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李繼申與中共鬥争的幾個片段

作者:團結報黨派e家
記憶:李繼申與中共鬥争的幾個片段

李繼申(1885-1959),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和上司人,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年輕時,李繼申追随孫中山,積極投身民主革命活動。李繼申與中共的第一次密切接觸是在廣州,在那裡他被中山元帥任命成立黃埔軍校,李繼申和共産黨員林伯元(林也是國民黨執行委員會和農民部長)是籌備小組的成員;與毛澤東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26年,李繼申是南路統一廣東戰鬥勝利階級師總司令傳回北韓,在廣州國民政府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當時的國民黨執行委員會和代理宣傳部長毛澤東也參加了歡迎會,李紀申熱情握手歡迎勝利的回歸, 蘇聯共産黨代表團還向李繼申贈送了許多紀念品。與中共的真正密切合作始于1931年918事件之後,當時李繼申反對南京國民政府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積極支援中國共産黨的思想,從事反日和反蔣活動;加入人民民主革命陣線,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左翼的中國統一國民黨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參加了新政協,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并參加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直到1959年10月9日去世,在天安門廣場樓上代表民主黨派發表了最後一次感人的演講,向毛澤東和中國共産黨緻以最崇高的敬禮和最熱烈的祝賀。以下是李繼申一生與中國共産黨的榮譽和屈辱以及合作鬥争的一些曆史片段。

  一

1931年,在入侵的日軍發動的9.18事件之後,曾在南京被蔣介石軟禁的李繼申獲釋。面對共産黨人反日救贖的呼聲,他立即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内戰,團結外界,積極參加中國軍民抗日鬥争的行列。1932年初,駐紮在上海等地的第19路軍,在蔣光軒和蔡廷廷徽的指揮下,奮起反抗。李紀申聲援"一二十八"上海抗日戰争,要求國民黨當局迅速将東北義勇軍等調入抗日戰争的海關,前往北平做張學良等人的工作,敦促蔣介石放棄"出國先安妮"的錯誤政策。1932年5月,蔣靈19路軍赴福建參加"共"戰争,李繼申對此非常不滿,于是當年7月辭職回港,然後公開舉起反蔣旗。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沿着華北長城發動進攻,中華民族的危機越來越嚴重。李繼申一再号召南京國民政府和兩大勢力聯手抗日,但都是無效的。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李繼申下定決心,要團結國民黨内的反蔣政權和民主派,依托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件,成立"民國人民革命政府"擔任"民國"主席。事發前夕,李繼申訓示第十九路軍派兵到西蘇區會見紅軍第三軍司令員彭德懷,雙方同意停止戰态,共同抗日。随後,十九路軍派秘書長許明宏擔任福建省政府、十九路軍全權代表,前往江西省瑞金會見毛澤東、周恩來。雙方簽署了《抗日抗蔣初步協定》,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初步合作。據李紀申說,"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時,我們派了中國共産黨中央的代表去接觸,後來中國共産黨派了代表張雲義、吳明、潘漢年到福建,但後來軍隊就要失敗了。"

  二

1934年初,福建事變失敗後,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北方掀起了所謂的"自治"運動。為了使國家免于危險,李克強認為有必要加快建立新的政治團體,這一舉動得到了中國共産黨的支援。黨員潘漢年、玄志滿等人紛紛來到香港,與李繼申、陳明忠等建立聯系。1935年7月,中國民族革命聯盟(UCP)在香港正式成立,李繼申出任主席兼組織部長,提出了"争取民族獨立、建立人民政權"、"集中一切力量進行民族戰争"等八項行動綱領。同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和指導下,北平學生爆發了"十二九"反日愛國運動,高喊"停止内戰,聯合抗日",呼籲"反華北自治"。大聯盟立即發出"緻同胞的信",聲援抗日救亡運動的愛國學生,呼籲立即集中國力,組織抗日救世軍和國防政府,一緻抗日。1936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将"反蔣抗日"政策改為"逼蔣抗日"後,李繼申接受并支援中國共産黨的政策,積極參與了今後迫使蔣介石抗日的鬥争。同年12月,西安事件發生,李繼深與中國共産黨和平解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号召南京國民政府,堅決反對政府派飛機轟炸西安;今年,李明忠派中國共産黨員陳明忠等人到莫斯科,讨論大聯盟的合作,與中國共産黨駐蘇聯代表團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3月,周恩來、葉建英等上海抗日救國大會成員楊德華前往漳州,向李繼申轉達了中國共産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十點主張。李克強回信給毛澤東和周恩來,支援抗日綱領,并表示将盡最大努力推動抗日救贖運動。

