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的飛天夢,從風筝到火箭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标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

從古至今,做着飛天夢的中國人層出不窮。

相信每一個少年,都曾幻想過飛天。但隻停留在想一想的階段可沒有用,總要付出點實踐,于是發明了風筝,我人雖然上不去,但是有風筝替我看一看這世界也是極好的。

有的人停留在了想象,有的人獻身于無數次的實驗與試煉。

中國人的飛天夢,從風筝到火箭

說起中國的飛天曆史,就要先說風筝。

風筝,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飛行器。

直到今天,飛行及航天行業仍在利用它的飛行原理。

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斫木制鳥,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後有公輸般——魯班(魯國人)改為竹制,得以成功。

至隋唐五代時期,改用紙糊,故稱“紙鸢”。

明代陳沂在《詢刍錄·風筝》中這樣記述:“五代李邺于宮中作紙鸢,引線乘風戲。後于鸢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筝,故名風筝。”

有了風筝人們依然不滿足,覺得風筝飛的不夠遠、不夠高、不夠快,于是憑借着自己的智慧又發明了火箭,将火藥裝在紙筒裡,然後點燃發射出去。

中國人的飛天夢,從風筝到火箭

早在14世紀就已經有人對登月憧憬而進行了航天計劃。

他就是被譽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陶廣義,他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萬戶”。

萬戶(?—1390年),本名陶成道,原名陶廣義,後被朱元璋賜名“成道”。

原是浙江婺城陶家書院山長,喜好鑽研煉丹技巧,一次煉丹事故後,轉為試制火器。

元末,吳王朱元璋下婺州,陶成道率一幹弟子相投,獻火神器技藝。在曆次戰事中屢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賞“萬戶”,從此陶成道被人稱為“萬戶”。

明初,陶成道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中國人的飛天夢,從風筝到火箭

晚年,陶成道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着2隻大風筝,然後叫人點火發射。

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筝的力量飛起,直到半路火藥燃燒殆盡,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但即使粉身碎骨也不願放棄對自由的渴望。

為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

還有許許多多夢想着飛天,卻又一次次失敗的發明家。

追夢者們并非不知道代價是什麼,自己能獲得的是什麼。

但他們依舊如萬戶般義無反顧。

中國人的飛天夢,從風筝到火箭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會說,‘飛得高看得遠’,現在仍然有很多小孩子的夢想是當飛行員,宇航員,仍然沒有忘記飛天夢。

但我們現在不需要再像萬戶時期那樣,需要冒着生命危險才能沖上雲霄。

中國人的飛天夢,從風筝到火箭

我們隻需要一次旅行,就能體驗飛機上升時的刺激感,可以從空中俯瞰世界,感受大自然的廣闊,自己的渺小…

在雲端,享受空中的美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