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臘八——報告天地的禮儀:跟竈王爺搞好關系

今日臘八。

臘八節不是現代人的公共節慶日,但這個傳統節日在民間仍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即使經過現代革命移風易俗運動之後,民間生活支離破碎,一些傳統節日仍在群眾的記憶裡,在日子來臨時喚醒。臘八節就是這樣的一個節日。

臘八——報告天地的禮儀:跟竈王爺搞好關系

臘八祭竈:跟竈王爺搞好關系

在我少年時代,每年快到臘月時,父母都會念叨,臘八快到了。但到了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日,家裡又似乎沒有什麼特别的儀式。除了吃羊肉讓我印象深刻,吃的方面也沒有什麼節慶食物,父母在嘴上說的臘八粥、臘八蒜,我也沒有見過、吃過。以至于我有段時間一直以為,臘八粥應該是八種食材做的粥,八寶粥就是從臘八粥來的。到北京學習生活後,吃到了臘八蒜,原來就是醋泡的,青中泛白,顔色好看,味道也好。

當然,除了臘八,整個十二月即臘月都是在過節又是在準備過節的氛圍裡度過的。臘八之後,就要準備祭竈、過小年了。這些節慶儀式就有不少記憶猶新,如大掃除,尤其是掃重(chóng)屋,非常重要。重屋在我們那裡指竈屋、廚房,我上學讀史,讀到絕地天通,南正重、北正黎分别司天司地,重屬于南方炎帝部落,炎帝、祝融(也跟重字音近似)都是火神部落的名号,竈王爺稱為重屋名正言順。我恍然明白一個文化主流或上層建築的狀态會在曆史長河裡潛入生活的基層,就像上古社會的核心獨尊的建築“明堂”後來深入民間,成了我們南方人“堂屋”的名稱,又是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堂”名稱的來源。

農村的竈屋,除了鍋碗瓢盆、竈台等,其他地方一年當中很少清掃,在臘月過小年之前是一定要認真掃除的。我們一般稱為“掃塵”“撣塵”“撣揚塵”。這是祭竈王爺必須做的事。因為竈王爺要上天彙報工作了,一家人的日常起居,尤其竈屋是否合竈王爺,全看這幾天的工夫是否到家。父親用自己紮的、買來的新笤帚把竈煙熏黑的牆壁打掃幹淨,幾乎煥然一新。在打掃房屋時,母親會把屋裡的家具用布單等物遮起來,有講究的人家還會用頭巾或毛巾把頭包起來,再将牆壁上下掃幹淨。打掃完畢,擦洗桌椅、掃幹淨地面,以新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

臘八——報告天地的禮儀:跟竈王爺搞好關系

每到這個時候,會有商販來村裡賣“粘糖”。我們那裡叫犒糖,就是一種麥芽糖,做成圓木櫈子大小的或圓或方的整塊,五分錢一角錢的買賣,商販就會從上面敲一小塊給買者。後來聽說這糖又叫“關東糖”,知道這一食物也是給竈王爺送行的竈糖。我印象裡沒有看到父母親用粘糖一類的來祭竈,倒是聽過他們在竈屋裡念念叨叨地求竈王爺保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話也是這時候知道的。據說這個時候應該對竈王爺進行特殊招待,飯團、糖、酒等,讓竈王爺享用,“吃了人家的嘴短”,竈王爺就會在老天爺面前給這家人說說好話。

跟竈王爺搞好關系在我們中國有漫長的曆史,春秋時代就流行說,“與其媚于奧,甯媚于竈”,奧是房屋的西南角,古人以為是最尊貴的地方,重大祭祀都在此處。這句話的意思是,與其向比較尊貴的祭祀場所奧處祈禱保佑,不如向管我們飲食吃喝的竈神祈禱保佑。在《論語》一書中記載,春秋時代的王孫賈曾向孔子請教這句話的意義,孔子的回答是,“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孔子的意思是,大家流行的這句“心理雞湯”有問題,眼皮子太淺了,以為縣官不如現管、閻王好哄小鬼難纏,因為人一旦犯了滔天大罪,向什麼神祈禱也沒用了。

