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物種起源至今有個猜測,有種說法就是認為人類起源于海洋,那麼很大一部分情況就是人類是由魚類演變而來的。難怪我們平時在釣魚的時候總感覺和魚那麼親近,一天不去釣魚,心裡就特難受,總感覺少了什麼一樣。看來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當然還是有待于生物學家們的考證。
而人類發展了這麼多年了,和魚的關系從古至今每天都有接觸,人類對魚的了解也在不斷的深入,是以依據魚類行為特征發展出了許多的釣法。而人類的發展也是在不斷影響着環境,影響着魚類,在受人類影響下的魚類,我們又該如何去作釣呢?

人和魚
在路亞領域,有則小故事,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那就是很久以前的歐洲,那時還沒有路亞這種釣法。一天一個釣魚人坐在水邊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湯匙弄掉落進水裡了,說來也巧,此時一群鲟魚正好路過此地,看到湯匙後立馬上前去攻擊。釣魚人感覺到非常意外,明明是鐵制的東西,沒氣味沒狀态,為什麼鳟魚會吃湯匙呢?通過反複試驗,終于明白了原來鳟魚是通過湯匙反射太陽光以及在水裡下沉時的動作,誤認為湯匙是平時捕捉的小魚。此後,路亞釣法配合假餌拟餌相繼誕生,這則故事就是人類對魚的習性了解後,在釣魚領域所作出的進步。
那麼我們在平時的釣魚過程中,也要充分利用魚類的習性及行為特征,來為我們釣魚服務,提高釣魚效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大緻把握一下。
1、 魚對溫度的感覺
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分明,每個季節的溫度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夏季炎熱,冬季寒冷。魚是生活在水裡的,就像我們生活在空氣中一樣,我們對氣溫感覺很強烈,那麼魚對水溫的感覺就很敏感。有的魚進化出了耐低溫的特征,有的魚就是喜歡在高溫時活動,針對這樣的基本特征,我們在出釣時就會有的放矢。
比如,通過不同魚類對溫度感覺的了解,可以在冬季無其它魚可釣時,選擇耐低溫的鲫魚作為對象魚,當然魚口輕是肯定的,這也是我們對魚類習性深入了解的展現,也能對症下藥,在應對措施上就可以采用小鈎細線,吃鉛量小的浮漂釣靈敏一點。
冬季釣魚
2、 魚對光的感覺
地球上的動植物的生存離不開太陽,光伴随着魚類生活的左右,通過觀察魚類對于光的反應就能更好地進行作釣。有的魚喜光,有的魚厭光,野外作釣,周邊肯定是有樹木植被的,水位也是有深淺的,是以在水底的光線肯定是明暗不一的,我們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一個最好玩的例子就是,在海洋中有種魚叫鮟鱇魚,就是我們俗稱的燈籠魚,它的口部上方有一個能發光的小辮子,在水底就像一個燈籠一樣,就是利用魚類對光的感覺,來誘捕其它魚類的。
那麼我們能不能也利用光對魚的影響來為我們實際作釣服務呢?當然可以,舉個反面的例子,說說一個厭光避光的魚,就是鲶魚,可以看出來它的形象很怪異,明明嘴巴很大,但是眼睛卻非常小。這就是它厭光性的展現,由于生活在水底黑暗處,它的眼睛已經進化到幾乎沒用的地步,取而代之的是嘴上的胡須和大嘴,胡須能用來感覺周邊的獵物,大嘴就是迅速張開以制造水壓差将獵物吸進嘴裡。是以如果想釣鲶魚,就得選擇釣底,在水底有障礙物的地方或者夜晚作釣,就能更加有針對性。
水底暗處的鲶魚
3、 魚對聲音的感覺
