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印巴“同根生”,為何“相煎”急?誰在兩國埋下“潘多拉魔盒”?

作者:大秦之歌
印巴“同根生”,為何“相煎”急?誰在兩國埋下“潘多拉魔盒”?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提起這首我國兩漢時期,曹操的兒子曹植寫的這首《七步詩》,大家的腦子裡就會不約而同地想起同胞骨肉互相殺戮的血腥場面,讓人随之心疼不已。

最近,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也引用了這首詩。但馬斯克所表達的意思并不是一個家庭兄弟之間的骨肉相殘,而是把它上升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鍵。他言下之意是想告訴人們,在人類大家庭裡,國與國之間就像親兄一樣,不要動辄發動所謂的貿易戰等之類的戰鬥,互相殘害對方。

馬斯克對這首詩的引用,讓很多人對當下的中美關系又産生了一種擔憂。然而,如果要用這首詩來形容國家之間的關系,恐怕最合适的例子非印度和巴基斯坦莫屬。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的确确是一母所生的二個孩子,但是,自從這兩個國家誕生之後,彼此之間你死我活的殺伐争鬥直到現在都沒有結束過,用“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實在妥帖不過。那麼,打開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親兄弟之間近百年恩怨情仇、戰亂不止的“潘多拉魔盒”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老秦,本期内容客觀真實,我将用最簡潔的方式,為您講述。肯定大家點贊的時候長按點贊鍵,就能觸發超級贊,也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謝謝!接下來,咱們開始講起來。

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經過近半個世紀時間與英國殖民統治者艱苦不懈地争鬥,終于在1947年8月14到8月15日取得了争鬥的勝利,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宣告獨立建國。至此開始,這兩個國家像一對親兄弟一樣呱呱落地,開始成長。

然而,他們的成長之路并不平坦。在英國殖民時期,他們的共同敵人是英國。當英國離開之後,兩兄弟卻因為家産的處置配置設定而大動幹戈,明争暗鬥,甚至不惜兵刃相見。

印巴“同根生”,為何“相煎”急?誰在兩國埋下“潘多拉魔盒”?

對于這個來之不易的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從一開始就沒有好好珍惜,為了搶奪各個領邦,借機進行民族清洗的大動蕩和大仇殺。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是在英國政府1947年6月3日制定的《印度獨立方案》基礎上進行,由于這個方案由當時的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将軍負責公布并監督執行,是以曆史上往往把這個方案稱為《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有關條款,印度教徒占多數的土邦完全歸印度聯邦所有,比如馬德拉斯、孟買、中央省、聯合省、比哈兒、奧利薩、馬拉塔等土邦。在西北地區,穆斯林占多數的土邦和東北孟加拉地區歸巴基斯坦所有。剩下的教派和人口混雜的各個土邦按照公民投票決定歸屬。

結果,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分裂上,上演了一出20世紀最悲慘的遷徙和屠殺史。1400多萬人互相遷徙,按照信仰投奔印度或巴基斯坦,在途中都遭到了對方信教人員的血腥屠殺。

然而,印巴分治造成的後果并不僅僅是仇殺的悲劇,還展現在印巴雙方對教派人口混雜的土邦展開的激烈争奪上。印度依仗其強大的國力,采取武力驅逐領主的方式,強行兼并了朱納加爾邦和海得拉巴邦。

這樣一來,雙方可争奪的就隻有印度西北毗鄰的查谟·克什米爾邦了。連續兩次在戰争中失敗的巴基斯坦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既然印度可以采取哄騙和武力驅逐的方式強行兼并朱拿加爾邦和海得拉巴邦,那麼,為什麼巴基斯坦就不能效仿呢?

