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網上購物,卻被“最後一公裡”物流所困擾,
當地産商受制于宏觀調控、開發住宅利潤漸薄,當各種類型的社交媒體被開發占坑之後,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了與消費者最近的社群服務生意。
“嘟”的一聲,手機app發出提醒:家裡缺米了。你隻需回複:需要。15分鐘之後,米就送來了。如果你需要家政、維修等服務,也隻需通過這個app就能解決。
這就是深圳一家以地産開發起家的公司花樣年正在做的新型網際網路物業服務。這家公司從2012年就開始用網際網路基因來重組傳統物業公司,将實體社群打造成一個基于大資料的網際網路平台,并向同行開放。
2012年,花樣年服務平台服務的人群約400萬元,創造利潤5000萬元,其中95%來自非花樣年的物業。
當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網上購物,卻被“最後一公裡”物流所困擾,當地産商受制于宏觀調控、住宅開發利潤漸薄,當各種類型的社交媒體被開發占坑之後,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了與消費者最近的社群服務生意。
中國有多少個小區?截至2012年,全國500戶以上的社群約有5萬個,約2500萬戶,人口7500萬。這些人都是中國的中産階級或以上的富裕階層,按照人年均消費1萬元計算,一年消費額為7500億元人民币。在歐美國家,社群商業占據社會商業總支出的60%以上,而在中國,目前整體水準不足30%。
社群是一塊未被開掘的金礦。
用網際網路改造社群
近幾年,由于地産開發的毛利率不斷走低,花樣年開始向金融和社群服務轉型。
“房地産五年後肯定不是我們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今年開發100多萬平方米,等于生産了1.5萬戶人,每年都在幫物業生産客戶。”花樣年董事會主席潘軍說。
過去十幾年,開發商熱衷于靠開發銷售賺錢,而僅僅将物管作為房地産銷售的一個工具和賣點,甚至是一個貼錢的行業。潘軍卻認為物業管理的商業潛力無窮。“社群的消費才是真正剛性的消費。2012年,花樣年服務平台——彩生活服務集團服務的人群約400萬,400萬人口一年的總消費接近500億元。我們不想讓這500億的現金從我們門前流過。”
彩生活服務集團成立于2002年,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社群營運商。其設想是,打造一個零成本的未來社群,每個人的日常消費和生老病死都在社群裡進行。家裡需要什麼商品,通過移動app或網際網路登入社群服務系統都可以實作線上支付,社群商店負責配送和服務。
它們第一步就是将物業管理科技化。傳統的物業是靠人服務,現在使用更多的電子裝置,保安、清潔等全部外包,節省人工成本約40%,并且通過規模化實作了采購成本的降低。在彩生活的社群裡,沒有水電部、沒有保潔部,效率可以提高十倍,人員反而穩定。
然後,彩生活開始挖掘社群服務的商業潛力,通過增值服務,帶來收入。比如,它與光大銀行合作發行了彩生活e卡通,這是一種集門禁、停車卡、儲值卡于一體的社群卡。使用者可以用它線上上線下刷卡購物。在此基礎上,它們會不斷推出新的産品。比如,每個月推一款水果,早上從産地直接采摘,晚上就送到業主家裡,比超市便宜30%。推一個産品就是上百萬的利潤。
彩生活還利用網際網路平台及彩之雲app系統,以社群為中心輻射一公裡微商圈,內建包含衣、食、住、行、娛、購、遊在内的各領域商戶服務資源,時時推送更新活動資訊。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都可以從社群平台上買,買東西送積分,積分就可以抵物管費。在這個平台上消費到一定額度,物業就免費。
無論是e卡通,還是網際網路平台、彩之雲app,都可以持續積累住戶消費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分析,彩生活可以更精準地為住戶服務。
在富人小區更受歡迎
彩生活在做的是用網際網路基因改造傳統物業管理公司的事。它已經兼并了30多家物業管理公司,覆寫了全國45個城市。通過控制物管這個核心環節來做電子商務,顯然有巨大優勢。
但花樣年的挑戰在于,它必須以比傳統社群商業更低廉的價格、更好的服務來吸引消費者。花樣年的優勢在貼身、友善,這在對價格不敏感的富人小區也許會很受歡迎。但對于一般小區居民來說,價格仍是最主要的因素,周邊的傳統商業和京東、淘寶等電商都是花樣年的競争者。花樣年需要更精細地挑選物品種類,所滿足的應是住戶即時的需求。
花樣年的平台一旦吸引了足夠多的住戶,未來完全可以成為一個開放式平台,讓第三方商家在平台上競争,花樣年可以像淘寶一樣憑借平台的增值服務收費,也可以開發自己的産品來盈利。