震動産生聲音,空氣中的聲音多種多樣,傳播迅速,範圍廣,水底的聲音不像空氣中的聲音,魚類隻能通過遊泳與水體接觸或者自身鳴叫而發出聲音。通常對聲音敏感的都是一些掠食性魚類,也有可能是對震動産生感覺,但是聲音和震動是并存的。它們通過聲音或者震動來判斷對象魚的位置,速度,以便更好的發起攻擊。
是以利用這一點,可以在路亞掠食性魚類的時候,使用一些類似小魚遊泳的假餌作為誘餌,通過不同的手法,手速讓假餌在水裡産生震動,吸引魚類的攻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路亞時使用的vib假餌,它的下沉速度很快,體内通常内置許多響珠,在拖動時,vib路亞餌在左右搖擺的時候會發出響聲吸引攻擊性魚類的注意。
路亞假餌中魚
随着人類的發展,許多地方已經被人類踏足并被影響,當然其所在區域的魚類肯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自己養的野生黃金大闆鲫,已經養了有一年多了。一開始放在水族箱裡的時候很不合群,自己躲在水底的角落不動彈,發現有人來的時候反應較大,總是到處遊動。随着時間的推移,現在已經非常适應我家的環境了,每次我到箱邊,它都會和觀賞性金魚一起張着大嘴來搶食。
是以,我也在觀察,它到底适應我家的什麼環境,到底是哪個關鍵性因素改變了它?我想可能是聲音吧,每次打開箱蓋的時候會發出聲音,還有就是其它魚類搶食時發出的聲音,這些就是暗示着可以開飯了。那麼現實生活中,魚類适應了人類的哪些影響呢?
1、 魚對人類制造的聲音适應
同上面的原理,在社會環境下,魚類通過适應人類所制造的聲音來改變自身行為和生活習性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一些魚塘,或者黑坑釣場。由于會定時喂魚,飼料顆粒在抛入水裡投喂的時候,會産生聲音,長期以往,魚類就會适應這種聲音。那麼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點,來針對性地作釣,模拟食物入水時産生的聲音來誘魚,效率就會很高。
當然在一些半野生水域,也能發現魚類适應人類環境的例子,比如,農村生産隊塘,在洗菜的時候,總會吸引一些魚類,尤其是白條,遊在水面,膽子又大,很顯眼。它們就是通過我們洗菜時與水發出的聲音判斷的。還有就是,在一些種了許多桑果樹的水域,每當桑果成熟之時,就會掉落到水裡,發出聲音,水裡的魚類應聲而出,捕食桑果。是以有時候,不是魚沒口,隻是我們沒有發現魚已經适應了人類的環境,采取了特殊的覓食方式,而我們還沒有察覺到而已。
草魚應聲捕食掉落水中的昆蟲
2、魚對人類制造的味道适應
說起味道,我們人類的味覺是很靈敏的,現在是吃貨的世界,講究的就是味道。而魚也是有味覺的,主要通過嗅覺來實作的,而水裡的味道,主要是通過水裡物體本身散發出來的氣味,被魚所感覺到的。
比如,在一些肥水塘或者滑口塘,魚類很可能已經形成了偏口的情況。因為按正常的餌料窩料的選擇,這些魚肯定是不吃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早就領略到各路高手的獨門絕技。之前就是因為吃了新鮮的餌料而被釣到過,幸好又回到了水裡,它們就會記住這種味道,對它敬而遠之。從此正常的味道它們就不再去碰了,而是吃那些變質的味道,感覺安全許多,就這樣适應了人類制造的水底食物的味道,形成了偏口,重口味。是以在作釣時,可以嘗試這些重口味的釣餌來作釣,當然也要看實際情況如何。
肥水塘的魚口味重
人類對魚的了解程度,決定了我們在釣魚時能利用的效率有多高,把握魚類的習性和行為特征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人類對魚的影響,以及魚對人類環境的适應程度,二者相結合,才能做出更加準确的判斷,釣出更精準的魚。
我是大别山小農人,覺得不錯的不妨關注一下,感謝!