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天笑與青州中學堂

包天笑與青州中學堂/郝 增 包天笑,原名包清柱。1876年生于蘇州桃花塢西花橋巷一個商人之家。因其父早逝,為生計所迫,17歲辍學後,開館授徒當了私塾先生,19歲考中秀才。受留日學生新思潮的啟發,在蘇州發起成立了“勵學會”及股份制的“東來書莊”社。

包天笑與青州中學堂

清光緒27(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府、州、縣,大國小堂一律改為高等、中等、國小堂……”廢科舉,興學堂,厲行新政的變革,在舉國上下展開。 青州知府曹允源,于光緒28(1902)年,将青州松林書院改為青州府官立中學堂。曹允源字根荪,江蘇蘇州人,丙戌進士,是由京官外放山東青州知府的。在學堂監督法小山,受聘濟南高等師範學堂後,他想到了開風氣為先的老家蘇州。便寫信給他的親家翁,蘇州城内的名宿彭誦田老先生,讓他舉薦一位年輕練達,能中西融會貫通的鄉人,來青州中學堂做監督。彭誦田老先生經多方考察,舉薦了蘇州名士,後成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頗負盛名的鴛鴦蝴蝶派作家、中國新聞史上的知名報人包天笑先生。 包天笑,原名包清柱。1876年生于蘇州桃花塢西花橋巷一個商人之家。因其父早逝,為生計所迫,17歲辍學後,開館授徒當了私塾先生,19歲考中秀才。受留日學生新思潮的啟發,在蘇州發起成立了“勵學會”及股份制的“東來書莊”社。出版了木刻的《勵學譯編》,經營新書報刊,傳播科學新知及進步思潮。與友人楊紫麟共同翻譯,在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英國作家哈葛德的小說《迦因小傳》下半部。當時兩人的署名是“吳門天笑生”和“蟠溪子”。及後又單獨翻譯出版了日文小說《三千裡尋親記》和《鐵世界》。25歲時,經朋友介紹到南京鹽務督辦,李鴻章的侄女婿蒯禮卿家中做家庭教師。一年後,受蒯禮卿的委托,去上海籌備成立了《金粟齋譯書處》,負責在商務印書館校對出版,著名翻譯家嚴複的《原富》、《穆勒名學》、《群學肄言》、《社會通诠》等新譯作。此間,他收到了遠在日本橫濱的友人,寄給他的數部,由梁啟超編輯出版的譚嗣同的遺著《仁學》。與商務印書館的經理夏瑞芳達成重印協定,重印了《仁學》1000部,夏瑞芳加印了500部,成為《仁學》的國内首版。 《金粟齋譯書處》解散後,包天笑因病回到蘇州家中就醫。病愈後受聘于蘇州“吳中公學”國文教員,與任英文教員的蘇曼殊相識,二人遂成摯友。為籌辦“蘇州女學堂”,包天笑親赴上海,參觀學習蔡元培創辦的“愛國女學”。因祖母病故,守喪在家,籌辦的“蘇州女學堂”遂告夭折。就在他賦閑在家,寂寞無度時,青州官立中學堂監督之職,落在了他的肩頭上。

