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炜(1430-1484年),字文曜,号恥庵,閩縣(今閩侯縣)青口鎮大義村人。明天順四年(1460年)進士,曆任河南道監察禦史,江西、浙江布政使,以敢言直谏著聞。
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至隆慶二年(1568年)這147年間,大義榮繡陳氏一門先後湧現出九位進士,依次為陳筠軒長子陳叔剛(陳叔剛為侍讀,雖未至四品,但也榮受金帶)、三子陳叔紹;叔剛長子陳炜、侄子陳烓;叔剛之孫陳墀,陳烓之子陳達、陳暹;陳墀之子陳全之、陳嚴之;均官居四品以上,身着紫袍,腰束金帶,世稱“榮繡陳氏九條金帶”,有“四世九登黃甲,一門八授豸冠”之美譽。
在這“九條金帶”中,最出名的便是——陳炜。他一生行志高卓,風格峻整,敏達于政,執法不苟,素著聲名,是明朝曆史上有名的廉吏。其名入《福州府志•名臣傳》《中國曆代名人大辭典》,著有《恥庵集》十卷。
嫉惡如仇 直言善谏
陳炜任河南道監察禦史時,錦衣衛一指揮使名叫門達,為人飛揚跋扈,因“奪門”的功勞受到提拔後,依仗着明英宗的寵信,違法亂紀,欺壓百姓,大起冤獄,屢次陷害異己官員,在朝官員畏于其權勢均不敢幹預過問,以免引火上身。唯獨陳炜不畏權勢,認真核查,據實上報,分條陳述門達作奸犯科,以權謀私,迫害異己的種種罪行,請求皇帝下旨對其予以嚴懲。剛即位的明憲宗收到陳炜對門達的彈劾後,十分震怒,當即下旨,将門達流放到荒蠻的廣西,朝廷上下無不稱快。
此外,南京給事中王徽,因議論大學士劉吉黨派請求重立廢後一事,惹怒皇帝,被貶至遠州。滿朝文武大臣對此噤若寒蟬,無人敢上奏章予以營救,唯獨陳炜無所畏懼,敢言直谏,人送外号“敢言”。
心系百姓 勤政為民
天順癸未年(1463年),陳炜任河南道監察禦史期間,巡按南京周邊郡縣。當時蘇、松、常、鎮這四個郡縣連年受災歉收,災情嚴重。他立即開倉發放千萬石糧食,赈濟災民,并組織災民們開展生産自救,由此救活了災民數以萬計,百姓都對他感恩戴德。當時漕運為了建造運糧漕渠和船隻,都是先以士兵的月薪糧饷低價押于富貴人家,充作造船費用,時間久了月糧虧空,士兵家中都無糧可吃。陳炜知道查實後,按糧食抵押時間計算成本利息,全部發還給士兵,給予嘉獎。
懲黑除惡 整頓吏治
貪官污吏,自古以來就是社會頑疾。當時江西地區吏治腐敗,滿目瘡痍,許多官員昏庸無能,非膽識兼具的人不敢來此任職。成化庚寅年(1470年),陳炜臨危受命,任職江西按察使,他潔身自好,嚴查案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撫州強盜王子九,陰謀溺死福建商人林春妻子等人,奪取錢财貨物;臨川人嚴寬,誣陷豐城工匠敖淵為盜賊,把他打死并奪走他的資産。這二起案件均因官匪勾結,久拖不決,使犯罪分子逍遙法外。陳炜上任後,不懼權威,整頓吏治,懲黑除惡,依法裁決,為民申冤。
家學傳承 惠及後世
陳炜能成為一代“敢言直谏、疾惡如仇”的廉吏,離不開其濃厚的家庭教育氛圍。其父陳叔剛精通《春秋》,旁及圖史、百氏、陰陽地理之學,性情溫雅忠厚。陳炜在其父的影響下自幼好學,曾與其叔父陳叔紹在萬卷樓攻讀古文。為了讓自己更全心投入到學習中去,自毀樓梯,飯菜通過繩索吊到樓上,學成前誓不下樓,堅持了三年之久。他的勤奮,使其繼承了父親的博學,甚至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
除家學淵博外,榮繡陳氏還以孝義治其家,成為當世典範。陳叔紹在母親林孺人患疾時,每天向上蒼禱告,恨不能以自身代母受病痛之苦,甚至親嘗母糞便,以辨識母親病症輕重;其兄陳叔剛患狂疾時,喜怒無常,連婢仆都不敢近身,而陳叔紹還是小心伺候,須臾不離左右,直至叔剛病逝。陳叔紹曆官至湖廣按察副使,但“卒之日囊無餘資”,連身後事都是同僚接濟才得以落葉歸根,其一片赤子之心,天地可鑒。
在陳氏先祖、父兄的感召下,陳氏子弟也多德行顯著。陳氏祠堂曾儲存一幅楠木赤金對聯,曰“養母棄官當道上章稱孝子,勤王奏績大廷下诏許能臣”,上聯講的是陳烓次子陳進的故事。陳進曾任湖廣荊門同知,也頗有才幹,為民所稱道,後被提拔為河南都司經曆,但他考慮到母親年事已高,兄陳達、弟陳暹都在外為官,于是自覺棄官侍奉母親,承歡膝下。
1992年,榮繡陳氏祠堂被列為閩侯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機關。“九條金帶”的故事被搬上福州方言電視節目“講有味”,以群衆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同時也以漫畫牆的形式出現在閩侯縣法治廉政文化公園内,供廣大幹部群衆參觀學習。
大義村為傳承先人勤廉忠孝的優良傳統,利用大義國小的操場護坡,将“九條金帶”的九位先人的生平、典故镌刻在大理石上,形成一條長50米、寬2.5米文化畫廊,讓學生深入、直覺地學習家鄉先人勤奮好學、忠孝廉潔的精神,接受優秀鄉土文化的熏陶,讓青年一輩傳承和弘揚孝廉文化。
來源:首邑清風
編輯:倪心昕 張敏 陳秀雲 宋桂瑱
校對:倪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