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比較熱,很多人都反映不想吃飯,是因為環境高溫作用于人體後,通過神經傳導将高溫刺激傳給體溫調節中樞,而後通過體溫調節中樞與攝食調節中樞之間的聯系,對攝食中樞産生抑制性的影響,進而導緻攝食量的減少。此外,口渴、脫水也會抑制食欲中樞,引起食欲減退。
民以食為天,合理的膳食也是當下人們追求的生活目标。從神農嘗百草,到藥食同源,中醫中藥對“吃”有着深刻的了解。夏季到來,讓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火”,讓人第一時間感受到的是“渴”。配合中藥降火、滋潤止渴,可以讓患者清涼一“夏”。
作為廣東人,每頓飯有碗湯就對于增加胃口來說,真的很有效果,下面就有小編總結幾個湯譜,為大家度過炎夏。
1 知母生地排骨湯:知母10g,生地12g,加入排骨或者瘦肉,加水2000ml煲1小時,調味即可飲用。适宜平時常見口幹、口臭、口舌生瘡等人群。一周建議服用2~3次。提醒:知母有潤燥滑腸功效,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即大便較稀之人不宜使用。
知母 屬清熱下火藥,用于溫熱病、高熱煩燥、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之症及肺熱喘咳、痰黃而稠。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下能瀉腎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實熱的病症。其實知母既能清實熱,又可退虛熱,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用于陰虛内熱、肺虛燥咳及消渴等症。特别适合夏天出現的熱症,并有很好的止渴作用。
生地 生地有清熱涼血,生津潤燥功效,可治療急性熱病,高熱神昏,津傷煩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夏天由于天氣炎熱,容易中暑,中醫認為中暑屬熱病的一種,表現為高熱引起的神志昏迷,有心煩口渴的症狀,通常是由于人體處于高熱下津液耗損而緻。生地是常用的清熱生津藥物,用于煲湯口感甘甜。

2 熟地老鴨煲:老鴨去毛、内髒、頭頸及腳,洗淨後瀝幹水。然後把冬蟲草、熟地、紅棗放入鴨腹腔内,置于炖鍋中,加開水适量,将炖鍋加蓋,文火慢炖3小時。滋腎補肺、潤燥止咳。常用于肺腎陰虛,潮熱幹咳,咽幹口渴,日久不愈者。提醒:很多人總感覺鴨子是熱的,其實不然,鴨的營養價值很高,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這裡的毒指代熱毒,是以鴨子用于夏季與滋陰中藥材一起煲湯,不僅味道鮮美,也有解暑生津的好處。
熟地 熟地有補血滋潤功效,臨床上主要用于眩暈心悸,肝腎陰虛,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目昏花,還可消渴,治療便秘。熟地湯是很多人耳目熟能詳的一個名詞,熟地用于煲湯已被廣泛認可,熟地可以和很多肉類同煲、炖,其汁味道甘甜,入口清涼,夏天煲湯可以說生地熟地必不可少。
熟地老鴨煲
3 蘆根麥冬湯:鮮蘆根100g(幹品30g),麥冬20g煎湯代茶飲,具有消暑生津止渴、止嘔除煩的作用,對咽喉炎、聲帶疲勞及口腔炎、牙周炎都有良好的療效。對高溫人體大量出汗,所造成頭暈、煩悶等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提醒:脾胃虛寒者慎服。
蘆根 屬清熱瀉火藥,性寒涼。中醫認為蘆根可清熱生津,除煩,還可止嘔。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吐,還能改善因熱引起的小便澀痛。夏天人們常出現煩躁口幹,飲水甚至不能解決口渴難題。處于炎熱狀态下,人體水分随汗液大量排出,不僅如且,夏天沒有足夠的水分調節電解質平衡,小便黃甚至有澀痛感。蘆根在《肘後方》中提到,既能清透肺胃氣分實熱,又能生津止渴、除煩,故可用治熱病傷津,煩熱口渴者,可煎濃汁頻飲。
麥冬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可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熱,咽幹喉痛,津傷口渴,可改善内熱消渴,心煩失眠。麥冬是生活中常用于泡茶的佳品,也可在煲湯時加入麥冬,對夏天出現的幹燥幹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溫病條辨》中表示,蘆根常配麥冬,兩者鮮汁搭配常被人們用于泡制夏天茶飲。
蘆根麥冬湯
4 消暑消食湯:甘草、山楂、麥芽、薄荷葉各50g。将前3種原料洗淨放入砂鍋,清水适量,煮沸10分鐘後放入薄荷葉,然後加蓋離火,5分鐘後即可去渣飲用。每日當茶飲,能消暑解渴、健脾消食,且對暑天的風熱感冒有防治作用。提醒:山楂不僅充當藥材,更是生活中的佳果,但不宜多吃,特别是生山楂,建議将山楂煮熟後再吃。
甘草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脾益氣功效,不僅可改善夏天人們出現的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同樣配合消食中藥,補脾益氣,助于運化,用于脾胃虛弱症狀。甘草性平,可調和百藥,即廣泛配伍使用,不影響其它中藥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甘草可緩解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
山楂 性微溫,有消食健胃功效,中醫認為,山楂主入脾、胃、肝經,能夠改善脾胃的運化功能,即能讓脾胃對我們吃下去的東西有更好的疏導作用。夏天人們常不思飲食,在湯中加入微溫的山楂主取其消食功效,促進夏天人們的胃腸道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