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与憎——论语体贴之六十八

作者:论语体贴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①。”

【注释】

①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人即好(hào)人之好(hǎo),恶人即恶(wù)人之恶(è)。

焦循《论语补疏》:“仁者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故为能好能恶。”略谓仁者与人同好恶,即仁者具备同理同情之心,可备一说。

俗儒把“好人”,“恶人”解说为只有仁者能喜欢人,厌恶人,不通之至,固陋之极,不可从。

【翻译】

孔老师说:“只有仁者能够欣赏别人的好处,也能够厌弃别人的毛病。”

【解说】

《里仁》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即是“好人”,“见不贤而内自省”即是“恶人”,此义二千余年从未见人揭破。

本章中的“好”,“恶”有三层涵义:

一为辨别。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惟仁者能审人之所好恶也。”

又,焦循《论语补疏》:“必先审人之所好所恶。”

上引说解均揭出一个“审”字,审即辨别,辨析,好恶的前提是能辨别,识断他人之好或恶,唯仁者能之。

二为扬抑。

“好”及“恶”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爱憎分明,又有明白的价值判断,扬善抑恶。唯仁者能好能恶,能公正评价判断好在哪里恶在何处。

三为取舍。

既辨别,又评判,最终要归于取舍,落实于一己之立身行事,即实践或修养。见贤思齐,是为“好”,也即取;见不贤而内自省,是为“恶”,也即舍。唯仁者能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舍人之恶而深自警惕,改过迁善。

此三义乃仁者成为仁者,君子成为君子之必由之路,根本大法。观《论语》中孔子不吝赞美仁者贤人,亦不讳言人之过,心直口快,爱憎分明,知孔子乃真仁者,亦知孔门之教,好恶之义甚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