包天笑應允就任中學堂監督後,青州府即下了聘書,月薪銀洋50兩。那時國内币制南北有異,上海、蘇州一帶,已流行紙币的“洋錢”,而北方各省仍通用銀兩。50兩銀洋正好折合一小元寶,在蘇州評估局估價為70塊“洋錢”,在當時算得上高薪階層了。 包天笑先到上海,購買了部分幫助教學用的書籍,然後乘輪船抵達青島,通過膠濟鐵路直達青州府。去府衙拜會時,曹允源知府誠懇地說:“我們是科舉出身的人,當京官磨蹬了好幾年,放了外任,對辦學堂完全是外行。如今政府要厲行新政,通令各省府辦中學堂,各縣要辦國小堂,這裡本來有個雲門書院亦稱松林書院,我把它改為中學堂。原以為仍照書院制度,選拔幾個高材生,在此肄業就是了,哪知現在新法,必須添置英文、算學、理化等課目,辦成新式學堂,那就請一位專家來辦理了,現請閣下擔此重任,一切都要借重了……”對學堂舉辦的優劣,是列入對知府考績的重要内容,這就讓曹允源認真對待了。他十分信任的将辦學的權利,傳遞給了包天笑先生,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的整改中去。 青州府所轄數十個縣治,可學堂招收學生卻十分困難。家境貧困的人家讀不起書,殷實富裕之家,仍抱着科舉取仕的舊觀念,不相信“洋學堂”,認為夷人之術,會誤人子弟。盡管官府免費供給食宿,并提供一定的補助,招生時猶如抽壯丁征兵員一樣艱辛。經第一任學堂監督法小山,兩年間不辭勞苦的開拓招攬,到包天笑接任時,已有最初的16人,發展到60人。可課堂形式,依然傳承未變,仍帶有濃重的官衙氣派。課堂正面設一師位,懸挂着紅色的桌圍,教師面南授課,學生面北聽講,頗似衙門審案的大堂。學生年齡差别極大,有30歲的舉人,20來歲的秀才,14~5歲的童生。課程僅有一門,那就是由先生指定圈點《資治通鑒》,另外選《古文觀止》中的文章課讀。課堂上年齡較大學生邊抽着旱煙袋邊聽講,煙霧缭繞,“乒乒乓乓”的叩煙鍋聲,此起彼伏,濃烈的旱煙氣味充斥其間。 包天笑就任後,首先改革了課堂形式,改為教室西端設講台、講桌、黑闆,撤銷紅色桌圍;教師面東授課,學生面西聽講;設定課程科目表,在原國文的基礎上,增加了修身、英文、算學、理化、地理、曆史、博物、體操。英文教師為來自蘇州的杜伯安,算學教師為甯波的胡菊如,理化教師則聘請了青州天主教堂的白先生和黃先生兼任,體操教師來自常熟的徐粹庵。體操作為一門新興的科目,帶有些軍事性質,很受學生們的歡迎和知府的重視。受曹知府的委托,包天笑在上海訂制了60套,灰色仿德國軍人的制服操衣,在托運回青州時,在青島被德國人扣留查詢,經多方解釋後始得放行。 學堂規定了學期和假期,一年分兩個學期,放暑假和寒假,春秋兩季農忙時節,允許學生告假從事農忙。制定了周課表,規定各科教時,教師照表上課,星期天休息。在教室中貼出告示,嚴禁學生在課堂内抽煙和攜帶煙具。從此,青州中學堂沖破了沿襲已久的書院制度,走向了新興學堂的辦學模式。 另外,學堂内沿襲一種見了老師行屈膝請安禮,帶有一種卑躬屈膝的奴性。包天笑與教師們商量後決定廢除,改為見了尊長行打躬、作揖禮。可學生們對打躬作揖都不太習慣,自上而下,如同從地上捧起一件東西,滑稽而又可笑。于是包天笑又建議改為,見了老師垂手而立,喊一聲老師就行了。這一禮節漸漸的在學堂内推行開來,繼而在各學堂中流行起來。 有天,學堂接到府裡通知:有兩個美國神甫,下午要來參觀新學堂。包天笑問監學李先生:“我們要怎樣招待他們?”李先生說:“不必,随便領他們看看就好了。”到了下午,兩個身材高大的神甫準時到來,二人既沒有西裝革履,也沒有穿着神職人員的服裝。而是身着藍布長袍,黑尼馬褂,腳上穿雙梁緞面鞋,土布白襪子,頭上一頂瓜皮帽,上有大紅的帽結。除了高鼻梁,白皮膚,藍眼睛外,一副道地的山東土著人的打扮,并說一口字正腔圓的山東話。他們懷着極大的興趣,看了課堂的布局,仔細檢視課程表的排列順序及設定的科目,不住的用漢語說:“好!好!”。一年後,經知府報請省裡準許,籌措出了一筆經費,建立校舍10間,學生增加到了80餘人。 山東巡撫周馥,有次從濟南到青島去與德國人交涉事情,途中在青州車站短暫停留。府裡派了一個幕僚來到中學堂,對包天笑說:“明天撫台大人過境青州,應請監督親率全體學生,到車站列隊迎接,以示本省本府興學有效。” 包天笑聽後,十分不悅地說:“不但我不到車站上去迎接,連學生們我也不叫他們到車站去迎接!辦學堂是為的造就人才,不是為官場中送往迎來用的,今天接一個撫台,明天送一個藩台,一天到晚都跑火車站,不必再讀書了。”這位幕僚碰了個釘子無功而返。因為這是在撫台面前,顯示知府辦學實績的大事,知府衙門又派了一個更進階别的王姓幕僚來到學堂,對包天笑面陳學生去火車站迎接撫台,對曹知府前程的重要性。包天笑才同意讓監學李先生,代他率學生前往,結果教員學生去了十分之七。

