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生活網訊--桂林日報(記者 桂晨) 中國人有很深的名樓情結,著名的如嶽陽樓、鹳雀樓、滕王閣、黃鶴樓等,這些樓閣成了一個地方的文化精粹,一個城市的文化驕傲。在桂林也有這麼一座曆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的樓,它便是逍遙樓。雖然在茫茫的曆史河流中它湮滅了很久,但它的身影卻始終留在世人的腦海裡,它因一首“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雲霧間。北去衡陽二千裡,無因雁足系書還。”的唐詩而名噪海内。如今,1300年前的美麗逍遙樓再現漓江之畔,這是逍遙樓之幸,更是桂林人之幸。

承載桂林千年曆史記憶的名樓逍遙樓在漓水之畔再現(為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增添了一座曆史文化新地标(圖為逍遙
9月16日晚,秋風陣陣,漓江之濱的逍遙樓,市民遊客絡繹不絕。有的駐足觀摩唐代大書法家顔真卿所書的“逍遙樓”碑刻,有的品讀詩詞書畫、摩挲《重建逍遙樓記》,有的仔細欣賞逍遙樓,有的則直奔樓上登高望遠、遠眺漓岸諸峰美景……如今,逍遙樓成為了市民遊客的“打卡”勝地,大家都樂于在這座曆史名樓中,聆聽桂林城1300年曆史文化的回響。
一度在桂林曆史版圖中清晰可見的逍遙樓,曾被紛飛的戰火吞沒。2014年,市委、市政府把重建逍遙樓确定為“尋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價值”的重點項目。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全力托舉之下,這座1300多年前的桂林名樓經過多年的考證、建設,不僅回到桂林城的版圖中,更回到當代桂林城市的曆史人文記憶中。逍遙樓這一曆史遺址的還原,激發出了一股寶貴的文化力量和文化價值,也成為了桂林實施“尋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價值”戰略的一個典範之作。
追溯逍遙樓:承載着1300年桂林人文記憶的“故鄉”
在重建逍遙樓之前,現存史料對逍遙樓遺址的最後記錄見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一些刊物中。據1942年出版的《桂林市指南》記載:逍遙樓,原在行春門城上,軒盈重疊,俯視山川,唐顔真卿書三大字于石,清末樓廢存石碑。民國廿九年因拆城建中正橋,石碑移置于普陀山山麓。
而據桂林圖書館所藏1946年出版的《廣西石刻展覽特刊》,其中有林半覺先生的按語:“碑石原在桂林東城上逍遙樓中,樓久廢,民國二十六年抗戰起,拆城取石鋪路築橋,遂移江東元風洞前……”
此後,逍遙樓曾一度消失在城市記憶中,桂林人從此“隻見石碑不見樓”。
2016年,逍遙樓完成重建,這個曆史文化新地标究竟收藏了多少桂林曆史文化的精彩記憶?
“逍遙樓是桂林曆史上一座‘長壽樓’,曆代遺存的有關詩文告訴我們,宋、元、明三朝逍遙樓都在。”專長于桂林文史典籍研究和整理的桂林文史學者樊平介紹,逍遙樓作為桂林曆史的一個“坐标”,如今留存下來的曆史資料并不算多,但在詩詞和曆代文獻中能找到逍遙樓的蹤迹。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雲霧間。北去衡陽二千裡,無因雁足系書還。”這是目前為止,桂林曆史文化研究者們發現的第一首明确提及“逍遙樓”的唐詩,寫于公元711年。據介紹,這是當時谪居桂林的唐代宮廷詩人宋之問所作,詩名為《登逍遙樓》。唐以後多有嶺外名人學士登樓誦吟,唐代熊孺登,宋代孫覽、範成大、張琮、李曾伯,元代伯笃魯丁、堅都思、吳伯寅,明代陳琏、田汝成、陳暹、楊芳、徐霞客等,均有吟詠或題記。
曆朝文獻,諸如晚唐莫休符《桂林風土記》,宋初《太平寰宇記》,城北鹦鹉山宋末摩崖石刻地圖《靜江府城池圖》,元末《靜江路新城碑陰記》,明代張鳴鳳的《桂勝》《桂故》,清代《廣西通志》《臨桂縣志》等,均錄入或标注了逍遙樓。
2004年前後,“逍遙樓今何在”這一命題重新回到桂林曆史文化研究者和熱心市民的視野。大家進行了一場為期多年的研究,不少學者、市民陸續在《廣西日報》《桂林日報》和桂林生活網等媒體刊文,長則萬言,短則千字,就逍遙樓的相關曆史文化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缜密的考證與熱烈的讨論。盡管對一些問題仍有争論,但大家都較為認可逍遙樓始建于唐代初年,建于唐“子城”東北角城牆上,其位置和逍遙樓樓名千年未變。
“逍遙樓在當時之是以出名,除了登樓可以飽覽盛景,就是因為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歌賦與曆史點滴。”秀峰區政協副調研員何瓊羽曾擔任正陽東西巷曆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組副組長。為了讓更多人關注逍遙樓,2011年前後他曾在《桂林日報》《廣西日報》刊發相關文章《失落的逍遙樓》。目前,他和不少關注逍遙樓的研究者仍然在整理收集關于逍遙樓的文獻資料。
