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媽,戰火中的青春

作者:一風2008

作者 陶曉海

2020年老媽離開了我們,在她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她真正擺脫了病痛,享年96年。她離開這些日子,她那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為了緬懷和紀念給予我們生命,對于我們有養育之恩的母親,紀念這位戎馬一生,革命一生的老戰士,開始收集和整理有關她的曆史材料。喚醒已被淡忘的悠悠歲月.....。

老媽叫姚獻玉,1924年9月出生于安徽東部全椒縣一個古老管家壩集鎮,其父親開了一家小染坊,靠染布的手藝,養活全家,老父親小時候讀過書,也算是個文化人,手頭掙了一些錢,就把孩子送到學校去讀書,老媽在鎮上南關學校上學,在那個年代女孩子能上學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也為她後來走上革命道路,創造非常有利的條件。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寇全面發動了對華戰争,當時全國上下,群情激昂,反對日本侵略者,青年學生走上街頭遊行集會,老媽也參加了這些活動,在她的幼小心靈中注入愛國的情懷,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

1938年秋,新四軍四支隊第八團進駐管家壩地區,不少青年報名參軍,老媽和她姐姐聞訊來到部隊,報名參加隊伍,當時接待她們是團政治主任張恺帆,她姐姐當年19歲,符合條件,老媽當年隻有14歲,部隊嫌她歲數太少,不同意接受,不得不軟磨硬泡,再加上又哭又鬧,好在部隊正需要像老媽這樣的文化人,最後終于同意了她加入隊伍,老媽光榮成為了一名新四軍戰士,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幾天後當兩個女兒一身整齊新四軍灰色軍裝,一頭齊整的短發,英姿煥發站到父親和鄉親面前的時候,産生極大的震撼力,老父親高興的合不攏觜,鄉親們投來羨慕的目光,奔走向告,成的當地特大新聞,巾帼姊妹花成為當時一段佳話。

剛到部隊姐倆分在一個班,人們管姐姐叫大姚,管老媽叫小姚。她們先進入團教導隊進行學習和教育訓練,結業後配置設定到服務團和劇團,主要做抗日宣傳活動,粉碎日僞軍大掃蕩,建立地方黨組織和群眾抗日團體,組織婦女群組建兒童團工作等。

在殘酷的戰争的環境中,部隊生活極為艱苦,時時面臨着生死考驗,行軍打仗是家常便飯,經常穿山越嶺,行軍百裡,老媽雖年齡小,從不掉隊,一年大小戰鬥幾十次,面對的是兇殘日本鬼子,不少身邊戰友犧牲在戰場上,雖然她不在一線參加戰鬥,但常冒着槍林彈雨搶救傷員,表現十分勇敢,多次受到上司表揚和同志們的稱贊。在部隊中她已成堅強的新四軍戰士。1940年她不滿17歲,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41年皖南事變,新四軍遭到了重創,中央決定新四軍的上司和編制進行調整,組建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開始對部隊的骨幹人員進行教育訓練,在天長縣龍崗建立抗大八分校,校長由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兼任,副校長由二師師長羅炳輝将軍兼任。老媽1943年初被調入分校,進行教育訓練和學習,接受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全面訓練。

老媽的姐姐此時調到新四軍二師師部供給部工作,與張雲逸副軍長的妻韓碧同在一起工作。經張雲逸之妻韓碧和羅炳輝之妻張明秀出任“紅娘”,介紹淮南路東軍分區參謀長黃元慶相識,後結為夫妻,張雲逸和羅炳輝為她們舉辦了婚禮。老媽特意趕去為他們祝賀,老媽的姐夫黃元慶是一個老革命,1926年參加方志敏上司的暴動,後轉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參加過井岡山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裡長征,後從延安到新四軍軍部,出任二師91團副團長。

老媽在抗日八分校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各門取得優異成績。畢業後于1944年5月正式配置設定到新四軍二師師部機要科工作。有幸在羅炳輝将軍手下工作,既緊張又高興。

老媽初到師部機要處, 對無線電收發報技術一竅不通, 必須要從新學習,盡快掌握, 教她這門技能就是我的老爸。 老爸當時已是機要戰線上的老手,在新四軍機要戰線上,遠近聞名,收發報技術及文字水準能力超群, 譯碼時可以不看本子直接翻譯,後來提抜為機要股長, 奉命多次組織開辦機要幹部訓練班, 培養了一大批機要幹部。深受上級首長的信任, 以至後來被選抜為陳毅司令員秘書和總前委輪值秘書等職。

