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作者:國家地理中文網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攝影:gerald herbert, ap images

海中央出現第一聲巨響,火光沖天;

接下來又發生一系列爆炸,

倒灌上來的原油被瞬間點燃,

海面上頓時湧起一大團“氣雲”。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攝影:u.s. coast guard, epa

整整十年前,

那天是4月20日晚間10時許,

“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發生爆炸,

平台沉沒後大量漏油,

釀成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漏油;

十年之後,其造成的危害仍未消除,

綿延不絕的環境危害,

使其堪比海洋版的“切爾諾貝利”,

這也是全世界最嚴重環境災難之一:

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星号标注的即“深水地平線”爆炸并洩露的墨西哥灣海域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攝影:joel sartore,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超4.9億升原油注入墨西哥灣;

7人重傷、至少11人失蹤;

數百萬海洋哺乳動物、

海龜、鳥類和魚類喪生;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在水下錄像的畫面中,原油從受損深海井口噴出。

供圖:bp via ap

在爆炸和洩露發生的整整87天,

整個世界都無能為力,

隻能眼睜睜看原油湧入海洋。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攝影師beltrá說,對于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号洩露的可見石油,從業人員會用可控燃燒的辦法去除。攝于2010年5月。

攝影:daniel beltra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2010年5月,船隻用吸油圍欄收集洩漏的石油。

攝影:tyrone turner,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2010年,“ 深水地平線”洩漏的石油覆寫了阿拉巴馬州的奧蘭治海灘。

即使時至遙遠的十年之後,

這場噩夢依然沒有煙消雲散。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一隻死海豚在密西西比州海洋哺乳動物研究所進行屍檢

攝影:patrick semansky, ap

漏油後幾個月,

約1000隻海豚死亡;

在路易斯安那州污染嚴重的巴拉塔裡亞灣,

海豚成功受孕率僅20%,

在未被污染區,

這一數字是83%。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2010年,寬吻海豚遊過路易斯安那州錢德勒桑德海灣,這片水域油膩不堪。

攝影:alex brandon,ap

十年之後,美國海洋哺乳動物基金會的獸醫cynthia smith發現,寬吻海豚的繁殖失敗率、肺病率、心髒病率、受損應激反應和死亡機率都提高了;

有意思的是,發表于2018年的兩項研究分别發現,接觸石油的清潔勞工和美國海岸警衛隊也出現了與海豚相似的發病症狀。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在石油洩漏之前,科學家曾深入研究過墨西哥灣的深海珊瑚,如上圖的泡泡糖珊瑚和竹珊瑚曾色彩鮮豔、茁壯生長。

供圖:noaa office of 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gulf of mexico 2014.

洩露發生前,珊瑚長勢良好,洩露發生後;半數珊瑚群落(五彩斑斓的扇形柳珊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攝影:carol guzy, the washington post/getty images

墨西哥灣生活着5種海龜,

它們全都受到《瀕危物種法》的保護。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2010年,一隻死海龜躺在路易斯安那州巴拉塔裡亞灣的石油中。

棱皮龜和大西洋玳瑁龜喜歡在近海水域漫步,而紅海龜、綠海龜和尤為瀕危的肯普氏麗龜通常在近岸栖息地活動。2017年的一項研究估計,石油洩漏事件中,至少40.2萬隻海龜接觸到了石油——其中51%是體型最小、最為瀕危的肯普氏麗龜。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在墨西哥新拉雷多的海灘上,一隻肯普氏麗龜正在築巢。由于石油洩漏事件,這個極度瀕危物種的恢複受挫。

攝影:sandesh kadur, nature picture library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鳥類的受害情況最為嚴峻,

墨西哥灣成了鳥類的“黑色地獄”。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漏油事件發生後,在路易斯安那州貝斯皇後島,救出了一隻被原油眼中污染的鹈鹕。

鳥類專家erik johnson說:“受影響的鳥類數量估計在10萬至100萬之間。事實上,我們永遠不知道确切數字。”

這個統計資料包括普通潛鳥、北方鲣鳥、雙冠鸬鹚、皇家燕鷗、威爾遜鸻鳥、黑燕鷗和海灘雀等。還有多達32%的笑鷗和多達四分之一的褐鹈鹕也受到了影響。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2010年6月4日,路易斯安那州東大特雷島附近,一隻褐鹈鹕在原油中掙紮。

攝影:win mcnamee, getty images

在這次人為災難中,

唯一獲益的是一些魚類,

它們出現數量激增,

尤其海灣鲱魚的數量是達過去兩倍,

因為很多吃魚的海鳥消失了。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漏油發生後,原油會與浮遊植物和黏土混合後下沉

攝影:christopher berkey, epa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與石油混合的浮遊植物

攝影:arne diercks

最近一項研究檢測了墨西哥灣的2500條不同的魚,發現所有取樣的91種魚類都有與石油接觸的迹象,這意味着石油洩漏影響廣泛,并且還在繼續。在受污染地區,包括瀕危的墨西哥灣鲟在内,斑點海鳟、紅鼓魚的繁殖能力均有所下降。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一隻死去的石首魚在路易斯安那州格蘭德島的油水中漂浮

未來會怎樣?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2010年7月,洩漏開始三個月後,原油仍然覆寫海灣。

攝影:dave martin

我們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弄清楚石油對下一代鲸類、珊瑚、海龜、鳥類、魚類等産生了哪些影響。

許多海洋科學家也為了爆炸的一瞬間,傾盡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全部——

墨西哥灣生活着21種海洋哺乳動物,其中大部分很罕見,是以科學家隻能靠“聆聽”展開研究——根據海洋動物發出的聲響,可以判斷出石油洩漏多年後,哪些物種仍然活躍,哪些物種數量減少。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事件中最重要的證物——英國石油公司macondo井中回收的防噴閥

攝影:gerald herbert, associated press

而2010年事件發生後,還是一名博士生的kaitlin frasier聽從導師的訓示,把事業重心放在石油洩漏事件上,她開始“聆聽”墨西哥灣廣袤的海底,而目前,越來越少聽到的一個物種是熱帶點斑原海豚。

漏油事件已經過去整整十年,

然而這個時間對于生态的恢複

似乎依然遠遠不夠。

于此同時,

frasier仍埋首于辦公桌前,

聆聽着灰海豚的啁啾聲,

聆聽抹香鲸的低聲長吟。

購買daparo原創胸針

蔚藍空海系列:蝠鲼 鲸鲨 雙髻鲨

海上“切爾諾貝利”,延續十年的噩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