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家丨接盤中江信托,雪松控股掌門人内部“萬言書”回應敏感話題

獨家丨接盤中江信托,雪松控股掌門人内部“萬言書”回應敏感話題

(圖檔來源:央視新聞資料)

作者|王洪臣

來源|野馬财經

近日,野馬财經從可靠管道獲得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在“雪松幹部訓練營第一期”上的内部講話。這位世界500強“新貴”的掌舵人用洋洋灑灑的“萬言書”,罕見地向衆多核心高管坦露了收購“明天系”資産過程中的顧慮、争議、原因等諸多敏感話題,同時披露了創業二十年來的艱辛曆程。

“雪松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張勁承諾用開放和坦誠,讓公衆從“知道雪松”到“了解雪松”。

獨家丨接盤中江信托,雪松控股掌門人内部“萬言書”回應敏感話題

雪松幹部訓練營第一期講話部分截圖

作為“廣州市第一民企”,雪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松控股”)對外界的曝光度并不高。

其實,目前它旗下已擁有六大産業集團,以及齊翔騰達(002408.sz)、希努爾(002485.sz)兩家上市公司。2018年,雪松控股首度跻身世界500強第361位,是廣州本土成長起來的唯一一家世界500強民營企業。

拿下“牌照之母”至關重要

張勁首先在内部通報了一件“裡程碑式的大事”:“經過銀保監會曆時四個月穿透式嚴格審查,我們已獲銀保監會關于收購中江信托71.3005%股份的準許。”

據銀保監會公告顯示,雪松控股受讓領銳資管、大連昱輝、天津瀚晟同創和深圳市振輝利等四家“明天系”殼公司合計持有的中江信托71.3005%股權。股權變更完成後,雪松控股将成為中江信托的第一大股東。

獨家丨接盤中江信托,雪松控股掌門人内部“萬言書”回應敏感話題

圖檔來源:銀保監會官網

銀保監會要求雪松控股須以自有資金受讓中江信托股權。而據野馬财經估算,此次收購的成交價将在百億元以上。

“明天系”的資産處置一直是市場熱點。是以,在參與競購中江信托伊始,外界對雪松控股的質疑便接踵而至。這對于曝光度不高的雪松控股來說,是一個新考驗。

對此,張松也非常糾結,“一來作價不菲,短期内會給企業帶來資金壓力;二來我們在金融人才和項目儲備上尚有不足。”然而糾結之後,張勁還是下定決心,拿下這塊被稱為“牌照之母”的信托牌照。

“要想成為真正的全球頂尖綜合性産業集團,必須要有金融闆塊作為支撐,需要盡早有一塊主流金融牌照。”張勁表示。

花這麼大力氣去争取一塊牌照,值不值得?金融之于雪松,意味着什麼?

這些問題不僅市場有很多争議,在雪松内部也有不同聲音,比如“目前大形勢是金融去杠杆,金融牌照進入貶值軌道,可能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張勁直言,“我尊重這種意見,也贊同國家去杠杆、降風險的政策,但我看到更關鍵和更本質的一點:‘金融強監管’是我們經濟政策的基本方向,這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改變”。但是,“金融是一國經濟之本,隻有管控才能帶來安全。而金融監管的重要方式就是控制牌照,強監管必然意味着牌照有限。”

是以,張勁指出,做企業需要審時度勢,但在關鍵時刻更需要逆向思維。在“别人争搶最厲害的時候我不會出手,而當大家覺得牌照進入貶值軌道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着手布局。”

正是基于這種觀念,張勁堅定了收購中江信托的信心。

獨家丨接盤中江信托,雪松控股掌門人内部“萬言書”回應敏感話題

圖檔來源:雪松幹部訓練營第一期講話

如今信托牌照終于握在手中,張勁強調“我們堅守實業的初心不變,我們實業報國的志向不變,我們利用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向不變。”“在經營上,雪松控股依然隻相信現金流、産業價值和産業利潤三個要素。”