當然,我們說,我們送竈王爺上天言事其實是鄭重的,招待竈王爺的投機取巧其實仍曲折反映了“民間道德倫理的自律”。尤其是,祭竈、送竈幾乎就是過小年的内容,可見民間的鄭重其事。

羊肉,臘八節最重要的食品之一

回過頭再來說臘八節的吃羊肉。我對吃羊肉的事之是以印象深,因為家鄉在南方,冬天天冷,羊肉羊油凝凍後,吃到嘴裡又糊又膻,讓人很不适應。在我們那裡很少養羊吃羊肉,我奇怪家裡會在臘月買羊肉。經常是,除了父親,一家人都不會動第二筷子。

後來讀書,才發現羊是臘祭臘節的重要内容,臘節是傳統中國上層生活中重要的儀式。羊肉的習俗原來也是曆史積澱下來的。

詩經中有名的《七月》,是反映周代早期社會生産生活的傑出詩篇,其中說,“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xiǎng),曰殺羔羊,跻(jī)彼公堂。稱彼兕觥(sì gōng):萬壽無疆!”這一句就描寫了先民在年尾殺羊舉行宴會祝福的場景。

魯迅曾寫有《庚子送竈即事》詩: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魯迅在《送竈日漫筆》一文中說:“竈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饧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這其中“黃羊”的典故,出于《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竈而薦黃羊焉。”西漢宣帝時,陰子方事親至孝,積善成德。有一年臘日早晨,他在竈台燒火做飯時,竈王爺露臉相見,陰子方趕忙下跪感恩,他家裡有一隻黃羊,就宰殺祀奉竈王爺。從此之後,陰子方财運不斷,暴發成了巨富。聽說“黃羊祭竈”的故事後,很多人都在臘日宰牲祭竈。從此,殺黃羊祭竈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臘八——報告天地的禮儀:跟竈王爺搞好關系

宋代人還把陰子方寫入賢者之孝的詩篇:“祀竈令人富,相傳陰子方。安知田至孝,非在薦黃羊。”當然,也有人改寫了這個故事,《荊楚歲時記》中說,陰子方“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羊比犬貴,陰子方跟竈王爺搞關系是惠而不費。

無論如何,這個曆史典故說明,羊是祭竈王爺的重要貢品。這個規矩或習俗始于在《詩經》之前的何時,已經難以考察了。不過,春秋後朝廷官方的臘節慶典中用羊确實是有據可查,故事多多。

漢代以羊為貢品的臘節,演變到後來,形成了鋪張浪費的風氣。以至于朝廷曾經下诏書,批評大家祭祀時花費太多。後來,有一個大臣向皇帝上奏折,指責一家人過臘節炫富,舉辦一次宴席,一頓飯要浪費三百頭羊。

總之,羊肉是臘節最重要的貢品或說食品之一。太史公司馬遷的外甥楊恽曾經寫過一封書信《報孫會宗書》,桀骜不馴的風格跟其外公的名文《報任安書》如出一轍。在這篇文字裡,楊恽說,“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鬥酒自勞。”由此看出,農家辛苦,在每年盛夏伏日和嚴冬臘日的節慶中,以羊祭祀,吃羊肉再喝點小酒進補的習俗已相當盛行。羊肉無論煮的還是燒烤的,都有着祭祀和進補的意義。

我少年時代對臘月食羊的疑問,原來有着如此悠遠的曆史,有如此生動的人物故事沉澱,為這節日增富了意義。

臘節從何時而來?臘意味着什麼?

關于臘八臘節過小年的曆史梳理下來也有意思。

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沒錯,但臘日并非指十二月八日的臘八,先秦的臘日是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如此算來,臘日也就是在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前後。《說文解字》說:“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漢代的《四民月令》中說,“十二月:臘日,薦稻、雁。前期五日,殺豬,三日,殺羊,前除二日,齊(應為齋)、馔、掃、滌,遂臘先祖、五祀。其明日,是謂‘小新歲’,進酒降神。……”這裡面透露的消息就是臘日後的一天即為過小新年。跟我少年時的記憶相印證。我們的文化習俗兩千年來仍一脈相承!

