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信之死是曆史的必然,看他怎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作者:小主随筆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被喻為“漢初三傑”、“兵家四聖”,是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就是這樣一個擁有蓋世奇功之人,最後被呂後蕭何所誘殺,慘死宮中,滅三族。

韓信的死,有其必然性,他有義士氣質,大将風度,但可惜的是,這位大将軍在政治上卻是幼稚的,正是因為這一點,一步步讓他成為必死之人。

韓信之死是曆史的必然,看他怎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一、三次讓劉邦對其越來越有看法

1.攻打齊國

彭城大戰之後,劉邦派遣韓信進入河東,韓信引兵渡河,聲東擊西,順利平定魏地,又馬不停蹄繼續引兵北上,攻占代地,大破趙軍,順利将趙地也收入囊中。

此時的劉邦,在和項羽的成臯戰役中,一直陷入長久的消耗戰,漢軍慘遭潰敗,退至小修武,奪取韓信帳下的軍隊,下令讓韓信統領趙地兵馬攻打齊國。

其實,劉邦并沒有真正想讓韓信攻打齊國,他派遣使者郦食其進入齊國,說服齊國投城,齊國也同意依附,放松警惕。可韓信聽取身邊謀士蒯徹的建議,為了争功毅然決然發動攻擊。齊軍毫無準備,大肆潰逃,齊王見到漢軍出爾反爾,盛怒之下把謀士郦食其烹殺了。

2.求封齊王

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韓信來信借局勢要挾劉邦封他為假齊王。此時劉邦在荥陽被項羽擊敗,他立即火冒三丈,當着韓信派來使者的面就準備破口大罵。這時,張良和陳平悄悄地提醒劉邦,他反應過來馬上接口道:“我是生氣,生氣的是韓信明明可以做真齊王,為什麼要做個暫時代理的?我就封韓信做真齊王!”

這件事情成為劉邦韓信關系的分水嶺。

3.加封土地

項羽與劉邦鴻溝議和後,項羽撤退,劉邦去追,雙方在固陵開戰,劉邦的二十萬大軍,居然打不過項羽十萬軍隊,還被項羽重重包圍。這時劉邦請求韓信前來助戰,可是這一次韓信根本就沒理他,讓劉邦猜不透他的意圖。最後還是張良看出了其中的端倪:韓信這是封了齊王,還想擴大封地。劉邦趕緊擴大了韓信的地盤,然後韓信就帶着軍隊殺了過來,幫助劉邦解了圍。

這一次,當張良說出韓信的意圖之後,劉邦沒有破口大罵,證明韓信在劉邦心裡徹底沒有地位,劉邦對他的不信任為他日後之死埋下了伏筆。

韓信之死是曆史的必然,看他怎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二、韓信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韓信功高蓋主,這叫攜不賞之功,帶震主之威,處臣子之位。這個人是有志向的,志向就是因公封王,他既沒有項羽的稱霸之志,也沒有劉邦的稱帝之心,他隻想當一個因功封賞的諸侯王。

1.依賴性人格

韓信是一個具有嚴重依賴性人格的人,他對劉邦懷有幻想,他認為自己功勞大,覺得我這麼大的功勞,主上還會傷害我嗎?況且我也沒有什麼錯。他本身是個知恩圖報、以德報怨之人,這是他對人的一種态度,他也認為别人也是知恩圖報之人,沒有預見到自己功高的潛在危險。

2.市井之心

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不懂得處于全局權衡利弊,與人搶功、邀功,這些行為對于劉邦來說并不會給他加分,他總是希望劉邦能夠用君子之心,厚待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這些行為正在給自己挖掘陷阱。

3.無政治頭腦

韓信最大的失敗就在于他第一不懂得适時而退,統一後韓信應該就應該退王爵,上交兵權,做個富有的平民,他不懂得開國之君和功臣的關系是,打天下情同手足,共天下視為心患。不懂得被認謀反不一定要有謀反的證據,隻要有謀反的能力,就可以被認定為謀反。他不知道皇帝殺功臣不關系到個人恩怨,隻關系到江山的存亡。

韓信之死是曆史的必然,看他怎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三、呂後的政治考慮

當劉邦到了“日薄西山”之時,為了保住自己兒子劉盈未來的皇帝寶座,就必須震懾住那些和劉邦出生入死、建功立業的開國功臣,而且必須要挑最厲害的收拾,隻有這樣“殺一儆百”,才會保住她和兒子劉盈的未來,是以功勞最大還不知韬光隐晦、行事張揚的韓信成為她下手的對象。其後彭越被殺,英布被逼謀反,最後也被殺,呂後終于除了漢初三大名将韓信、彭越和英布,是以,韓信之死有其曆史必然性,是非死不可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