據何瓊羽介紹,最早逍遙樓是作為一個防禦工事進行建造,除了達官貴人,一般百姓都比較難接近它。是以,逍遙樓在曆史上的記載極少,隻在詩詞或曆史地圖中覓得一些蹤迹。
而據學者們考證,在南宋擴建桂林城垣的竣工圖《靜江府城池圖》上,較為全面地記錄了桂林城當年的規模,圖上除了少數部位剝落之外,大都還清晰可辨。在緊靠漓江的城牆上,逍遙樓等建築清晰可見,并有辨別名為“逍遙樓”。
廣西師大曆史系教授鐘文典主編的《桂林通史》一書中,也提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繪桂林城圖”中明确标注“逍遙樓”在當時的“行春門”和“東江門”之間。
桂林有着數萬年的史前曆史和2000多年的城市曆史,承載着1300年桂林城市記憶的逍遙樓,經過專家學者們的考證,曆史舊貌漸漸得到還原,桂林城的千年變遷也在新時代的聚光燈下,得到了再一次的梳理。
重建逍遙樓:凝聚一座城市對曆史的敬重與苦心追尋
重建逍遙樓需要謀略、膽識和氣魄。
十多年前,逍遙樓重建曾被納入桂林古城風貌建設的讨論之中。2004年,國務院準許實施的《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至2010年)》就提到,利用複建奎星樓、逍遙樓等,恢複展現古城格局的重要認知點的方式,創造強化桂林古城風貌特色的新景觀。
十年之後的201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尋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價值”,決定将桂林散珠碎玉式的曆史文化系統梳理、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随即組織各部門對逍遙樓重建進行了多次熱烈讨論。
逍遙樓作為一個重要的“桂林符号”,成為了留住“桂林記憶”、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項重點工程,逍遙樓的重建呼之欲出。
據了解,基于桂林城市建設發展現狀,在逍遙樓原址重建新樓已經不現實。對此,桂林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重建之初,設計人員調研踏勘,并邀請專家學者多次比選,曆經三個多月,重建逍遙樓的地點最終選在離逍遙樓原址較近的解放橋頭濱水生态廣場平台上。
2014年11月底,有關逍遙樓最終選址方案以及建築風貌設計文本等内容向社會進行了公示。由于曆史上的逍遙樓消失後,在史料中未能找到任何具體的形态資料,設計者們表示,依據掌握的逍遙樓曆史要素、唐宋建築的風格特點及古建制式法則、現代建築技術材料的應用、目前逍遙樓重建基址現狀條件及現代城市規劃要求對逍遙樓進行重建設計,最終确定了依唐宋風格,打造高約24米的二層三檐樓閣式景觀建築。重建逍遙樓引發市民關注,并對設計方案産生熱議,逍遙樓貫穿1300餘年桂林城曆史,一時間也引發了不少市民的興趣。
逍遙樓重建總設計師、桂林市建築設計專家徐宗偉還記得,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樂秦與專家們就重建逍遙樓進行多次座談研究,并反複提出“各相關責任機關要本着對曆史高度負責、對文化傳承高度負責、對城市發展高度負責的态度,科學規劃,加快建設,精心管理,使之成為桂林老城區的地标”,這一重建的具體要求貫穿了逍遙樓重建工作的始終。
“市委、市政府如此重視這項工程,很多事情趙書記都親力親為,真是很鼓舞我們。”據施工業主機關以及市文聯有關負責人回憶,在重建逍遙樓過程中,趙樂秦多次現場調研指導,協調解決有關困難和問題,并親自審定、題寫碑文《重建逍遙樓記》。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四個月的加緊建設,一座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左右,建築面積630平方米的仿唐宋風格建築卓然而立。“始建于唐代的逍遙樓自古以來就是桂林的文化地标,曾一度與黃鶴樓、滕王閣、嶽陽樓齊名。如今,這一曆史人文坐标又重制在世人眼前。”何瓊羽說,逍遙樓走進了越來越多人的視線,成為了感覺桂林曆史文化的一個全新切入口。
徐宗偉如今談及逍遙樓,仍心潮澎湃。“逍遙樓的建成,不僅凝聚了市委、市政府的良苦用心,也彙集了全社會的力量。”徐宗偉回顧重建過程,頗有感慨地說,逍遙樓是桂林曆史上的文化地标建築,在桂林人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市委、市政府重建逍遙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援,全市人民一起尋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價值,不僅提高了桂林作為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更凝聚了人心、彙聚了力量。