至于臘八節,臘日移到十二月初八日,是後來佛教、道教都争取其影響力而出現的結果。佛教傳入,附會我們的傳統文化而把臘日定為佛成道日。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到南北朝時固定在臘月初八。本土後起的道教則稱,正月初一(春節)是天臘,五帝會于東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節)名地臘,五帝會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節)是道德臘,五帝會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節)是民歲臘,五帝會于北方五炁黑天;臘月初八(臘八節)是王侯臘,五帝會于上方玄都玉京。

這個結果,使得臘八節的影響一度蓋于臘祭本身的内涵。如臘八粥,用料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芸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幹、白果等幹果。以臘粥祭祀的意義退居其次,臘八粥的名聲叫響後,既成了美食,又是養生佳品,對于冬天的脾胃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又如臘八蒜,源自人們在臘月清算借債欠債的“臘八算”,一年之間借出去的欠人家的此時要做一個了結清算。這一習俗仍沿習至今,隻不過人們為節日也增富了一種食品,在臘八這天将剝了皮的蒜瓣兒放進罐子、瓶子裡,倒入醋,封上口,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成了一種美食。

我們的臘節還有很多習俗和美食。但是,臘節從何時而來?臘意味着什麼?追問這些可能比梳理各地的臘月生活更有趣味。

史書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伊耆氏指上古時代的天子稱号,也有說是上古時代神農的帝号,由此可見,臘祭的習慣非常久遠。史書為此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

有關臘的含義有很多,我們中國人幾乎打小就知道臘具有的幾種意義。除了臘月的含義,還有獵取禽獸的含義,“臘者同獵”;有新舊交替的意思,“臘者,接也”;還有用肉祭祀的含義。這些含義混合在一起,指導人們在臘月的應然生活,人們需要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以祈求豐收和吉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即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為臘日。即使佛教道教把臘八日移花接木變成臘日,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依然把送竈臘祭以及過小年安排在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左右。

尤其是臘貨,幾乎千百年來就是年貨的另一稱呼,而且比年貨更有生活趣味。印象中,少時見到的村裡鄉親,無論平時關系如何,在臘月裡問候時“置辦臘貨啊”等話題時都是帶着笑意的。是的,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臘貨,最平常普通的是臘肉、香腸、臘魚、臘雞,等等。習俗從古到今,祖祖輩輩傳承下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村裡無論貧富,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困苦,當家人在臘月都要想方設法臘一二個品種。

臘字還有兩種讀音的意思區分,即尋常所讀的là音時,臘肉指臘月腌制的肉;讀xī音時,臘肉就是昔日的肉,陳肉、幹肉。《易經》中說:“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吃了發黴的臘肉,及早發現口味不對,沒有再往下吃,是以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無論如何,自伊耆氏以來三四千年,在我們這片土地上一直傳承,長時間輝煌,在現代一度沉潛。但其千百年來的上下努力使其節慶的豐富意義積澱成千家萬戶的生活方式,我們在新舊交替的日子裡過節,有跟天地自然步調一緻的印證、參贊和祈求的意義。參與臘祭既是期望新年新生,更是功成圓滿。我們中國人在學生時代即學習的春秋故事,“宮之奇谏假道”中說宮之奇勸虞國國君不要給晉國借道,國君不聽,于是,“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宮之奇帶着全族的人離開了虞國。他說:“虞國的滅亡,不用等到歲終祭祀的時候了。晉國隻需這一次行動,不必再出兵了。”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臘祭對一國一家來說,是多麼重要。

了解這些臘節的曆史和故事,我們也許能了解最初的臘祭祭辭,那是伊耆氏時代臘祭的祭歌:“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土啊,不要變作風沙,回到你的原處去;河水啊,不要泛濫,回到你的溝壑中去;蟲子啊,不要吃我的莊稼,不要繁殖成災;草木啊,不要長在農田裡,回到你的水澤中去!

這是經曆自然災害(土質的、洪水的、動物的、植物的)的人民在歲末時的心聲,既是祈求,也是指令;既是咒詞,也是祝辭!

已獲時代書局授權轉載

本文摘自:《節日之書》

作者:餘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