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都籍青年科學家侯旭 上了“全球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

作者:愛看頭條
成都籍青年科學家侯旭 上了“全球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
成都籍青年科學家侯旭 上了“全球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和實體科學與技術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侯旭談到求學、治學的經驗時說道:“周圍的人做得好就替他們高興,做得不好時就能幫助就幫助。總的來說,天道酬勤,健康心态,帶着感恩的心,讓自己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工作與生活很重要。”

今年是化學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同時也是世界最權威的化學學術組織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iupac)成立100 周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日前從iupac官網獲悉,為作紀念,iupac 與國際青年化學家網絡(iycn)在全球遴選出118名青年化學科學家,分别給化學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學元素代言……他們都是“元素代言人”。

九位中國青年化學家的名字出現在了“全球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上,其中,成都籍青年科學家侯旭入選,為第100号元素“镄(fm)”代言。與這些同行一樣,他的研究被iupac認為代表着化學學科在下一個百年的發展方向之一。

目前,侯旭是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和實體科學與技術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據了解,今年,中國化學會也遴選了一張“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侯旭也入選了,代言了第33号元素“砷(as)”。

“學霸”是怎樣煉成的?

“大學前兩年很重要”

侯旭出生于1983年,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國小、國中分别就讀于金馬街國小、成都市第二十一中學,高中畢業于樹德中學。200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創新人才班”,學習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侯旭所在的“創新人才班”允許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專業,某種程度上享受研究所學生的待遇。對于自己走上科研之路,侯旭對這個班級充滿了感激:“給了我們很多機會,提前進入實驗室,提前有機會接觸到科學研究方面的内容。”

在進入大學前,侯旭是标準的好學生,踏踏實實地為考學做準備。大學階段,一方面,他保持了踏實勤奮的學習習慣,建立起對科學研究思維的方法;同時也積極參加校内活動,加入學生會學習部、編輯學生學報,保持了各方面能力的均衡發展。

大三時,侯旭申請了校内的星火計劃,獲得一筆小經費,和幾個低年級的同學們一道開始做科研項目,項目曆經兩年,在結題時獲得了優秀。大學畢業後,2006年侯旭被保送到了中科院、北大與清華聯合組建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起開始産出科研成果。

聊到這裡,結合自身經曆,如今身為班主任的侯旭想向廣大還處在開學季中的大學生、研究所學生建議,應盡快明确自己的目标。“進校的前兩年對一個人後面的發展影響很大。天道酬勤、先緊後松。”他說,把每一門課先學好,同時要積極參加學校的社會活動。因為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與人溝通、統籌資源,也是日後影響科研項目成敗的重要因素。

入選美國化學會scifinder化學領域

未來領袖 放棄哈佛大學職位offer回國

2010年,侯旭申請到了一個聯合國國際能源署的全獎學金項目,代表中國前往澳洲墨爾本參加國際暑期學校,結識幾十個來自全球不同地方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他把這次經曆形容為“開闊眼界”,從中獲得了更多的自信。

博士畢業後,侯旭申請到去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機會。2012年1月他到了美國,在那裡工作了将近三年半。2014年,他獲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後事業發展獎。同年7月,侯旭入選美國化學會scifinder化學領域未來領袖,是從全球篩選出的18位年輕化學科學家之一。

“三年半以後,我拿到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講師offer。”他說,“在波士頓遇到了我現在的太太,後面有了小孩,出于家庭的考慮以及我自己回國發展的初心,最後還是确定回國發展。”在哈佛的日子給侯旭帶來最大的收獲是讓他的眼界又上了一個層次,進一步走進國際學術圈、了解國際科研文化與思維。

對于自己取得的成績,侯旭強調說,自己科研之路得益于遇到了許多像徐僖、江雷院士等這樣的良師益友的指引幫助。“他們給了很多機會,然後自己也比較努力把這些機會把握住了,一步步走來,感覺自己比較幸運,能遇到這麼多好的老師。”他說,“我覺得勤奮真的是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很優秀的品格。特别在國外,能感到我們中國人是非常勤奮的,任何事就是要勤勤奮奮踏踏實實地做。”

研究界面科學

涉及空氣淨化、海水淡化、智慧城市材料等應用前景

“任何東西都有界面,比如說水跟油放在一起,就有一個油水界面。又比如說在固體表面,是否會吸附液體或其他固體;抑或是像荷葉一樣可以自我清潔。”侯旭告訴記者,他的團隊現在從事的科研主要關注于界面科學與智能材料等内容。

除了基礎研究外,在應用前景上,侯旭團隊研究的方向包含有海水淡化、空氣淨化,使用納米材料高效地把海水淡化成可以飲用的純水,将功能液體與多孔智能薄膜材料結合首次提出一種響應性液體門控的概念。“我們把液體當作一種特殊的功能結構材料來用,把它用在油水分離、污水處理、空氣淨化處理霧霾等方面。”侯旭說。

此外,侯旭及其課題組還通過對微米、納米尺度孔道材料的一些特殊的實體化學現象進行研究,用以研制智能孔道材料。這類材料會對整個環境有響應。比如外界溫度一變,該材料就響應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孔道中的物質傳輸性質。“比如一個孔道材料原來是疏水的,一降溫它就變成親水的了。”他說,這種材料可以适應環境,未來有希望去實作一些智能應用。

對于此次入選“全球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侯旭表示,接到通知時很開心。他所代言的100号元素“镄(fm)”,不光是在100周年紀念号碼特别,且被用以紀念諾貝爾獎得主原子核實體學家恩裡科·費米。“這既是榮譽,也是責任。”他說。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曾那迦 李彥琴 王垚

新/聞/名/詞

镄(fm),音(fèi)

元素周期表第100号元素“镄(fm)”是一種人造放射性金屬元素,是為了紀念諾貝爾獎得主原子核實體學家恩裡科·費米而命名的,镄的化學性質類似稀土元素,在水溶液中,主要的氧化态為+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