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閩都之光,薪火相傳。
今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州三坊七巷考察,聽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護修複等情況介紹,還步行察看南後街、郎官巷,參觀嚴複故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都活起來”。
今年,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将在福州舉辦。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産,留住文化根脈、守住城市之魂,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夯實文化根基,勢在必行。
為此,《閩聲》雜志重磅推出《清風來故人——近世閩籍名人墨迹摭談》,該書為閩籍書畫鑒藏的實物佐證,四十餘位名家舊墨,兩百頁二十萬字,百餘幅配圖,涉及晚清民國學界、政界、商界、書畫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學界等領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本書為蘭若先生書畫鑒藏類随筆專著,涉及原作、釋文、小注、考證、鑒賞、評論等諸多知識版塊。我們将陸續刊發《清風來故人——近世閩籍名人墨迹摭談》的精彩内容,與您一同回歸“舊時明月”,觸碰那些有曆史、有溫度、有趣味的文字,領略博大精深的閩文化精神風貌。
陳海梅(1850-1924),字香雪,号我園老人,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會試會元,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以庶吉士外放充浙江龍泉知縣。工詩文書法,著有《噴飯集》
陳培锟(1877-1964),字韻珊,号歲寒寮主人。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授編修,民國後曆任漳龍、閩海、廈門道尹,福建省财政廳廳長,福建省政府委員,省赈務委員會主任,代理省府主席等。解放後,曆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協委員、省文史館首任館長等。工詩文書法,著有《海濱談屑》《寒寮詩藏》《閩文偶錄》《閩文輯要》等
清光緒 24 年(1898)這年,福州城内朱紫坊陳姓人家傳出大喜之事,父親陳海梅與其子陳培锟赴京殿試,竟同榜同點翰林!
這對“父子同科”事出有因,1895 年,陳海梅便取會試首名,即會元,卻未參加殿試,未點翰林。按照陳寶琛之說法:陳海梅“初以兄病,不赴試,兄強之行,試前一日始抵都,試畢即馳歸,猶及見兄,兄常自以為幸也……”陳海梅兄弟情深,兄病重,他為見兄最後一面而放棄殿試,殊為難得!三年後,陳海梅、陳培锟父子卻成了同科進士,傳為一時佳話。
雖同為翰林出身,但父子二人仕途命運并非相似。陳海梅應散館試後,未被留館授職,也沒有留在翰林院,而以庶吉士外放充浙江龍泉知縣。陳海梅在任五年,有政聲。他緻力興修水利、傾心辦學、清理訴訟,當地百姓稱其所築堤為“陳公堤”,可見其為官口碑。
陳培锟《行書集陳壽祺卲長蘅詩句》聯 紙本
但陳海梅性情狷介,曠逸不拘,屢屢得罪郡守,他也無意仕進,不久便棄官歸裡了。回到故裡朱紫坊的陳海梅甘當布衣,幽遊林下,詩酒自娛,倒也快活自在,被稱為“閩邑之闆橋”。他擅詩,時與詩友鬥詩聯吟為樂,常以福州方言諺語、俗語為題,或諷世态炎涼、或道人間冷暖、或嬉笑怒罵,皆成特色,後集刊有《噴飯集》。如有詩雲“一溲涓滴又何憂,豈料滔滔作橫流?天下溺皆由己溺,濫觞誰溯到源頭。”其詩诙諧風趣,通俗易懂。又如其詠榕城俗諺:門翅擱(扔)鄭片(錯邊),“大非戶對與門當,易位還思仔細商。多少門楣都錯配,相孜潦草怪爹娘。”;不八字(識字)看告示(裝腔作勢),“懸書欲讀總勞勞,莫把盲牛笑若曹。不用向人求解脫,無非剝削我脂膏。”;天塌務(有)鹹(高)人頂,“娲皇補後幾春秋,西北傾時我亦愁。自有高才當厄運,不須君代杞人憂。”
與其父不同,陳培锟則平步青雲。他考中進士後,選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庶吉士,官名,明洪武初始置,取《尚書立政》“庶常吉士”之意。六科及中書皆有之。明永樂二年始,專隸于翰林院,以進士之擅長文學及書法者任之。
清光緒末年,陳培锟東渡入日本法政大學學習。宣統元年(1909),任福建高等學堂監督(即校長)。民國後,他曆任漳龍、閩海、廈門道尹,福建省财政廳廳長,福建省政府委員,省赈務委員會主任,代理省府主席等職。抗戰期間,任省府顧問、臨時參議會副議長,參與組織群眾抗日救國。抗戰勝利後,随陳儀赴台主持接收事務。返閩後,被委任省政府委員兼省銀行行長。1949 年拒絕前往台灣,并與薩鎮冰、陳紹寬等迎接福州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他曆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協委員、省文史館首任館長等職。
陳海梅《行書海洋山人詩》軸 紙本
餘收藏的這對父子翰林書法,陳海梅書寫的是王阮亭評漢樂府詩句。王阮亭即王士祯,别号漁洋山人,著有《漁洋詩話》。王士祯“不以時務經懷”,一生癖好山水,廣好交遊,詩酒流連,倜傥潇灑,有魏晉之風。陳海梅喜歡寫漁洋之句,亦見其心所趨。他信手寫來,極為随意,圓熟而不滞澀,收束而不疏放的點畫用筆,似乎已探得古人筆法正傳,清潤遒勁,蕭散有緻。所書字型大小、筆畫粗細懸殊大,對比強烈,然筆筆合乎法度,章法自然和諧,且有疏密變化,極富韻律感。在其書法前凝駐神思,便有一股楚楚動人的風神氣韻撲面而來。
再看看陳培锟的書法,其點劃、行筆多用中鋒,結字勻停,齊整平穩。本來此類作品多平庸之作,用筆簡易,入鋒出鋒皆直來直去,意趣淺明,不耐尋味。然陳培锟此副對聯卻寫得幹淨利落,圓秀挺勁,起筆處多逆筆藏鋒,引帶多提筆牽絲,有起有伏,有含有露,足見其館閣功力。其體勢生動變幻之姿隐于平正沉穩的結構之中,從中亦可窺見其世故多謀之性格特征。
陳培锟《行書養一齋語》軸 紙本
此副對聯“黃轵青甯紛屢易,十洲五嶽應潛通”,系集經學家陳壽祺、邵長蘅詩句。在這件作品裡,他規摹顔柳而又自出機杼,筆意縱逸,在溫潤中含有蒼勁,在整饬中時出老辣。細品此等筆法,結體大都平整,不以倚側為事,顯示其練達的書寫技巧和不凡的意趣追求。他借助顔書寬厚舒廣的結體,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趣追求,他書寫放松,字的平穩與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靈秀相映成趣,書者興緻與文字意境的契合統一,亦構成作品的深度。也難怪民國期間陳培锟組織在東南亞和香港募捐時,許多僑胞喜歡他的“翰林”字,紛紛解囊相助,那時其書法的作用還不小呢!
來源:閩聲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