光緒32(1906)年,山東巡撫周馥升任兩江總督,楊士骧接任山東巡撫。按照清朝官制,上司與下屬如果是兒女親家,下屬按例呈請回避,曹允源與楊士骧恰是兒女親家,曹允源自然按例呈請回避,調到湖北漢陽任知府。青州知府乃由一位從河南調來的段友蘭知府充任。 段知府上任後,對包天笑厭惡官場,獨立意識辦學的态度,十分不滿。有次他到學堂視察,會客廳的牆壁上,挂了些從上海新購來的植物、動物彩色畫圖。這些畫圖都是日本印刷品,動物圖中有水族一類,是一些魚類、龜類的标本。段知府看了一會兒,面帶怒容地問:“誰主張把這些王八也挂在這兒呵?”立命撤去,繼而又命學堂每月逢朔、望日拜孔,修改課程表,增删一些科目。每一次拜孔,興師動衆,學堂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教員、學生啧有煩言。因辦學理念不合,包天笑感到難以相處,将辭職書送到了知府衙門,南方來的幾位教員也聯袂上書辭行。 包天笑在青州中學堂時,曾樸在上海創辦了一個名叫“小說林”的出版所,并編輯出版了一個月刊也叫《小說林》,連載他的長篇紀實小說《孽海花》,已經在全國引起轟動。包天笑性喜弄筆,時有短篇小說和日文的長篇譯著寄給《小說林》雜志,均立刻給以刊載。 狄楚青在上海創辦的《時報》,足以稱中國報業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以對開四版,兩面套紅印刷的版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創立了簡潔精悍的“時評”一說,刊登小說、詩話、筆記,是以教育界、文藝界對《時報》情有獨鐘。包天笑每投以筆記、短篇小說,立見登載。既而狄楚青、陳景寒寫信詢問境況,示意在山東青州中學堂坐冷闆凳,何不來《時報》加入其間呢?曾樸也給包天笑寫信說:“如果高興到小說林來,我們正虛位以待,求之不得呢? 包天笑于光緒32(1906)年農曆2月中旬,辭别青州中學堂舉家來到上海。進而進入《時報》館,主編外埠新聞,并撰寫時評,爾後主編《餘興》副刊。從此步入了新聞界,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報人生涯。在《時報》期間,包天笑結識了一群,後來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當時的葉楚伧、邵力子、張群尚未棄文從政,都是望平街上一幫窮文人呢。葉楚伧、邵力子主辦的《民國日報》其《覺悟》副刊,在全國頗為有名。他們卻是望平街上最窮的報館,常常是夜裡編好了稿子,可無錢買紙印刷,隻好由葉楚伧寫一”今夜又斷炊矣,懇借我十元,以療我饑“的便箋,給相處不遠的《時報》館的包天笑。十元可買四令紙,《民國日報》方得印刷。張群從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系留學歸來後,在《中華新報》任記者。史量才那時還在上海老西門高昌廟女子蠶業學校裡任校長,他是《時報》息樓裡的常客,幾乎每周必至。将《時報》的營運方式,辦報理念洞悉一切,為其後接手《申報》,出任總經理,與《時報》比拼埋下了伏筆。包天笑在編輯《小說大觀》季刊時,編輯簽發了蘇曼殊和陳獨秀翻譯的小說《悲慘世界》。蘇曼殊化名蘇子由,陳獨秀筆名陳由己。 包天笑的主要作品有:《碧血幕》、《流芳記》、《情網》、《一縷麻》及《钏影樓回憶錄》等。其中《一縷麻》被梅蘭芳改編成平劇,後又被袁雪芬、範瑞娟移植成越劇上演。公元1973年包天笑病逝于香港,享年98歲。(郝 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