立志争下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總督真納,向當時任巴基斯坦陸軍代理總參謀長的英國人伊斯埃納勳爵,讨論巴基斯坦出兵查谟·克什米爾的可能性。但伊斯納埃勳爵反對馬上出兵查谟·克什米爾。他認為時間倉促,準備不足,建立的巴基斯坦陸軍需要時間重建和鞏固。

在巴基斯坦的雙眼緊盯查谟·克什米爾邦的時候,印度也沒有閑着。印度總理尼赫魯絕對不會坐視查谟·克什米爾落入巴基斯坦囊中。為了争奪查谟·克什米爾,印巴兩國都在查谟·克什米爾領邦培植了各自的勢力。

這種玩法實際上如同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經常發動代理人戰争一樣。印度試圖在查谟·克什米爾通過培植自己的代理人,來完成對查谟·克什米爾的占領

印巴“同根生”,為何“相煎”急?誰在兩國埋下“潘多拉魔盒”?

印巴分治後,查谟·克什米爾君主哈裡·辛格是一名虔誠的印度教徒,他的内心自然想加入印度聯邦。但是,整個查谟·克什米爾領邦卻有78%的人口是穆斯林信徒,隻有20%的人口是印度教徒。如果貿然決定加入印度,必然會遭到整個查谟·克什米爾穆斯林的反對。

考慮再三,哈裡·辛格最終還是保持樂觀态度,暫時維持現狀。巴基斯坦很巧妙地利用了哈裡·辛格的心理,當即表示同意哈裡·辛格的做法。

可意在吞沒查谟·克什米爾的印度總理尼赫魯當然不會上這個當。尼赫魯斷然拒絕了哈裡·辛格的意見。

在尼赫魯看來,查谟·克什米爾毗鄰印度、中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根本無法保持獨立和中立。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

既然維持現狀的協定沒有辦法簽訂,那麼物資供應總可以維持吧?查谟·克什米爾是個内陸土邦,他的物資供應很大程度上依賴印度或者巴基斯坦。

由于尼赫魯沒有理會哈裡·辛格的建議,哈裡·辛格隻能和巴基斯坦簽署了物資供應協定。巴基斯坦獲得了對查谟·克什米爾的伊斯蘭聖壇、谷物、油、鹽的經營權,并且掌控了克什米爾的郵政電報和電話系統。

如果說簽署物資供應協定能夠避免戰火的話,那哈裡·辛格的想法就大錯特錯了。

1947年8月到9月,印巴分治後的民族仇殺行動開始在查谟上演。當地50多萬穆斯林居民中有20萬人遭到印度教徒的殺害。發生在查谟的仇殺事件,迅速傳遍查谟·克什米爾各地,引起當地穆斯林的極大憤怒。查谟·克什米爾西部的奔傑省首先爆發了反對哈裡·辛格的起義,并和終于哈裡·辛格君主的部隊展開激烈戰鬥。

接着,巴基斯坦境内的穆斯林,特别是西北地區的瓦齊裡斯坦和北部的喀喇昆侖省悍勇的山民們及成群結隊,組成巴基斯坦民軍進入查谟·克什米爾,協助當地穆斯林武裝起義。迅速擴大地盤,猛攻忠于哈裡·辛格的部隊,朝斯利那加進軍。

為了把握這個黃金良機,徹底控制查谟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加大對忠于哈裡·辛格的土邦軍隊和土邦各級政府的策反,導緻土邦軍隊中大批穆斯林士兵逃亡,整個土邦行政機構也逐漸瓦解。

為了給哈利·辛格造成更多困難,巴基斯坦還對查谟·克什米爾進行經濟封鎖,切斷了諸如谷物、鹽、油、汽油和煤油等重要生活用品的供應。汽油短缺使得查谟和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運輸系統癱瘓,财政系統也陷入枯竭狀态,郵政電話和電報系統更是處于癱瘓狀态。

在沒有饷銀、補給系統斷絕和通訊系統崩潰的情況下,忠于哈裡·辛格的查谟克什米爾土邦軍隊根本沒有辦法阻止巴基斯坦民軍的突擊。在查谟·克什米爾西南地區,巴基斯坦軍隊迅速控制了大片領土。在首府斯利那加平原,巴基斯坦民軍占領了巴拉穆拉。