張勁常說,雪松控股的核心競争力來自于兩個基因:實業基因和金融基因。無論是雪松實業的跨越式發展,還是各大産業的穩健進步,都離不開金融。

至此,雪松控股似乎可以放開手腳,在金融領域大展身手了。然而,張勁此時卻又做出的一個出人意料的決策。

“把别人的質疑,當作一種鞭策”

2019年元旦,雪松控股釋出五年規劃(2017-2021)新的戰略目标:重構四大産業,着力發展第五闆塊社會公益服務産業,重構整合六大産業為五大産業。“六大”變“五大”過程中,消失的一大闆塊正是金融。

“為什麼金融沒有了,是重要性降低了,還是故意藏着?”

面對質疑,張勁直言:“金融産業不以獨立闆塊的形式出現,并不意味着金融業務會弱化,它在雪松産業體系的重要性反而更加突出。”他要将金融業務全面融入各個産業闆塊,“化有形為無形”,融入新的戰略目标。

對公司“1-2-3-4-5”戰略目标的内在邏輯關系,張勁做了介紹,即建立一個全球頂尖綜合性産業集團,服務兩億人口、連接配接三萬家企業,重構四大産業,着力發展第五闆塊社會公益服務産業。

“突然”間出現如此宏偉戰略目标的公司,外部質疑自然在所難免。盡管近年來雪松控股也在揭開面紗,但是輿論壓力還是有增無減。張勁提到,有媒體質疑雪松控股跟華信一樣,是通過在做高銷售額來擷取融資。

雪松控股會不會走華信的老路?随後張勁在内部講話中正面回應稱,雪松和華信走的路完全不同。他披露,在 2016 年收購上市公司之前,雪松控股的負債率一直維持在 20%以内。而且供通雲基本靠集團輸血及自身經營發展起來,融資額很小。由于供通雲面對的是大量中小企業和終端使用者,“與金融機構喜好的央企國企這些交易對手不一樣”,是以“我們幾乎融不到資,是以所謂的做虛假貿易量對于我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即便這樣,供通雲通過供應鍊綜合服務和高頻交易,每年還是創造了大量利潤。在如此艱難的 2018 年,整個集團還有近 60 億的稅後利潤。”

在講話中,張勁直言:“在我看來,我們一定要有接受質疑的格局和胸懷。首先要認真自我反思;再就是‘已戴皇冠,必承其重’;曆代事實證明了,創新就是要做少數派。”“其實,不隻是雪松遭懷疑、遭猜疑、遭質疑,對于先行者、創新者、少數派來說,都是成長必經的過程。過去100多年來,許多嘲笑創新事物的預言也曾被狠狠‘打臉’,很多偉大的企業一開始也不被認可。”

張勁舉了蘋果公司的例子。2007 年,喬布斯釋出首款 iphone 時,在很多批評家包括商界領袖眼裡都前景黯淡。結果,蘋果用實際的業績,打了所謂商界領袖的臉。

張勁還舉了凱迪拉克的例子,并引用了凱迪拉克1915年釋出的經典廣告《對上司者的懲罰》裡的語句,“在人類進步的每個領域中,處于領先地位的人,必定永遠生活在公衆注目的焦點處。一旦他出人頭地,摹仿、趕超和嫉妒總會接踵而至”。

“品牌亦是我們的生産力,未來我們要進一步公衆化、透明化,要用我們的發展實力,用我們的開放和坦誠,讓公衆、讓媒體從‘知道雪松’到‘了解雪松’。”張勁表示。

為此,張勁首度詳細披露了自己的創業曆程,主動揭開雪松控股所謂“神秘”的背景。

“雪松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針對雪松突然崛起,外部也有不少的猜測,張勁在内部講話中回應了這個問題。“很多人對雪松有誤解,以為是新近冒出來的,總覺得不可置信。實際上,雪松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雪松是經曆了九死一生,幾十年如一日拼出來的!”在回顧創業曆程時,張勁開門見山。

