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紅四軍在王良軍長的帶領下,全殲了國軍18師兩個旅,俘虜師長張輝瓒。主席聽聞捷報,詩興大發,揮毫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霧滿龍崗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瓒”。
王良,原名王化赅,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小時候,因家境富裕,王良接受了系統的教育。父母希望他做個文人,日後能不愁溫飽就滿足了。生于亂世的王良見多了舊中國的腐敗沒落,對普通群眾艱難維生的處境感觸良多。1926年,王良大學肄業,離開上海前往廣州黃埔軍校學習。22歲的他,毅然選擇棄文從武,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尋找拯救中國的出路。

在軍校裡,王良不僅學習了豐富的軍事理論。1927年秋天,王良随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乘船前往南昌,響應南昌起義。但是遭遇蔣介石部隊的圍困,他被迫轉道修水,參與了秋收起義,并随軍前往井岡山。
在井岡山期間,王良經受了殘酷戰争的磨煉,迅速成長為紅軍優秀的紅軍指戰員。1928年7月,紅軍主力部隊離開井岡山,王良沒有跟随部隊轉移,而是留守井岡山。敵人見井岡山地區軍力不足,便趁機集結部隊向井岡山逼近,企圖一舉攻占紅軍大學營。留守的王良僅有紅三十一團的一連和三連以及少量的民間武裝力量,不足敵軍的一半。
王良多年的軍事訓練在這個時候派上了用場,他和戰友們發動群衆迅速在黃洋界口修築了防禦工事,準備借助地形優勢,誘敵深入。果然,淩晨時分,敵人集中火力猛沖。王良出其不意地調來重炮,炮彈突如其來的飛入敵兵隊伍中爆炸,敵方猝不及防,以為紅軍主力班師回營。王良趁勝追擊,一鼓作氣擊潰了敵軍大部隊。這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在紅軍内部大受稱贊,主席賦詩紀念:“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西江月•井岡山》)。
此後,王良先後以紅四軍第十師師長、紅一方面軍軍長的身份組織參加了前後三次反“圍剿”鬥争。其中以第一次反“圍剿”全殲張輝瓒部戰功最為顯赫。當時,正值第一次反圍剿的關鍵時期。王良率領紅十師進攻龍岡西北部的國軍第十八師。該師是國軍的精銳,裝備精良,師長叫張輝瓒。王良瞅準時機,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向十八師的師部發起進攻。這次戰役,全殲十八師師部和兩個旅,活捉了師長張輝瓒,繳獲各種槍支9000多件,取得了紅軍第一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戰鬥結束後,主席把繳獲的張輝瓒的懷表和鋼筆送給王良,以示嘉獎。
1932年,蔣介石發動了更加兇猛的第四次“圍剿”,意圖消滅紅軍和蘇區。王良兵貴神速,晝夜兼程從贛州趕往龍岩,趁敵不備,一舉攻陷龍岩。休整三天後,王良又帶領部下馬不停蹄地趕往漳州天寶山。在這裡,王良一戰定乾坤,他親自沖上一線陣地,指揮紅十師、十一師、十二師攻占天寶鎮,俘獲副旅指揮官魏振南,為攻占漳州奠定了基礎。解放漳州後,當地群眾賦予紅四軍“鐵四軍”的美譽,一時之間,敵人聞風喪膽。
1932年夏天,王良率紅四軍開赴贛南,執行南雄殲敵任務。6月13日,先頭部隊的第十師因遭土匪攔擊而行程受阻,王良親自前往探查。在觀察地形的過程中,因暴露目标,被敵軍集中掃射。王良頭部中槍,他拼盡最後的力氣,向同行的将領交代了後續指揮事宜,最終不幸犧牲,年僅27歲。這位能征善戰的紅軍常勝将軍,沒能見到最後勝利的曙光,就長眠在他熱愛的閩西熱土上,他的追悼會,由主席親自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