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這有多難?近日,甘肅省省長唐仁建在甘肅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上罕見地喊道:"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不是一般的當務之急,而是萬急"!
溫:趙曉(獨立經濟學家) 負責編輯:李靖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有三個:短期疫情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中期"全球化3.0"的影響和長期"塔西陷阱"的影響。
1
短期挑戰:疫情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短期疫情的直接影響"是指新冠病毒對中國經濟造成的一系列沖擊,包括初期(第一波)、第二波、外部投入沖擊,以及2020年秋季可能出現的第二波沖擊和2021年春季的第三波沖擊。隻要有疫情爆發,就有經濟影響的風險。對經濟的最大沖擊來自城市封鎖等"沖擊療法"。

"短期疫情的間接影響"有三個:一是外部需求沖擊,随着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國,影響中國對外需求(如中國出口一季度同比下降11.4%);第一季度,外部需求沖擊,随着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國,影響中國對外需求;第二,外部需求沖擊,随着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國(如一季度中國出口同比下降11.4%),影響中國對外需求;第二,外部需求沖擊,随着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國(如中國出口同比下降11.4%),影響中國對外需求;第一季度,外部需求沖擊,影響中國對外需求;
疫情的影響告訴我們,即使中國經濟恢複生産,即使不能保證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複蘇其實很難順利,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下滑,下滑是不可避免的。
好在黑龍江等省份除外,目前全國疫情總體處于穩定狀态。此外,北京等地也開始降低防疫水準,同時,疫苗也傳來了一些好消息。希望檢測技術和檢測能力不斷提升,隻有跟上步伐,才能對"抗疫"有基本的信心。
2
不能保障中小企業,就不能實作"六險"!
最令人擔憂的是,失業浪潮的風險正從中小企業的廣泛關閉中出現。中小企業一旦倒閉,複蘇從來都不容易,是以可能産生極其嚴重的後果,包括經濟中的惡性循環。
可惜的是,雖然包括筆者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嚷嚷着要政府幫忙,但到目前為止,中小企業的方方面面都做不了什麼,保證了自己的生存。這不禁讓人對未來感到擔憂。
在4月17日的政治家大會上,首先提到的"六個保障"(保護居民就業、保障基本民生、保障市場主體、保障食品和能源安全、保障供應鍊穩定、保障基層運作)明确了形勢的嚴峻性。但是,對中小企業的保護是最重要的,可惜沒有強調。
事實上,隻有保護中小企業,才能保護居民的就業(中小企業是就業的主體),保護基本民生(沒有就業就沒有民生),保護市場主體(中小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保證供應鍊的穩定(中小企業是供應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 保護基層經營(縣級以下的基層幾乎都是中小企業提供稅收)。
3
警惕不重返市場的困境
4月28日,中國飯店業協會表示,内地餐飲公司正處于重返工作崗位的境地,70.59%的受訪者表示,最困難的時期是4月至5月,所有或所有門店的餐廳占36.28%;38.76%的人被迫面臨一些裁員或裁員;而在全國門店逐漸開業的同時,在接受調查的5,451家門店中,超過90%的客服人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半,營業額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4月28日,央行還釋出了一項針對87.2%的銀行家和75.5%的企業家的調查,他們表示目前的宏觀經濟"冷淡"。是以,中國經濟在疫情沖擊下的複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
幫助中小企業,不是一般的緊迫性,而是10萬的緊迫性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這有多難?近日,甘肅省長唐仁建在甘肅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上罕見高喊:甘肅經濟要"10萬急,急"到點。"很多企業開門沒有客戶或訪客很少",遠遠沒有達到正常的生産經營水準,尤其是規模以下的産業,住宿、餐飲、文化旅遊等行業薄弱,"個别企業甚至挂線上上"。