  三

1937年7月7日全面戰争爆發後,中國共産黨第二次合作正式成立,蔣介石重新任命了前國民黨反對派。1939年3月,為了"加強實地工作的上司,協調中共兩軍關系",國民黨政府決定成立由蔣介石上司的國民黨政委員會,李繼申擔任副主任,主持工作。為了團結各黨派的愛國力量,李繼申安排了許多共産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加入外地黨政委及其地方支部。1940年,李繼申被調到國民黨軍委、桂林參謀長,任職期間,他贊助和支援抗日民主運動,覆寫了一批愛國民主人士,使桂林成為抗日戰争期間的反日民主運動基地。1944年11月桂林淪陷後,李繼申不願追随江澤民的打算,赴重慶出任軍政院議長,回到家鄉廣西蒼谷大坡山,大力組織人民抗日運動,得到了中國共産黨的大力支援和具體幫助。今年9月7日,周恩來向中共廣東省委發出信号:"粵漢路一旦開通,就要堅持廣東半獨立一方,以影響李仁超的民主運動,使之得到有效的贊助和合作。"為了貫徹這一訓示精神,中國共産黨廣東黨組織、東江紀事柱和李繼申經常聯系。共産黨還打算在西南敵半淪區建立以李繼申為首的抗日民主政權。勝利前夕,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方設立以李紀深為統帥,以"東縱"和"明珠"為主力的"南華民主聯盟",準備做好狀态,聯合其他勢力,反擊廣州。圍繞上述建立西南抗日政權和"華南民主聯盟"的計劃,中國共産黨和各地反日人民策劃并發動了一系列重大行動,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支援李紀申:1944年成立了"三羅抗日人民部隊指揮部"和抗日民主政權, 廣東南路、西江地區進行了一系列抗日武裝起義,廣東抗日遊擊隊向西進軍,第八軍南進軍,東江旅等。随着日本宣布投降和勝利的結束,建立"華南民主聯盟"的計劃最終沒有實作。事實上,當時李繼燎處境艱難,不僅在政治上受到蔣介石的壓制和迫害,而且在經濟上也困難重重。中國共産黨南華黨組織在李紀申最難的時候向他伸出援手,派狄超白、李家仁、科漢倫斯、洋基等與他并肩作戰。

1944年12月,共産黨上司的組織桂林文化抗日戰争特遣隊隊長陳玉雲接受了周綱明代表黨組織交給的秘密任務,與黃甯英等朋友一起向東推進到桂國邊境贛州蒼谷大坡山深處的李紀。 廣東省協助建立抗日民主基地。1945年3月,李紀深任命陳玉雲為政治隊長,朱志平為副隊長。6月,李紀申派去,陳玉雲獨自潛入,抵達廣東省羅浮山的東江縱隊指揮部,向中共轉達李紀申求助和聯系工作任務的請求。8月初,陳光誠接到東江縱隊周恩來的電報,訓示成立以李紀申為首的華南民主聯盟。陳玉雲代表李繼申到東江羅福山,廣東共産黨組織和"東縱"也讓他帶回李繼申的十二金一磅人參,以及中國共産黨的專用無線電代碼。中國共産黨在當時對李吉申的政治信任和軍事經濟支援,對李吉申産生了很大的影響。1945年4月,李繼申來到廣東省羅定市,尋找他的下屬蔡廷軒,推動三羅地區抗日武裝力量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共産黨聖羅黨在雲南縣為他組織了一千次歡迎會,以表明聖羅人民支援李紀申在敵後抗日鬥争。李繼申在歡迎會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講話,強調他決心"在土地淪陷、人民不談論生命的時候武裝人民抗日,拯救生命",并呼籲大家"不要對政府抱有幻想(指抗日戰争期間的重慶國民政府),依靠自己的武裝自衛, 自助和自治",對在場的共産黨員說:"你們真是反日。"這一切,深刻表明了李克強在抗日戰争期間與中國共産黨的密切接觸和合作關系。

  四

勝利後不久,蔣介石撕毀了和約,挑起了内戰,李繼申看清了蔣介石的本質,堅定了統一國民黨内民主力量開展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民主運動的決心。在中國共産黨的幫助下,李繼申積極開展反蔣軍事煽動工作,唆使他的老朋友和下屬認清形勢,改變立場,以各種方式反對内戰,等待機會舉行起義,并派王玉珍等人進行具體的接觸工作。在李繼申等人的不懈努力下,軍隊反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大批國民黨軍事政治上司人起義加入人民陣營。1948年元旦,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正式成立,李繼申任主席。同年4月30日,中國共産黨釋出了召開新的全國政協組建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歌"。5月5日,李繼申與香港其他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聯合向中國共産黨主席發出"回應中國共産黨"、"五一節"号召,稱"五一口号""符合人民目前形勢的要求,特别是同一人民的要求等根本目的, 俞勝勤企業,除了為國内外各界電力事業的共同推動完成,我在此服務,即傳授。此外,民主革命還發表了一份單獨的聲明,"号召我們的同志,全國人民,實作新的人民政協,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共同努力!"年底,李克強決定接受黨中央的邀請,北上解放區。為了使李繼申安全順利抵達,周恩來親自指揮行動。在中國共産黨地下黨的适當安排下,李繼申躲避了國民黨特工和英國當局在香港的監視,在解放區北上了一艘蘇聯貨船。1949年1月7日,李濟深抵達大連。1月12日,李紀深在沈陽給毛澤東、周恩來打電話,明确表示:"貴黨上司中國革命,正确的路線,正确的措施,全國人民的需要,是今天的偉大成就,不失欽佩。紀申當秉承中山先生的遺産,為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而奮鬥。當晚,毛澤東、周恩來轉發推文:"先生打電話來背誦,很開心。北平的解放迫在眉睫,泰晤士河近在咫尺,衆人相向。祝您身體健康!2月3日,李克強再次緻電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産黨上司人,表示願以自己的言行與黨的政策和思想緊密合作。北平和平解放後,李繼申等人于2月25日抵達北平,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9月30日,李繼申在中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李繼申夫詩作抒情:"餘風雲集九州,指令與忠告無窮無盡。百年帝國應該回頭看,一千名勞工和農民上司慶祝活動。耕耘者有更多的田地可以生産,勞力合作是為了利潤。安心到和平前線,建設榮華萬秋。"

1949年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主革命第一至第四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第一至第三屆委員會副委員長等上司職務。 為國家的繁榮統一作出重要貢獻。

  (作者李偉是原廣東省民主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李繼申的孫子;作者朱志龍是孫中山大元帥宮圖書管理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