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會火炬和紅線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标題:冬奧會火炬和紅線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姬吉 張旺湧

18日,北京冬奧會大火在希臘古奧林匹亞成功采集。儀式上,當第一位火炬手、希臘高山滑雪者雅尼斯·安東紐(Yannis Antoneu)手持北京冬奧會火炬"飛翔"時,從扮演最高女祭司的希臘著名女演員喬治·烏(George u)手中接過火炬時,火炬手服裝袖口的紅線直直地打到腳底,"飛舞"的火炬被連接配接成一條完整的紅線。這不是巧合,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完整景觀系統。

20日,在北京冬奧會開幕100天倒計時前夕,冬奧會聖火抵達北京。在火選歡迎儀式上,北京冬奧會火炬接力标志、消防站、儀式消防平台和火炬手服裝首次向公衆展示。這些重要的視覺元素,都以奧運聖火的象征和激情絲帶為核心的視覺設計。

"飛"火炬的整體外觀旋轉上升,如絲帶飄動,最後以飛濺的火焰出現。火炬接力标志創意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金鳳凰"和"火",寓意祥和、無盡的生命,飄動動感十足的"絲綢"與火融為一體,回蕩、波動、波動如中國的長城。

從希臘收集的冬奧會聖火在火光中來到北京。消防燈的理念源于"中國第一盞燈"——西漢長信宮燈,由"長信"的意思,表達了人們對光明的追求和希望與向往,紅絲帶環繞着火燈的頂部。

在火迎戰儀式上,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冬奧組委主席蔡琦點亮了儀式。以"搬運物品"為概念的儀式消防站設計理念,創作靈感來自中國傳統青銅儀式——尊重。儀式消防站采用榮譽的曲線形狀,基地穩定,象征着"地面上的一切"。頂部展開得很寬,意味着歡迎純粹的奧林匹克之火。祥雲圖案路線下上逐漸成雪花,象征着"雙奧城"的精神傳承。飄逸的紅絲帶也向上纏繞。

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雙珍表示,火炬接力的整體設計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火炬,火炬接力标志,然後還有火炬手制服,火燈和火盆,都是在紅線的指導下設計的。作為冬奧會的二級标志之一,火炬标志是冬奧會形象景觀的核心元素之一,而冬奧會的标志是視覺元素之一就是絲帶,這條從紅絲帶上"飄浮"出來的絲帶就是火炬接力景觀标志的設計原型。

"紅絲帶是整個火炬接力願景的核心,當北京冬奧會火炬釋放時,我們看到火炬帶是一條紅絲帶,"林說。紅絲帶從徽章和火炬接力标志中"漂浮"出來,并繼續進入火炬手的制服設計。一條紅線,從高高的發電機火炬的手臂一直延伸到腳下,這種設計連接配接了天、地、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景觀體系。消防燈、禮儀消防站也與這條紅線相連,是以紅線是所有火炬願景的核心。"

北京冬奧會火炬設計師李建業也認為,火炬、消防燈、禮儀消防站是一個完整的設計體系,它與北京冬奧會火炬是一緻的。絲帶飄動着旋轉向上的外觀,整體感覺是一緻的。

來源: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