老媽在我老爸的精心幫助下,加上勤學苦練,很快掌握了收發技能,接着, 就是學習譯電碼, 這是最難學的。由于作戰時, 密碼要經常更換的, 是以, 就要重新記憶那些枯燥的數字。而一組有4個數字, 對應一個漢字, 再将收到的數字信号, 翻譯成文字, 必須準确, 萬無一失,經過一段刻苦學習和訓練,老媽已成為合格的機要工作者。

1945年抗日戰争取得全面勝利。内戰爆發,自此拉開解放戰争的序幕。原新四軍所屬部隊,經過多次變更,整編組建為華東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老媽在華野司令部機要處擔任機要員,老爸是當時的機要股長。司令部的機要工作是上司戰役指揮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為戰區首長指揮決策提供服務和保證。任務異常繁重,并且不能出現任何差錯。機要人員24小時輪班守護在電台前,及時把各種電文送到野司首長手上。粟裕對機要工作十分關心,常對我們這些機要從業人員說:機要工作是黨的咽喉和命脈,是我軍的生命線,你們要做稱職的紅色傳令兵。

1947年2月華東野戰軍取得萊蕪戰役勝利後,3月蔣介石調集24個整編師、60個旅共45萬人組成3個兵團向我軍山東根據地進攻。陳毅和粟裕率華東野戰軍靈活機動,尋機殲敵,在孟良崮包圍整編74師,擊斃中将師長張靈甫,全殲74師及增援部隊3萬人,這是我軍著名的孟良崮戰役。老媽作為野司的機要從業人員,親曆了這一戰役的全過程,目睹了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将領的風采,他們在作戰指揮室裡徹夜指揮部隊的作戰,關注前方的戰況,作為身邊從業人員,陪伴在他們身邊,不斷把作戰指令發出去,把前方的電文第一時間送到他們手中。這一戰役的勝利,鼓舞了全體指戰員的士氣。

1948年9月陳毅、粟裕率華野打響了濟南戰役,老媽等機要從業人員随同野司上司奔趕前沿指揮部,前方指戰員浴血奮戰八天八夜,消滅守城11萬國民黨隊伍,活抓王耀武守城司令,取得戰役的重大勝利,拉開了全國解放戰争戰略決戰的序幕。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全面打響,國共雙方進行戰略決戰。為了保證淮海戰役的勝利,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人組織總前委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更好地協同作戰,為此中央決定調陳毅為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并兼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和政委,在陳毅離開華野期間由粟裕代理司令員指揮部隊。我的老爸是陳老總的秘書,随同陳毅調到中原野戰軍,并兼任秘書處副科長,還從華野借調部分機要人員,老媽也在其中。以徐州為中心,在長江以北地區,兩軍戰略決戰全面展開,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面對80萬國民黨部隊,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曆時一個多月,淮海戰役全面取得勝利,消滅國民黨軍五個兵團55.5萬人,解放了國民黨占領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我的老媽和老爸親曆了這場戰役,在總前委的工作的一個多月裡,與總前委的這些從戰火硝煙中走過來的開國将領朝夕相處,他們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品格和堅強革命意志,給老媽留下了深刻印象。淮海戰役是一次極其慘烈的戰役,有多少前方将士為了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1949年4月渡江戰役開始,老媽和老爸随同陳毅回到華東野東野戰軍,先後随大軍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和上海等戰役,全國解放指日可待, 在此期間老媽和老爸結為夫妻。

1949年10月1日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戰争結束了,從此新中國迎來了和平年代。1951年老媽第一個孩子誕生,陳毅攜夫人張茜到醫院祝賀,還專門送了50元錢和嬰兒床。革命取得了勝利,人們開始過上屬于自己新的幸福生活。

戰争的硝煙已散去,親曆戰争洗禮的老媽已成為堅定共産主義戰士,她将青春獻給了中國解放事業,這是戰火中的青春,是血染的風采,是激情燃燒的歲月……。

幾十年過去了,老媽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四個孩子都長大成人了,每每談起當年她親曆戰争歲月時,總會感慨對我們說,親曆戰争的人能活下來是很不容易的。革命是要付出代價的,她最喜歡毛主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詩句。 老媽是戰争幸存者,她永遠不會忘記那些與她并肩作戰出生入死的戰友,也不會忘記為新中國建立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已故的老一輩革命者,當她拂摸着一枚枚軍功章時,仿佛新四軍的軍歌在耳邊響起,戰旗在炮火中飛揚…….。

在清明到來的時候,我将老媽引以自豪的青春歲月記述成文,以寄托我們的哀思,告慰老媽的在天之靈,向老媽和她的戰友們緻以最崇髙的敬禮!

老媽,戰火中的青春

2015年的老媽

老媽,戰火中的青春

老媽和老爸與新四軍戰友

2021年4月3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