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1.

隻有蘸着真實人生的血液,才能寫出震撼心靈的作品。

1943年7月,世界上最大的一場坦克大戰,正在俄羅斯中部的丘陵地帶庫爾斯克火熱進行。

交戰雙方,俄羅斯和德國,總計投入了1.3萬輛坦克。這其中,有一輛坦克,也許在兩年後成為一個猶太孩子的遊戲獎品。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同年同月,在德國的漢諾威西北的貝爾根和貝爾森兩村莊附近,一座納粹集中營拔地而起。意大利籍猶太人貝尼尼就是這個時候被送進去的。

這個集中營一部分是戰俘營房,一部分是猶太人轉營運,設計容量為1萬人。但在戰争結束時,這裡被關押的人數達到4.1萬人。這還不算在集中營陸續死掉的3.7萬人。每天都會有推土機,将屍體推入萬人堆中。饑餓、疾病、過度勞累以及肮髒的環境,随便一條什麼理由,都足以奪走一條生命——這是這裡最不值錢的東西。寫出《安妮日記》的女孩安妮·弗蘭克,就因傷寒死于這個集中營。

猶太人貝尼尼,曾在這個集中營中被囚禁兩年之久,直到德意聯盟解體時才獲釋。也許是長久遊走在生死邊緣的經曆,這個農夫、木匠、泥瓦工,已經能夠用一種從容不迫地态度,去調侃這一段晦暗的生活。他還教育他的4個孩子,要能在黑暗中,去發現閃光的一面。

他小兒子,羅伯托·貝尼尼很好地了解并貫徹了父親的生活哲學。即便從小生活在沒有電沒有水的小屋裡,和母親與3個姐姐擠在一張床上,這種窘迫也沒有令他喪失樂觀。10歲時,他愛上了舞台表演,做過小醜和魔術師助理等工作。他的偶像是卓别林。

國中畢業後 , 他曾進入佛羅倫薩一所神學院 。因為學校被一場水災摧毀,他又轉投一所會計學校,并利用閑暇時間接觸電影。畢業後, 他徑直奔向羅馬,以喜劇演員作為營生。

時間來到1997年,45歲的羅伯托·貝尼尼,已經成了意大利知名的電影導演。他的喜劇表現經驗和人生經驗,已經足以支撐他去拍攝一些宏大、深刻的社會題材。

最終,他選擇了以他父親——這個從納粹集中營中死裡逃生的幸運者——的這段經曆為藍本,用他擅長的樂觀态度和喜劇表現手法,創作了一個劇本,名字叫做《美麗人生》。

2.

風景這麼美,鴿子到處飛。

《美麗人生》上映後,成為當時影壇的爆款。

1997年的世界影壇,雖不及1994年那樣璀璨,但也誕生了諸如:《泰坦尼克号》(豆瓣9.4分)、《南海十三郎》(豆瓣9.2分)、《心靈捕手》(豆瓣8.9分)、《春光乍洩》(豆瓣8.9分)、《千鈞一發》(豆瓣8.8分)等一衆影壇經典佳作。

《美麗人生》,共計78.4萬人評價,豆瓣9.5分。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6名。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1998年,貝尼尼接受梵蒂岡邀請,為教皇放映了這部電影。回來後他說,教皇和他在一起足足呆了3個小時,即便當時的美國總統,也沒有享受到這種“待遇”。

坊間還有一種說法:《美麗人生》在戛納電影節試映落幕後,全體觀衆不約而同站起來,流淚鼓掌長達12分鐘。

今年,是《美麗人生》上映的23周年,這部電影的4k修複版,馬上要在國内上映了。事實上,在此之前,我已經重溫了多次。貝尼尼巧妙的叙事手法、獨具匠心的細節設定,以及影片中展示出的想象力、幽默和來自“親身經曆”的真實情感,即便多次重看,仍令人心有悸動。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美麗人生》,看看這部影片是如何打動了全世界的觀衆。

3

男主圭多的人生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幽默、诙諧、展示勇氣的愛情故事;

第二部分是險峻、智慧、充滿想象力的親子故事;