品味逍遙樓:成為“文化城市”建設的一個範本
“目前,城市文化建設呈現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發展趨勢。桂林是典型的文化要素與自然要素結合緊密、相得益彰的城市,山水與文化互相依存。”2016年12月,文化部(現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一行對桂林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進行調研時,專程走訪了逍遙樓。單霁翔說,作為國家首批曆史文化名城,桂林在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希望桂林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程序中,持續推進城市文化建設和文化遺産保護,探索出具有桂林特色的文化遺産保護之路。
不僅如此,逍遙樓重建還得到了各界的肯定、支援。“像逍遙樓這樣曆史有名建築的複建,一定要反映當代的水準,一定要建成能傳之後世的精品,品質上經得起曆史的檢驗,能為桂林深厚文化積澱加分,不辜負桂林‘曆史文化名城’這頂桂冠。”2015年,逍遙樓正在重建實施階段,時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率考察組來桂林,考察我市文物保護、修繕及利用等情況,對重建逍遙樓給予了充分肯定。
專家的一系列建言與桂林挖掘曆史文化價值戰略不謀而合,作為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市内遍布文物古迹和曆史遺存。“作為現代的桂林人,要本着對桂林厚重曆史高度負責的态度,‘尋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價值’。”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樂秦高度重視桂林曆史文化保護利用,這一理念也引領着桂林城市發展的程序。2016年,凝聚着全市上下對城市曆史文化苦心追尋的逍遙樓落成開樓。距今1300年的逍遙樓再次形神兼備展現在世人面前,也成為了桂林“文化城市”建設的一個範本。
“很多人隻知道桂林‘山水美’,卻不知桂林‘文化重’。”9月16日晚,在逍遙樓前,導遊蔣正科向遊客遞出了逍遙樓這一城市名片。從事導遊工作3年來,他領着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來到逍遙樓感覺人文桂林之美。盡管已經數十次講解逍遙樓及其背後的桂林曆史文化,他卻覺得越咀嚼越有味。蔣正科由衷贊歎說,随着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着力推進曆史文化的挖掘、傳承、利用工作,桂林的曆史文化漸漸讓這座山水之城有了更多韻味。
免費開放的逍遙樓,不僅自然融入了城市山水人文的格局,也成為了桂林城市觀景、涵容曆史的最佳視角之一。據秀峰區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5月,逍遙樓·東西巷曆史文化街區創4a級景區提升規劃編制完成,自逍遙樓重建開樓以來,接待量已超過500萬人次。市民遊客登樓遠眺,更可以追尋元代詩人、政治家伯笃魯丁《逍遙樓》字裡行間描繪的“睛山排翠闊,暮霭閟琳宮。牧笛殘雲外,漁歌落照中”的當年勝景。
“城市文化地标是具象化的城市文化符号,是城市社會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也是城市曆史文化在公衆心目當中投射影像的集中展現。”廣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林剛曾指導學生對桂林城市文化地标公衆辨識度調查分析。他們認為,文化地标應具備“城市名片”、“提高城市知名度”、“有良好紀念和教育作用”等功能,得到市民的廣泛認可。重建的逍遙樓作為桂林一座嶄新的城市文化地标,正具備了上述特點。
9月16日晚,站在漓江之濱的逍遙樓上,漓水諸峰盡收眼底,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不少市民遊客久久駐足憑眺,不舍離開。他們盛贊,山水著稱于世的桂林更因這穿越1300年曆史興衰的逍遙樓,散發出了更耐咀嚼的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