在甘肅起步企業中,52.1%的工業企業、62.4%的建築業企業、54.9%的服務業監管企業在正常生産水準低于50%、20.2%的受監管工業企業、20.2%的工業企業、2 12.5%的有限住宿餐飲企業、 18.5%的服務業企業預計二季度将下降50%以上,再加上需要承擔稅收、房租、社保、工資等剛性支出,許多中小企業正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對于中小企業的生存危機,唐仁建省長說:"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不是一般的緊急情況,而是10萬緊急。"目前全省有176.5萬市場主體,背後有數千萬人。如果不能通過這個"可以",它帶來的風險肯定是"蝴蝶效應",導緻銀行不良貸款,大規模失業,合同違約是肯定的,經濟周期的窮人甚至阻礙也是一個大機率的事情。更嚴重的是,它很可能演變成民生問題,甚至是社會政治領域的風險。"
可想而知,如果拖下去,全運會不會停止,中國人的命運也将受到巨大風險的威脅;
5
中期挑戰:提防全球化3.0下的"新冷戰"
除了近乎擔心疫情影響之外,"全球化3.0"的"去中國化"将是中國中期經濟發展首先要考慮和應對的最大挑戰。
筆者在《全球化3.0與中國的選擇》中談:全球化1.0是武力和殖民驅動的全球化,全球化2.0是金錢和市場驅動的全球化,全球化3.0将在金錢(市場)的力量下,加上方向盤的安全刹車和價值。
筆者還預測:全球化3.0将在爆發後按照重組集團的三種觀點,重新開始。對中國來說,一個巨大的風險和挑戰是許多國家正在讨論的"去中國化"。
事實上,信任是經濟中作為技術和資本的重要生産要素。今天,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國家的人們不再信任我們,這被稱為"去中國化"。
最近有一些關于"去中國化"和全球産業鍊重組的争論。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占世界總量的20%,中國在全球産業鍊中的主導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世界沒有辦法離開中國。這種觀點當然不是不合理的,但顯然還不夠深刻,而且把太多的操作問題當成趨勢問題!
趨勢是,美國等國家不僅與中國脫鈎,這意味着曾經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最大動力的全球化2.0已經結束,美國和西方世界甚至即将與中國形成"新冷戰"局面,是以未來的趨勢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令人擔憂。
事實上,在當今的西方世界,從政治到知識分子、商業和工業,人們普遍認為,美中對峙已經全面展開并迅速更新,堪稱"新冷戰"。根據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說法,在未來曆史學家眼中,第二次冷戰将于2019年開始(Sheeda,2020)。
"新冷戰"最明确的信号是2019年倫敦北約峰會上首次高調呼籲"中國的威脅"。觀察家認為,"新冷戰"結合了熱戰、心戰、資訊戰、貿易戰、不對稱戰、超限戰,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
"新冷戰"帷幕拉開後,脫鈎将不可避免,世界将重新洗牌,世界将不可避免地重新排隊;
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可能相當于中國一夜之間回到1976年之前的國際狀态。盡管中國仍可以閉門造車,但憑借其廣闊的土地資源、人口規模和市場規模,中國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海外市場帶來的經濟活力将不複存在。
正如華為的任正非所承認的那樣:盡管在全球開放市場環境中取得了技術進步,但華為的作業系統鴻蒙(Hong Meng)需要300年的時間才能在美國趕上谷歌和蘋果。
中國的經驗是,開放驅動改革,沿海驅動大陸。沒有開放,改革從哪裡開始?沒有改革,中國的經濟活力從哪裡開始?這不禁會産生一種痛苦感。疫情爆發後,中國經濟是否會繼續向前發展,伊朗在與美國脫鈎後,從美國脫鈎到亞洲最貧窮國家,是否也證明了未來。
6
長期挑戰:如何跳出"塔西陷阱"?!
除了中短期的挑戰,中國經濟還面臨着一個長期的曆史挑戰,即不要陷入曆史的"混亂循環"。未來中國應該建設什麼樣的現代文明?這與短期疫情沖擊、中期"全球化"沖擊和其他挑戰完全分開。而中國曆史上反複發生的"塔西陷阱"告訴我們,我們以前從未跳過塔西的信任陷阱,是以從未建立過可持續的經濟和互相信任、社會和諧、人人享有幸福、長期穩定的文明。
中國幾千年曆史帶給我們的最大挑戰,是即使沒有中短期的風險和挑戰,中國本身能否超越"曆史周期規律"或無序的曆史循環,跨越唐德剛所說的文明"曆史三峽",是否仍然是一個挑戰性、略帶漠不關心、将持續數千年遺失的事項。
"三千年沒有變大變",變大,變大;我們有什麼選擇?
資料來源:中外管理
我們走進了沙漠:獨角獸,還是駱駝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