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①。”
【注釋】
①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好人即好(hào)人之好(hǎo),惡人即惡(wù)人之惡(è)。
焦循《論語補疏》:“仁者好人之所好,惡人之所惡,故為能好能惡。”略謂仁者與人同好惡,即仁者具備同理同情之心,可備一說。
俗儒把“好人”,“惡人”解說為隻有仁者能喜歡人,厭惡人,不通之至,固陋之極,不可從。
【翻譯】
孔老師說:“隻有仁者能夠欣賞别人的好處,也能夠厭棄别人的毛病。”
【解說】
《裡仁》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見賢思齊”即是“好人”,“見不賢而内自省”即是“惡人”,此義二千餘年從未見人揭破。
本章中的“好”,“惡”有三層涵義:
一為辨識。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注:“惟仁者能審人之所好惡也。”
又,焦循《論語補疏》:“必先審人之所好所惡。”
上引說解均揭出一個“審”字,審即辨識,辨析,好惡的前提是能辨識,識斷他人之好或惡,唯仁者能之。
二為揚抑。
“好”及“惡”均帶有強烈感情色彩,愛憎分明,又有明白的價值判斷,揚善抑惡。唯仁者能好能惡,能公正評價判斷好在哪裡惡在何處。
三為取舍。
既辨識,又評判,最終要歸于取舍,落實于一己之立身行事,即實踐或修養。見賢思齊,是為“好”,也即取;見不賢而内自省,是為“惡”,也即舍。唯仁者能取人之長而補己之短,舍人之惡而深自警惕,改過遷善。
此三義乃仁者成為仁者,君子成為君子之必由之路,根本大法。觀《論語》中孔子不吝贊美仁者賢人,亦不諱言人之過,心直口快,愛憎分明,知孔子乃真仁者,亦知孔門之教,好惡之義甚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