形勢的急劇惡化迫使查谟·克什米爾君主向印度求援。在君主哈利·辛格于1947年10月26日簽約加入印度聯邦後,印度陸軍迅速利用空運和陸路緊急開赴克什米爾和查漠。在印軍的猛烈攻擊下,巴基斯坦民軍被迫退卻。印度解除了民軍對拉喬裡的包圍。

不過,奔傑省還是被巴基斯坦民軍從四面八方團團包圍,隻能靠印度空軍空投的補給免強維持了一年。

1947年11月底,巴基斯坦民軍沿着傑赫盧姆山谷公路很快抵達斯利那加外圍,卻被印軍擊退。印軍還奪回了基申根加山谷、蒂特瓦爾和古賴斯。在北面,巴基斯坦民軍強行攻下了吉爾吉特,經過長期圍困拿下了斯爾爾度。又通過突襲攻克了卡吉爾和拉達克,并威脅到列城。

從1948年頭幾個月開始,巴基斯坦正規軍開始進入克什米爾和查谟與印軍交戰。盡管如此,印軍還是靈活運用坦克突破了左吉拉,于1948年11月奪回了卡吉爾和達拉斯。戰争打了一年多,印軍雖然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但随着巴基斯坦正規軍加入戰場,雙方逐漸打成僵局。

采取軍事手段完全奪取查谟·克什米爾的設想,對印巴雙方來說都已經化為泡影。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政治談判達成軍事停火協定就成了印巴雙方唯一的選擇。經過艱苦漫長的談判,印巴雙方于1949年1月12日夜,在查谟·克什米爾境内達成停火協定。并沿着南起馬納瓦爾、北到開倫至錫亞琴冰川處劃定分界線。

印度控制查谟·克什米爾60%的地區,人口約400萬;巴基斯坦控制剩下的40%的地區,人口約100萬。為了取得這個來之不易的勝利,印度陸軍在圍繞争奪克什米爾第一次印巴戰争中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有1103人戰士,3152人負傷,合其損失4255人。

此外,印度空軍也戰死了32人,查谟·克什米爾土邦作為戰争的旋渦,也未能幸免,軍隊則有1990人戰死或者失蹤。而巴基斯坦方面人員損失更為慘重,主要是民軍6000人戰死,14000人負。

雖然印巴雙方簽署了停火協定,可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印巴雙方應該雙邊撤軍,讓查谟·克什米爾人民舉行全民公決,投票決定他們要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可印巴雙方都拒絕撤軍。

不僅如此,雙方還分别在各自控制地區建立了印控克什米爾政府和自由克什米爾政府。兩個地方政府互相敵視,水火不容。

為了便于日後組織滲透和策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陸軍有效利用停火時間生效前一刻,穿過布爾齊爾小徑,搶奪了古賴斯前方幾公裡和俯瞰卡吉爾周圍的和卡吉爾列至列城公路周圍的山頭,以及哈吉皮爾小徑和查木布西面的開闊地。

印巴“同根生”,為何“相煎”急?誰在兩國埋下“潘多拉魔盒”?

在1965年發生的第二次印巴戰争,巴基斯坦方面正是依托這些具有戰略價值的滲透和小徑以及開闊地,對印軍發動了大規模武裝滲透和大規模地面攻擊。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對孿生親兄弟,之是以互相仇殺,紛争不斷,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英國殖民者在離開時,給他們兩兄弟之間埋下了一個“雷”,這個“雷”就是臭名昭著的《蒙巴頓協定》。就如同他們在中國和印度之間埋下了“麥克馬洪線”這個“雷”一樣。其險惡用心就是希望巴基斯坦和印度常年戰亂,他們借此坐收漁翁之利。而查谟·克什米爾就是英國人設計的“潘多拉魔盒”,一旦這個魔盒被打開,就永遠會散發着民族仇恨、殺戮和血腥的味道。

好了,今天老秦的話題就和大家聊到這裡,懇請朋友們多多點贊、評論和轉發。

謝謝大家收看,咱們下期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