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音”部的一個漢字:“章”。“章”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入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而且“章”是常用姓氏,是以要加強記憶。其詳情如下:

章。讀音有兩個:

(一)zhā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也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會意字。本義是音樂一曲為一章。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章字的字形演變)

關于“章”字的造字法,曆來争論很多,因為從遠古文字字形來說,“章”并非從音、從十,但文字學家們莫衷一是,各說各理,一直未達成定論,于是我們也暫時依照許慎的說法來解說“章”字。

依照許慎《說文》的解說,音樂一曲完了叫一章。章字由音、由十會意。這裡的十是十進位數的末尾數。就是說,“章”字的含義,是從“音”、“十”,兩個字會意而來的。“音”,代表音樂,這一點容易了解。那麼“十”,為什麼代表終結呢?許慎說:“十,數之終也。”這是因為,“十”,是十數字的終結,是以可以引申為事物的終點。這樣,将“章”解釋為“樂竟為一章”就合情合理了。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樂章)

如果依照這個解釋,姓章的朋友自己說自己的“章”是“立早章”就不十分準确了,雖然它的字形也由“立”“早”兩個字組成,但這樣的拆分并不能準确解釋“章”的含義,将“章”錯位肢解為“立”+“早”,是不準确的。但約定俗成的解說常常使錯誤的語言成為定式,我們無法強求每一位姓章的朋友都是語言學家,但我們建議在解說自己的姓氏時,最好不說“立早章”,可以說上面一個“音”,下面一個“十”,雖然麻煩,但更合理,不會被學問家笑話。

章的本義不斷發展,用法很複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歌所止曰章。”王筠《說文句讀》:“《風》、《雅》每篇分數章,無論入樂不入樂者皆然。”《禮記·曲禮下》:“讀樂章。”孔穎達疏:“樂章,謂樂書之篇章,謂詩也。”也就是說,“章”後來字義有發展,也用來指詩、文的段落。《詩·周南·關雎》毛傳:“《關雎》五章,章四句。”《史記·呂太後本紀》:“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于是趙王作了詩歌四章,讓樂工歌唱。

又引申指詩、文的一篇。《後漢書·光武帝紀》:“五月甲辰,拔其城,誅王郎。收文書,得吏人與郎交關榜毀者數千章。”五月甲辰日,攻破邯鄲,殺了王郎。繳獲文書,發現漢軍官吏與王郎勾結毀謗光武的信函數千章。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章回體《紅樓夢》)

也泛指詩文。《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言出為論,下筆成章。”

本義之外,章的用法還有很多:

(1)法規;章程。比如:憲章;規章。《廣雅·釋器》:“章,程也。”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團的章程)

(2)條目。《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同父老們約定,法律隻有三章。又引申為條理。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他們的文辭,雜亂而沒有條理。

(3)花紋;文彩。《玉篇·音部》:“章,彩也。”《書·臯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傳:“尊卑彩章各異。”意思是說,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要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五種禮服、五種花紋來差別尊卑啊!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産白蛇,黑質而白章”是說永州的野外出産一種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身體白色的花紋(這種蛇很可能是銀環蛇吧)。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黑質而白章)

(4)标記;徽章。比如:肩章;臂章。《商君書·畫策》:“行間之治,連以伍,辨之以章,束之以令。”軍隊的管理辦法,是将五個人編成一伍,用标記來區分他們,用軍令來束縛他們。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佩戴臂章)

(5)旌旗。《國語·晉語一》:“變非聲章,弗能移也。”韋昭注:“章,旌旗也。”意思是說:軍隊的變化,如果沒有旌旗和軍鼓的指揮是不能移動的。

(6)印章。比如蓋章;公章。南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至其紐金章,绾墨绶。”後來他佩着銅印墨绶。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漢印實物)

(7)大木材。《史記·貨殖列傳》:“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裴骃《史記集解》:“章,大材也。”水中占有年産魚一千石的魚塘,山裡擁有成材大樹一千株。

(8)夫之父稱章。也作“嫜”。《釋名·釋親屬》:“俗或謂舅曰章。”《義府·君公》:“古婦人稱夫之父為章。”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善事新姑章,時時念我故夫子。”

(9)指顯赫的功業。《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财者也。故使子孫勿忘其章。”王引之《經義述聞》:“家大人曰:‘凡功之顯著者謂之章。’”武功,是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争、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調和大衆、豐富财物的,是以要讓子孫不要忘記他的大功。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顯赫的功業)

(10)顯露;表明;顯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如今放棄阿房宮不去完成,就是表明先帝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

(11)表彰。《史記·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任命康叔為周朝的司寇,把許多寶器祭器賜給他,用以表彰康叔的德行。

(12)辨識;區分。《抱樸子·诘鮑》:“貴賤有章,則慕賞畏罰。”貴賤有章就是貴賤有别。

(13)文體名。指臣下的奏章。漢蔡邕《獨斷》:“凡群臣上書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這四種奏章,各有各的用途。《文心雕龍·章表》說:“章以謝恩,奏以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是以,并不是所有的臣子上奏皇帝的奏事文都叫章。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清代的奏章)

(14)古曆法名。以十九年為一章,一章有七個閏月。《周髀算經》卷下:“十九歲為一章。”《後漢書·律曆志下》:“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十九年七閏”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

(15)“章草”的省稱,流行于東漢時的一種書法。孫過庭《書譜》:“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簡而便。”由于篆書、隸書、今草和章草,工巧作用各自多有變化,是以表現出的美妙也就各有特點:篆書崇尚委婉圓通,隸書須要精巧嚴密,今草貴在暢達奔放,章草務求簡約便捷。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章草)

(16)章服的簡稱。指有圖文作為等級标志的禮服、官服。《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又要諸位寬章,諸位隻好遵命。”在我國古代,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紋都有一定的規定,作為差別身份等級的标志,這種規定就稱“章服制度”。

(17)山形上部平正者稱“章”。《爾雅·釋山》:“上正,章。”郭璞注:“山上平。”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山上平)

(18)木名。後作“樟”。《字彙補·立部》:“章,與樟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枬豫章。”北面則有山北的森林和巨大的樹木:黃楩樹、枬木、枕木、樟木。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樟樹)

(19)通“獐”。獸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壯部》:“章,假借為獐。”又同“漳”,水名。《漢書·地理志上》:“覃懷底績,至于衡章。”衡水和漳水。

此外,章還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二》有載。

(二)zhàng。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用同“障”。《集韻·漾韻》:“障,《說文》:‘隔也。’亦省。”

“章”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483課:細說“章”字,姓章,最好别說“立早章”

(章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483,部分圖檔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