前半部有多歡脫,後半部就有多遺憾。

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40年代的意大利。

樂觀幽默的猶太青年圭多和朋友駕車經過一個農場時,巧遇一位少女“從天而降”,“早安,公主”,一句問候,引領着全片的發展。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為了再次遇見自己的“公主”,圭多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官去學校視察,沒想到被校長邀請上台演講。圭多站到桌子上,開始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引得台下學生捧腹大笑。“公主”看得瞠目結舌卻又被他的别具一格所吸引。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從學校,追到威尼斯劇院,圭多曲解叔本華的“意志決定論”,嘴裡默默念叨“看我看我看我”,沒想到“公主”就真的看了過來。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此後的雨夜漫步,是圭多和“公主”情定終生的關鍵情節。大雨傾盆的夜晚,在台階鋪上紅毯,兩人一起走過,這也許是無數少女夢中的情節。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當得知“公主”要和門當戶對的政務官訂婚時,圭多成為訂婚宴的侍者。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此時,兩人早已心意相通,“公主”鑽進桌底與圭多接吻,并對他說“帶我走”。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于是,圭多騎着帶有歧視性的綠色大馬,長驅直入走進大堂,在衆目睽睽之下,擁着“公主”而去。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從這一幕開始,電影從舒緩輕快的叙事節奏,開始逐漸進入沖突緊張的節奏中。

4

一晃,幾年過去了。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叫喬舒亞。

而此時,意大利國内的局勢已經非常緊張了。猶太人受到納粹的攻擊和抓捕,商店門口也貼着“猶太人與狗不得進入”的标簽。

身為猶太人,圭多一家也受到波及。喬舒亞生日當天,圭多和兒子被抓進了納粹集中營,而圭多的妻子看見一片狼藉的屋子,知道發生了什麼,随即也堅定地要求軍官将她也帶走。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在前往集中營的路上,為了不讓孩子喬舒亞陷入恐懼中,圭多笑嘻嘻地告訴兒子,這隻是一場為你安排的生日旅行。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在集中營的牢房裡,為了讓兒子能安心地待在裡面,圭多告訴他,他們正在玩一場盛大的遊戲,累積赢得1000分的孩子,可以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

這個充滿想象力的善意謊言,是父親對兒子滿滿的愛。

納粹軍官來講牢房規矩,被圭多翻譯成了遊戲規則;在高溫如火的工房裡拼命勞作,他對兒子說這是在造坦克;他想盡辦法讓孩子相信,這隻是一場遊戲,當遊戲結束時,孩子将得到一輛真正的坦克。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圭多仍邁着滑稽的正步,跟兒子眨眼對暗号。他知道,躲在鐵箱子裡的兒子此刻正看着他,他要将充滿樂觀與溫暖的那一面,永遠留給他。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一陣槍聲響後,圭多再也沒有回來。

電影也沒有在此刻結束。因為貝尼尼不希望大家在“恨”中結束這一切,因為,一個樂觀者,總要給困頓生活中的人一些希望。

導演貝尼尼相信,“笑”和“想象力”才是面對人生無奈的最佳良藥。

5

影片最後,盟軍的坦克開進了集中營,從鐵箱子裡走出來的喬舒亞,收到了父親的獎品。

圭多用謊言和生命,保護了孩子純真的心靈,集中營的陰霾和血腥,沒有“殺掉”孩子。

網上有人說,這是一部每個男人都應該去看一次的電影,然後,你才會知道如何做好一個父親。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難免會遭遇不期而至的疾風驟雨,人生失意時,不妨想想圭多,無論何等境遇,總以微笑面對。

貝尼尼之是以最後展示出盟軍勝利的畫面,我想,大概是不希望觀衆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他要通過圭多,讓兒子相信,同時也讓自己和所有人相信:噩夢,都是暫時的。勝利的坦克,已經在路上,隻要你相信,它遲早會開過來。

《美麗人生》,很殘酷,但沒有一絲血,也沒有一滴淚,這大約就是人生吧,你要自己去發現那份美麗。

後記:《美麗人生》上映後最終榮獲70項國際大獎、51項提名。其中,包括奧斯卡3項大獎、戛納評審團大獎等,編劇、導演兼主演羅伯托·貝尼尼,也成為了奧斯卡曆史上第一個憑外語片收獲影帝的外國演員。 據悉,2020年1月3日,《美麗人生》的4k修複版就要在國内上映了。2020年開年第一部大戲,一定要去影院再刷一遍。
父親被送集中營,50年後兒子将其經曆拍成電影,拿下3項奧斯卡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