不過,中國已擁有超過16.8萬個已存在的社群,社群家庭總戶數高達40380.8萬戶。花樣年目前所管理的社群仍很有限,未來需要融資去做更快速的物業收購,占地盤。否則,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事實上,圍繞社群服務,除了電子商務之外,仍有社交等空間可以挖掘。美國的nextdoor以及中國的聚鄰等,都在從這個方向入手。一旦在社交上擷取了衆多使用者,繼而開發電子商務并非難事,這是一條獨特的路徑。
花樣年選擇了最直接的方式來做社群商業,就是買下物業管理公司。但其他人要想做社群服務則很難介入,尤其是難以推廣,是以不得不從社交、活動入手,積累使用者,再展開商業化。
不再獨自打保齡
幾乎和花樣年同時,2011年10月,美國社群社交應用nextdoor推出。它是想在facebook、linkedin、twitter之外尋求新的社交網絡形态——鄰裡與社群關系。
早在1995年,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 ·帕特南(robert putnam)就發表了一篇産生了暢銷小說般效應的學術論文《獨自打保齡》,文章認為美國人雖然仍然去打旁邊無人喝彩的保齡球,卻不像20世紀50年代那樣熱心參加各種社會政治活動,公民間的非正式聯系在減少;美國人變得越來越老死不相往來,越來越憤世嫉俗,越來越遠離市民社會的生活,越來越脫離社會網絡。
現在,盡管有了各種線上社交網絡,但這一現狀并沒有太多改變。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最近資料,29%的美國人隻認識少數鄰居,28%的美國人甚至一個鄰居的名字都不知道。
nextdoor是一個依靠鄰居關系發展的免費社交網站,私密和社群性是它關注的重點。如果facebook意味着家庭和朋友,twitter意味着名人和“線上朋友”,linkedin是職業化網絡,那麼nextdoor則意味着和鄰居的親密互動。
如今已經有8075個美國社群進駐該社交網絡。其ceo nirav tolia說,該應用現在每天要增加超過30個社群,由于使用者在注冊時需要确認他們的住址資訊,是以注冊過程并不簡便。tolia說,這可不是什麼美國西岸的東西,或者是隻屬于富人、技術玩家、年輕人的玩意兒,每個人都想建立自己與社群的聯結。
nextdoor的使用者們可以釋出facebook狀态,給予或是尋找社群他人提供的服務建議,如雇用保姆、院子維護以及發現好的商店和餐館等。他們也可以釋出有關于該社群的相關資訊,如寵物、停車、犯罪、安全以及打折銷售的貨品。
在nextdoor裡面,使用者可以互相發資訊,建立活動清單,或者發newsfeed。nextdoor的創始人tolia 說,nextdoor在奧克蘭的一個社群甚至通過資訊共享幫助警方逮捕了一夥竊賊。還有人在上面刊登尋物啟事等。此外,nextdoor可以進行很多商業活動,比如找保姆、提供吉他教程、出售不用的家具等。
利用私密性收集資料
私密性是nextdoor非常關注的問題。nextdoor不允許用facebook賬戶注冊,在google上搜不到任何有關它的内容,使用者建立新賬戶後需要等收到nextdoor寄來的明信片才能登入。其目标是社交圖譜裡面與朋友圈、家庭圈不一樣的一部分群體。這麼繁瑣的注冊過程往往是其他初創企業避而遠之的,nextdoor卻反其道而行之。
nextdoor的每一個鄰居都是一個私密的、受密碼保護且通信經https加密的網站。一旦登入成功,使用者就會發現在其他社交網絡上找不到的豐富資訊,包括孩子的姓名、出行資訊甚至家庭電話。正是因為nextdoor的隐私安全保護得好,是以使用者才願意分享更多的資訊。是以它基于大量的使用者資料,商業空間相當可觀。
nextdoor在2012年7月份時融到1860萬美元,當時估值是1億美元。迄今為止它已經獲得4020萬美元投資。是以,這家社交網站商業化的壓力并不大。但它已經在考慮未來的商業模式,如商業廣告業務,以及與周圍的小企業合作,為nextdoor會員提供獨家交易。可以想象,隻要積累了足夠的社交人群,圍繞社群的各類商業都可以在nextdoor的平台上掘金。
眼見nextdoor的成功,中國也出現了模仿者,如2013年8月上線的聚鄰,就是以活動召集為賣點,來發展鄰裡之間的社交。
但在中國如此衆多的社群中,一個個發展社群使用者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同時,中國人認識自己的鄰居,已經有了不少工具。比如,一般人會去搜房等社群的業主論壇,在這樣的bbs上可以擷取小區的各種資訊,以及與鄰居交流吐槽。除此之外,還有社群業主的各種qq群,比如拼車、運動等群。
聚鄰等鄰裡社交工具自然可以起到聚合這些資訊的作用,通過學習nextdoor,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隻不過,目前這些社交工具仍未找到好的推廣方式。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3-12-04</b>
<b></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