張勁的第一桶金來自股市。在上交所、深交所尚未成立之前,在深圳讀大學的張勁買入了很多種當時被普遍認為“不可靠”的内部股。據他回憶,當時買入的絕大多數内部股都已成為廢紙,至今手裡有不少當時的憑證。幸運的是,他堅持下來,手中部分内部股之後成功上市,覆寫掉了虧損。後來他還曾進入二級市場,虧得一塌糊塗。

1997年,正在香港理工大學讀研的張勁受導師鼓勵,傳回大陸成立君華集團(雪松控股前身),進軍房地産行業。看到了政策的風向,抓住了地産業起步的風口,張勁的創業選擇了一個陽光賽道,卻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輕而易舉的成功。

創業後接盤的第一個項目是廣州出名的爛尾樓,集合了産權問題、債務問題、工程問題等幾乎所有爛尾樓的特點。

“我當時剛回廣州不久,為了解決問題,帶着陳莉敏董事天天往政府機關跑,找上司,送材料,講道理,磨嘴皮。我們現在的slogan——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就是從那時來的。”

至今仍讓張勁心中難受的是,因為那棟爛尾樓曆史遺留的債務問題,母親去工地看他時竟被執法人員直接帶去法院。當時目睹母親受此委屈,他淚流滿面。

而為了熟悉房地産業務,他曾兩年多盯在工地上,常常幾個月不出工地。有一次,為了了解封頂時水泥土的澆築過程,張勁爬排山管從三樓摔了下來,幸虧中間被排山管擋住,但膝蓋仍嚴重受傷,杵着半年的拐杖上班,至今右膝受損嚴重。

房子蓋好之後,形勢本該一片大好,但因為小區風格不受市場歡迎,周邊配套也不完善,很長一段時間一套房都賣不出去,反而開啟了張勁人生的“至暗時刻”。

“從一開始用地手續辦不下來,到後來工程進展不順、問題層出不窮,房子建好後又長時間賣不出去,那段時間真是我人生的至暗時刻!我當時焦慮到整晚整晚睡不着,要靠喝一整瓶紅酒加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眠,我至今都有嚴重的睡眠障礙症,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張勁表示。

在磕磕絆絆站穩房地産腳跟之後,張勁發現當時鋼材緊缺,建築原料的利潤空間很大,便嘗試進入大宗商品領域,開始從事金屬期貨和國際貿易。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行業中的煎熬比房地産行業更甚。

比如2004年時,張勁在廣西投資一家冶煉廠,被騙幾個億,幾乎所有的流動資金都被騙走。當時“正好要還貸款,為了還貸,到處借錢,多高的利息都要,連父母養老的積蓄都騙出來。靠着借高利貸和地産回籠,我們才極其艱難地撐了過去。”

獨家丨接盤中江信托,雪松控股掌門人内部“萬言書”回應敏感話題

“創業九死一生,人生冷暖自知”,回首過去,張勁說,“從外界來看,看到的都是企業的高光時刻、風光時刻,但誰又能注意到這背後的至暗時刻,甚至絕望時刻?其實做大的民營企業家都差不多,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比,但有多少個不為人知的夜不能寐,有多少次深更半夜閃過從天台上跳下去算了的念頭。”

“挺住就是一切!”在張勁看來,雪松控股能走到今天,“無非就是順應大勢,努力堅持,同時加上一點點幸運。”

經曆過“九死一生”考驗之後,張勁對雪松控股的發展路徑有着清晰的思路,就是他所說的“水密艙”模式:各大産業之間有嚴密分隔,即便經濟周期出現波動,有一兩個遇到困境,其他産業也可以對沖風險,不會影響到整個企業的穩健發展。

在雪松控股的投資經曆中,有過像大白管家、河馬雲汽這些試水的新項目,目前均已退出。在“水密艙”模式下,這些失敗的項目并未影響公司整體的發展。

如今,雪松控股跨過道道難關。你認為雪松控股的未來将走向哪裡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