馬孚也在,兩個人倒在地上,枕着曹髦屍體痛哭流涕。

這段的記載并不在《三國志》裡面,而是在《魏氏春秋》中:帝之崩也,太傅司馬孚、尚書右仆射陳泰枕帝屍于股,号哭盡哀。時大将軍入于禁中,泰見之悲恸,大将軍亦對之泣,謂曰:“玄伯,其如我何?”泰曰:“獨有斬賈充,少可以謝天下耳。”這已經是東晉中期的史書了,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美化和不合史實,畢竟《三國志》更早更權威一些,其記載陳泰的晚年是這樣描述的:泰前後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戶,賜子弟一人亭侯,二人關内侯。景元元年薨,追贈司空。谥曰穆侯。

至少從這兩本史書的記載來看,司馬家族認為陳泰對司馬家是有功的,是以才封賞得很重,而陳泰也沒有拒絕,陳泰的内心是沖突的,一方面他知道司馬氏做的是不對的,不符合人臣的做法,另外一方面他也知道司馬氏的腳步不能阻止,大勢也不可扭轉,是以他躲避這些紛争,到了邊疆,而曹髦的死他是在京師的,抱着曹髦痛哭也是正常的反應,這屬于陳泰沖突心理的一種發洩,皇位輪流換,他們的家族地位還是能延續的,這或許能夠解釋高平陵之變是,陳泰會勸說曹爽投降,結果局勢一發不可收拾,而在曹髦死的時候,陳泰又痛哭,甚至有可能是因為悲痛而死,這都是陳泰沖突心理的正常反應吧。

總結起來,陳泰雖然不支援司馬氏的做法,但也不反對,他更加愛惜羽毛,看重自己的名節,同時也潔身自好,保住自己的名聲,陳泰更愛自己,這或許是士大夫的通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